第12版:民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校“家文化”之见
□ 本刊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国平

  2006年,办学之初,看到老师们以校为家的工作态度,我首次提到了“家文化”的概念。那时,很感性,没有核查其他企业和学校中是否有此说法,也没有系统地去思考、论述。

  后来在渐行渐思中,发现“家文化”的确有是是非非之罔,需要辨析,而辨析的思路应该是先“非”后“是”。

  至少有3个问题属于“非家文化”:

  第一,“家文化”不是家族文化。有人把家族式管理美其名曰“家文化”,此为大谬。这种情况多出于私立学校或私企的家族式管理中。如有些私立学校的投资者就把学校视为自己家的学校,把亲属乡党都弄到学校中,不论文凭、学识、专业,也不看能力,只是任人唯亲,称为“自己人”。如此用“自己人”管理“外人”的现象很多,也肯定不会“天下归心”,所以,这样的家族式管理与“家文化”根本不搭界,充其量属于“小家文化”。

  第二,“家文化”也不是“水浒山寨”版。动辄兄弟姐妹,甚至把校长称为“老大”,领导班子也被排上座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到处都在讲着哥们义气,今天一桌酒,明天一聚会。表面看来一团和气,很家庭很江湖。岂不知,这样的文化就是一种庸俗的文化,甚至是没文化。

  第三,“家文化”更不是没有制度。有人一谈到“家文化”就说“啥事都好商量”,“都是一家人”。其实,这是对“家文化”的根本性误读。常言道,家有家规。而且,在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中,家规甚严,包括曾经的封建王朝,在极端家族文化下,能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有着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否则,在皇族统治下的王朝何以长久?

  那么,“家文化”究竟是什么?“家文化”的管理优势何在?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5个问题谈起:

  一、“家文化”是一种团队内敛,也是一种能量释放。具有“家文化”的团队必定是最团结的组织,是有文化内核、有行动约束、有方向统一与特点的团队。这便是团队内敛的表现。也正是基于此,在这样的团队组织下,才能体现出合力效应,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内耗,才能释放出团队的整体能量。

  二、“家文化”能体现“不计较”。这里所说的是“不斤斤计较”,是学校管理者不和老师斤斤计较,不是像有的学校过度量化,在工作中用庞大的考核队伍,处处计时计量,算小账。若如此,老师们就会“给一分钱就干一分钱的活”。所以,在互不计较的情况下,校长把老师当作自己家人,老师也就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这叫“家有家样”。

  三、“家文化”能让人人当家。“家文化”不同于家族文化的一点是:不讲家长作风,推崇民主治校。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所有的老师都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都有职有责,都承担了学校的不同责任,就像家庭一样,谁都是家庭一员,谁都要为家庭担当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义务。而这样的荣誉同属,这样的组织和谐,才可以称之为文化。

  四、“家文化”把工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西方的一些企业在过去曾讲过,“工作向左,生活向右”。这是说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与生活应该截然分开。但在中国则不同,文化习惯上,人们总是看重工作与生活的捆绑,包括交朋友都首选在工作单位。所以,在“家文化”中体现最突出的就是享受工作。反之,若是老师们在学校中工作得不开心,也就是说学校中缺乏“家文化”。

  五、“家文化”中还应该让学生以校为家。这属于学校管理的特点,在爱的教育下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学校,也如歌中所言“因为爱,所以爱”。更是因为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之后,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并由此找到了“爱其校”的“家文化”所在。然而,当我们反视那些素以严格管理为名,把学校办成“少管所”,老师好像“狱警”的学校,我们便知,这样的学校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家文化”,因为对学生而言,在这里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家。

  当企业界都在大谈“家文化”时,学校这一充满人文色彩的地方就更当如此,就更要研究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家文化”特质的团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校园里充满阳光,充盈爱意,如家一样,让教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民校“家文化”之见
发现学校问题
一周智讯
打工校长的职业诉求
民校教师的梦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