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竺可桢: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

  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竺可桢以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1920年,竺可桢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4个专业,并任系主任。竺可桢为教学需要编写的《地理学通论》和《气象学》两种讲义,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教育的奠基性教材。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竺可桢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36年4月,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633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遵义地处黔北山区,远离炮火和敌机的干扰,史称“文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竺可桢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竺可桢还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钟 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青山小学赋
教育的“饮茶原理”
提示牌的奥秘
“育人教书”,绽放春天
名优教师:向左?向右?
竺可桢: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