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 刘良华

  什么是文化呢?就是习俗、生活习惯。改造学校文化就是把学校里的人长久养成的习俗、习惯改过来。

  一个好的校长,会在学校里建立一系列只有他的学校才有的风俗。例如:大家都在做升旗仪式,但是他的升旗仪式和别人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建筑物,但是他的建筑物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工作、学习,但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跟别人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学校文化。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是器物文化,主要指学校的教室、走廊、操场、厕所、食堂、课桌、墙壁、黑板等;第二个是制度文化,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第三个是精神文化,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三种文化相比,谁更重要呢?我认为学校的制度和精神文化,比器物文化更重要。那么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比,哪一个最重要呢?回答是:精神文化。今天我们就谈谈学校的精神文化。

  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习惯才算是好习惯呢?回答是: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所谓自然就是从人性出发,顺应人性、保护人性、发挥人性。所以好的生活习惯,是符合人性的。

  我所要谈的人性,从哪里出发呢?可以从食欲出发。为了有好吃的,人类必须劳动。在原始社会,男人捕猎,女人采野果子,逐渐演变成农业和畜牧业。后来发现,靠天吃饭不稳定,农业和畜牧业还是不可靠,于是又发展了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是,我们发现化学工业依然不可靠,石油、煤炭,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又开始制造一种新兴产业,叫“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

  其实,学校教育也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发展的。农耕时代教育主要的内容是怎么养殖动物、怎么种田,再后来是怎么操作工业技术,而信息时代里我们的学生开始学纯知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活动生发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内容,也自然而然孕育出与之相合的行为习惯。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里,我们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一个顺应自然的好习惯呢?我的建议如下:

  在学习文科知识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孩子们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主题学习,而不是死板地依赖课本学习。比如学语文时,教材本身很难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而且目前的语文课本很可怕:它是由一篇一篇互不相干的课文拼合成的,不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

  假设一个学生对余秋雨的散文感兴趣,他在一段时间内都只学余秋雨的散文,这就是主题学习;而如果一个孩子一篇一篇地按课本的顺序学习语文,就是课文学习。

  怎么把课文的学习变成主题学习呢?我再举一个历史的例子。一个学生能够把历史学好,或者真正对历史这个学科有激情,绝不是看课本看出来的。相反,历史课本很可能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主题式地研究毛泽东这个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把中国近代史融会贯通了,这就是主题学习的方式。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必须要完成普及知识的任务——于是,课本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为了普及知识,知识就变成了一篇篇的课文,而恰恰是这一篇篇的课文把本来有意义的主题给一刀刀地剪断,剪得七零八落,鸡零狗碎。当下,好的课本和坏的课本的差别,仅仅就是有些“鸡零狗碎”是好的,有些“鸡零狗碎”是坏的。

  我们现在如何能够让孩子重新和真正对知识感兴趣?在文科学习方面,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尽快“普及”,要尽快把课本的知识过一遍,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主题探究。这就是文化。

  一个学生哪怕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文一篇都不学,只让他学几个人的文章,这个孩子的语文素养也会不错,甚至更好。这就是主题学习的优势。如果有老师能够让学生不学课本,而是让学生只针对某个名家进行学习,比如今天学李白,过一段时间学杜甫,他的学生就会变得有语感,有文学修养。

  如果能把课本学习变成主题学习,把“鸡零狗碎”变成脉络,我们的孩子就有救了。对此,我想到的一套策略是妥协、折中。文科全部恢复为有意义的、有主题的学习,把那些课本尽快地学完,然后再围绕课本中的某几个主题,让孩子自己进行探究。

  在理科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比如学习数学,如果想要学好数学,仅仅每天紧跟着老师听课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在家里自学。数学是一种例题思维,你把例题看明白了,能做像例题一样的题目,你就能够自学。我把这种方式叫做“自学文化”。由于一个孩子的自学需要有老师辅导,所以我们也称之为“自学辅导文化”。我们在好多学校发动学生在家里自学,而且要超前自学。小学一年级自学二年级的内容,上学期自学下学期的内容。这个自学是什么东西呢?它已经是我们的自然生活了,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自学。

  如果有人问你,你们的学校文化是什么?你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你的学生是怎么学知识的。你要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你的学校就很难讲“有文化”。当有人问,你的学校文化和其他学校有什么区别呢?你可以底气很足地说:我们的学生学习是主题学习,我的学校不是课本文化,而是主题文化、探究文化。

  这就是我今天推荐的第一个文化——“自然学习教育”文化。自然的,就是好的。我信任的教育学,叫做“自然教育学”。

  “动手做”收获幸福人生

  把“学生自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全部由他自己来干,包括生活中的洗衣、做饭,包括学习中的自学等。我提倡把主动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只要校长能够在自己的学校里做好“学生自治”,我相信,您就能把自己的学校办好。

  中国近代的校长们做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动学生自治,成立学生自治组织。比如学生自治委员会、学生会等。当时的学生自治委员会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机构,大小事情由学生自己操办。现在的校长、老师们总怕学生做不来,做坏了,可是如果不让他们做,他们就永远都做不来。反过来说,你放手让学生做,你会发现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颠覆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呢?以前是校长说了算,现在是老师说了算;以前是老师说了算,现在是学生说了算。以前是校长对老师不放心,老师对学生不放心,现在变了!现在学生是不停地在发动,在折腾,老师在旁边指导,而校长只是作为一个欣赏者和经历者就可以了。

  这是我今天提的另一个文化,叫“学生自治文化”,也叫“劳动文化”。让孩子亲自做事,把自食其力当作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把自学辅导当作学校唯一的教学方式。有人会认为这太偏激了,会问:“那老师就不能再讲课吗?”可以讲,但是这个讲,是专题讲座。讲的前提是,在开始之前学生有自学;结束之后也有自学。专题讲座的目标就是推动学生自学。要把自学当作学校唯一的教学方式。我曾经专门对此做了研究,结论是:只有一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于教学上叫“自学辅导”,于学习上叫“自学”。

  劳动在“德智体美劳”之中虽位列最后,却最重要。我希望校长在学校能发起一场活动,把家庭劳动作为第一项家庭作业,规定学生每天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打开书本,而是劳动半个小时!这样,中国的教育就有救了。

  为什么?因为这是教育的源头。对于人来说,知识学习绝不是最重要的,劳动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孩子只要有劳动习惯,无论他的成绩有多么差,他也会幸福一生。反之,一个孩子的成绩非常好,但是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动,那这个孩子未来的人生可能会很艰难。

  劳动还可以更进一步细化成手工劳动,形成“动手做”文化。校长们应该做一件事情:在你的学校发展“动手做”的文化(DIY文化)。告诉教师们少教训,多辅导;教导孩子们少说,多做,什么事情都坚持自己去做。其实只要你发展了这种文化,孩子会受益一生,幸福一生,也会感激学校一生。

  同伴交往文化

  除了以上的文化,还有和情感相关的文化。

  很多学校现在也在搞爱的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的第一个方面叫“亲爱”,即亲人之爱。很多学校都在搞感恩教育,这是一种亲子文化,是孝文化。我不反对,但是我认为,还有比孝文化更重要的。第二种爱是“恋爱”,是异性教育,是一种异性交往的文化,也叫性文化。但是可能我们现在很多学校畏惧这个文化,其实能做好性教育的学校更值得人钦佩。

  还有一种爱叫“友爱”,西方人叫“博爱”。你可能经常听说博爱,但不一定知道博爱有多么重要。现在我想告诉大家,在所有爱中,它第一重要的!它是陌生人之间建立关系的爱,是一种同伴交往文化。

  我很希望学校能够考虑这样一个思路:第一,我们可以做感恩教育,可以讲孝文化,但不要做到庸俗。第二,即便学校里不允许过早谈恋爱,但也不妨做一些异性交往的教育。第三,最重要是从感恩教育升华到友谊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提到友谊教育,我认为应该把握两点:

  一是用“友爱”对待“亲爱”。只有友爱(博爱)文化才可以让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明白友谊有多么重要。能够干大事的人,过得幸福的人,都是有朋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比爱人更重要,甚至比亲人还重要。如果您能够这样理解,就会发现“爱的教育”的内涵更深入了,外延更开阔了!

  二是用“友爱”对待“恋爱”。什么样的人才是你要找的终身伴侣呢?就是你要从那个人的灵魂里见到你自己的美好,换言之就是与你志同道合的人。

  想获得幸福完美的“恋爱”,就要记住:第一,要和你的爱人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是友爱文化。第二,你和爱人要相互欣赏、崇拜对方的身体。这是身体文化。如果一个校长能够让自己学生的身体既有力量感,又有优雅感,那么他就是做了一件造福后世的美好的事情。第三,要有情趣。情趣就是你愿意陪伴别人,你愿意和他(她)在一起,这是陪伴文化。有些女性喜欢在家里问丈夫爱不爱她。其实你就看他愿不愿意陪伴你就明了了。除了陪伴以外,还要加一条:“欣赏”。两人除了愿意在一起聊天,一起做游戏,一起倾听,同时他(她)还能够觉得只要是你的,就是好的。

  简单归纳起来,学校文化应该包含两条:第一条是与知识相关的文化;第二条是和情感相关的文化。与知识相关的文化重点在于劳动,这是男性的文化,第二条是女性文化,就是发挥情趣文化。这两种文化合在一起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此文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在“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上的讲座录音整理编辑。邱磊/整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课题100问答
江苏省启东市实施“五个一”工程
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