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3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文化”标准
□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的深处是文化。在我们看来,传统课堂背后也有文化作支撑,但这种文化是什么形态和性质的?我们把它叫做“不相信学生文化”,因为太多的“不相信”,才导致不放心、不放手、不信赖、不归还……才有公然的“替代和包办”,才有命令、指责、干预、统一、惩罚……那么,“新文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1. 新文化首先是学生的文化。

  2. 新文化必须体现出三个关键词:自然的、人性的、成长的。

  3. 新文化不是专制、控制、囚禁,而恰恰是引导、点燃、激励。

  4. 新文化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与此对立的可能是有“毒性”的“文化”。

  5. 新文化基于“人本”,强化“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

  6. 新文化一定是主张自由、自主、自立乃至于学生自治。

  7. 新文化强调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8. 新文化主张多元评价,人人成为最佳的“我”。

  9. 新文化认同下列理念: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成长。

  10. 新文化是知、思、行合一的文化,是把孩子引入大海,而不是引入水管;是在心灵上写诗,而不是在伤口上撒盐;新文化该给予人一生有用的东西。

  

  解读:课改说穿了是改文化——变传统的控制、管制、囚禁为点燃、激励、唤醒。这应该成为学校新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果说教育的支撑是思想,那么文化应该成为学校的“魂魄”,改造学校文化,便是为学校“招魂”、“铸魂”、“立魂”。

  遗憾的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依然有学校在煞费苦心地专注于为学生编制一个个的“金笼子”,他们打着“弘扬国粹”的幌子,以“课程”和“为儿童负责”的名义倒行逆施,忘记了教育原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与其说我们是在倡导改造文化,不如说我们是在鼓励转换一种管理思想、营造一种生长氛围、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关系”,或者干脆说——为成长提供一个“条件”,而不是去野蛮地侵占、开采“儿童世界”,扼杀儿童的自然天性,粗暴剥夺儿童的经历、体验和创造,或者“专门与儿童作对”!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了包容、尊重、接纳了儿童的一切,学会了“认识儿童”,学会了“从儿童出发”,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因此,我的结论是学校文化必须是儿童的文化,而非校长、教师的文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展示仅为落实知识目标吗
微语录
“新文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