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办学者要有“三只眼”
□ 本刊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国平

  近来,遇到了几位民办学校创办者找我咨询,其中也有在原来低层次办学基础上,征地盖楼,想继续发展办学的办学者。在交流中,我提出了办学“三只眼”的说法。

  “第一只眼”是用来看过去的,用来收集民办教育20年中,那些可圈可点、可评可鉴的成功和教训。这是信息,录入大脑后就是储存、加工,之后变成了为己所用的经验和理性基数。

  比如,早期在公办教育硬件薄弱期的前提下,有一批学校高投入、大规模,靠硬件赢得家长青睐,靠市场运作获得一时繁荣。但是,这样的学校没有尊重教育规律,没有脚踏实地抓管理、抓教学,最后被迫出局。也有的在暂时的辉煌下盲目扩张,在“肌体尚且缺钙”的情形下走入败境。这些可谓“前师后鉴”,是需要把教训转化为经验的财富。再如,一些由教育人“微步发展”,“滚着雪球向前”走来的学校,如今,尽管在硬件上未必比得上现有公办学校,但在软件、文化上积淀很深,甚至可以说已经根植在一方教育土壤中,被社会高度认同。这些民办学校的经验便可称之为“前车后辙”,这也是办学者需要借鉴的财富。

  “第二只眼”是用来审视当下的,是在大形势和小区域中寻找办学切入点的问题,是用“第二只眼”录入的信息,经大脑加工后,确定办学启动战术的问题。

  比如,河南邓州是人口大市,170多万人挤在一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区域,不少班级人数都在120以上,甚至达到150人。所以,这里的切入点很简单,“满地都是缝”,“挖坑就出水”,只要办一个班额小一些的、硬件环境好一些的学校就会涌来大量生源。但在河南民权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公办学校就没有大班额问题,五六十人一个班,教师对学生关照的比较到位,没有像前者那样由超大班级衍生的种种问题。所以,在这里办学要寻找切入点就比较难,但不是没有。我给予的分析是,公办机制下,教师缺乏生存危机,所以,公办学校教师的责任心、爱心、教育活力都无法做到很好。包括在组织机制下,学校的特色建设、课程建设都具有束缚因素,甚至在官本位和求稳意识下,校长或许缺乏主动改革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无疑都是民办学校可以去做和能够做好的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切入点之所在。

  “第三只眼”必须用来眺望未来。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抢沙发”思维,是站到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远之处,回望当下,审时度势,用科学判断来勾画出一个学校中长期办学发展蓝图。或者说,“第三只眼”是看发展、定战略的未来眼光。

  我给民权两位办学者一个建议,三年或五年后,绝不是三年或五年前,民办学校不会再以“学位短缺”走进市场,而是要从“机制问题”中找出“缝隙”,然后,用智用巧进入市场。所以,不要再去琢磨如何在低收费、大规模下运行的“昨日风景”,而是要考虑办出精品、特色,在“不求规模做品质”的战略下来策划学校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点的认识其实很简单,因为公办学校的办学必须做到普惠社会,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前些年我们国家在教育上投入不足,逼得一些家长不得不选择了那些低收费民办学校。而一旦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这一办学空间就会不再属于民办教育,留给民办教育的只有如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王佐书会长说的“特需教育”了。这里的“特需”就是与众不同,由办学者为家长提供的有特色、有品质,甚至可以说是高端教育。

  总结下来,“三只眼”的说法内涵是,回头看过去,低头看脚下,抬头看未来。或者说,过去得到的是经验,脚下找到的是机会,未来看出的是方向。但为了基业恒久的追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终极思维,坚守“做教育就是做良心”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擦亮“第三只眼”,把未来看得更远、更清楚,找到民办学校前行的最明亮的方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办学者要有“三只眼”
期待落实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
一起走可以走得更远
为什么不愿当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