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 4下一版
2012年4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有灵魂的教育
——访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王占伟

  课改进入第二个十年,郑州教育从硬件均衡向内涵均衡深度转型,他们从道德课堂再出发,以新道德教育为统领的系统改革,将全面推动郑州区域教育制度创新、课堂创新、课程创新的整体优化升级。

  日前,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究竟什么是教育

  中国教师报:当前,区域教育均衡正在由条件性均衡向内涵性均衡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您提出了“做有灵魂的教育”的命题,在您看来,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毛杰:当前,我们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被“功利的怪圈”笼罩,正如纪伯伦所言:“也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家长、老师、学生都为“分”所困,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很难领略学习中乐此不疲的兴趣、豁然顿悟的快意和悠然心会的体验。当教育蜕化为急功近利的手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教育,怎么做教育?《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显然教育两字,教为手段,育乃目的;即通过有形的教的东西,达到无痕的育的目的。《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史·张载传》强调教师“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近代教育家则把古人对教育功能的这种深刻认识,用现代语言明确地表述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由此可见,通过教育让人变善,即丰富精神、改变气质、提升人格、完善道德、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反之,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强的利益追求,只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等行为,则是伪教育。理想教育的核心是做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体现在: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润泽。

  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

  

  中国教师报:新道德教育的提出,既是对道德课堂的延续、发展和提升,又为落实办有灵魂的教育找到了具体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如何理解新道德教育这一概念?

  毛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因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人,作为能动的生命个体,一方面人天生具有生存、感悟和想象、表现自我、爱美求善、与人交流、发展自我的潜能和欲望;另一方面人不仅有思想、能思考,更渴望被爱、理解和尊重。于是,向学生传递爱和尊重的情感信息、培养学生具备正常人的高尚情感就成为新道德教育的关键。

  这里的“新”,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回归——回归教育的真义。

  新道德教育需要“放手”

  中国教师报:按照您的解读,新道德教育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对抗教育的异化。可以说,新道德教育的提出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要践行新道德教育,其基本框架必须要厘定清楚。就这个问题,您能否展开谈谈?

  毛杰:新道德教育的基本框架可以用“一三五体系”来概括:“一”是一个主题,就是做有灵魂的教育,“三”即三大支撑,包括道德课堂、道德文化、道德评价。“五”即“五新”建设,新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在“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学校、新文化”的建设上。

  我们已经践行道德课堂好多年了,我不再展开谈了。就道德文化而言,我理解的是,道德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高位目标,即体现为教职工对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及由此而来的教育实践的认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追求,和谐共享的人际氛围等等。

  就评价而言,我们要重点突破的一项工作是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实验。“绿色指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测试与背景问卷相结合的评价。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关注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与以往偏重学习成绩的质量标准相比,“绿色指标”将学生身心健康、品德行为指数、师生关系等非认知因素全部纳入考量范围,其所包含的评价因素更全面,也更具针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何,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等都被列为证实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中国教师报:我们常说,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就是要评价出绿色的质量、绿色的教育,相信也一定能使郑州市教育焕发新绿。新道德教育中的“五新”作何解读?

  毛杰:新课堂是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意味着“选择的自由、生命的舒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自由选择。课堂要具有3个特性: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

  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好4种角色,即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信念的传播者。

  新学校相对传统名校而言,是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要求学校首先立足平等,包容、接纳、尊重每一个学生。这并不简单,当传统教育学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学校评价的几级指标时,我们有可能真的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渴望,忘记了教育正在以愈加高尚的名义远离“人之为人”的教育。

  新学生需具有终极使命感,要敢于担当,对自己和自然负责,对社会和家人负责,对国家和人类负责。首先应身心健康,其次要敢于担当,再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实践、创新、合作等基本能力。新学生代表着新人类,他们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性质和品质。

  新文化首先是学生的文化,而非校长、教师的文化,必须体现出3个关键词:自然的、人性的、成长的。新文化不是专制、控制、囚禁,而恰恰是引导、点燃、激励……

  

  中国教师报:那么如何推进有灵魂的教育呢?

  毛杰:有灵魂的教育,是我们的教育追求。要落实这种教育追求必须有相应的载体,必须基于以前的工作基础。郑州市多年来持续推进道德课堂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以此为基础,并基于“育德是教育的灵魂”的理念,提出了“新道德教育”的命题。

  要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要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必须让教育从功利包围圈里突围出来,只有在赋予受教育者自由表达之天空、独立思考之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才会真正成为“教育”。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三放手”:教育局需要放手,让有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校长在他的试验田里实验,不唯升学率论英雄,允许他们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校长需要放手,让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在他的班级里培养出他想培养的孩子,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允许他们像郑渊杰培养自己的小孩一样去教育他的学生。教师需要放手,让每一个孩子自由发展,允许差异的存在,不唯分数论好坏,因势利导促其发展,允许有吴晗、钱钟书那样的学生。

  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必须要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灵魂的校长,做有灵魂的教师,育有灵魂的学生!

(下转2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做有灵魂的教育
教育局长的责任
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