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改,让成功再次落地
——记石家庄第十七中学的“新”成功教育
□ 艾 明 陈 曦

  成功教育的转型之思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在美丽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有一所以成功教育闻名遐迩的学校,她,就是石家庄第十七中学。

  创办于1948年的石家庄第十七中学,是全市建校最早的3所学校之一,也是河北省重点中学。2002年,当新世纪的阳光刚刚普照大地,她就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从此,便与“成功”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间,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主题的“三成”教育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铸就了学校响亮的品牌,惠及了一批批莘莘学子;十年间,学校南校区拔地而起,北校区焕然一新,教学规模增至90个教学班,完成了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然而,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求索,尽管成功教育硕果累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如何使它更加深化、更加丰富、更有内涵?边东书,这位从1999年起就将自己的命运和十七中融为一体的掌门人,默默地陷入了沉思。此时,恰逢新课改在河北省方兴未艾,课堂这两个沉甸甸的字眼进入了他的视线。

  对,应该让成功降落在课堂!

  边校长的敏锐之思,让成功教育的转型之问很快尘埃落定。不过,面对到处都是大张旗鼓的课改大势,边东书显得十分冷静,他向全校提出了四点要求——不怠慢、不迷信、不折腾、不张扬。

  “课改毕竟是新生事物,要脚踏实地,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说到底,课改只是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精华汇聚到一起,并不是什么教育革命,而只是一种改良,它终究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因此,我们的课改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悄然变化。”边东书的分析理性而深刻。

  锲而不舍的改革之路

  新课改的本质,是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正是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让前行者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边东书清晰地记得,改革刚开始时,他一开会就苦口婆心地转变教师的观念,光是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就开过无数次的会。为了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是互动课堂,他干脆将会议也改成了互动的形式,让老师们讨论“学生该不该互动”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互动,太乱,太没效率!”“适当的互动还是可控的”……在一片争议声中,边东书决定让各位学科带头人先下去尝试。

  这种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再到普通老师的动员过程,被老师们形象地称为“洗脑”。不过,理念转变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面对操作的问题。当时,大多数老师倒不是抵触,而是茫然。尽管对互动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课堂到底怎么互动,他们一头雾水。

  “特别庞大,特别复杂,特别艰难!”语文学科带头人樊丽美老师用了三个“特别”来形容改革的过程。

  那时,尽管樊老师早已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了然于心,但真正拿到课堂上去实施,却找不到好的操作方法。不知尝试了多少次,她的互动课堂才初步成熟了。她请组里的老师前去听课,那节课的内容是小说阅读,樊老师巧妙地设置了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没想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竟然把小说的几大要素全都弄清楚了!

  这堂课,让语文老师们大开眼界。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他们开始依样画葫芦地上互动课了。三四个月后,语文教研组渐渐形成了互动课堂模式。正当樊老师感到松了一口气时,却发现一些老师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改革就像皮筋,这段时期拽开了,稍不留神又缩回去了,我们只好重新拽。”樊老师幽默地说。

  事实上,老师们的退缩不无原因,正如一位年轻老师所说:“第一,上课不能讲话,实在憋得慌;第二,放任学生互动,担心学生抓不住重点、难点;第三,最后五分钟提升,水平还不够。”樊老师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互动课堂,学生呈现的重点、难点可能不是老师预设的重点、难点,老师如何评价、如何提升,全凭个人的智慧和积累。所以,最后五分钟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很多老师都失败在这儿。”

  原来,并不是学生不会互动,而是老师的能力跟不上!为了解决驾驭课堂的问题,学校开展了具体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特别是听课、评课。备课组每次听课后,大家集中评论讲课人的亮点与不足,讲课人吸收评课意见后对课堂进行再改造,再展示。无数次真刀真枪的评课与磨课,让老师们身经百战、不断成熟。“我们的风气特别好,你不客气地指出同事的问题,他反而会特别感谢你。”樊老师说。

  “贯彻思想,贵在锲而不舍。课改有规律,谁跟上先关注谁,谁发光了就是榜样,慢慢地就处处都是亮点,亮点多了就普及了。”回忆那段历程,边东书也颇有感慨。

  成功,在课堂落地!

  尽管前行的道路步履维艰,但当十七中的老师们跨过满地的荆棘,他们赫然发现,前方真的有一片迷人的风景。这迷人的风景,不仅在于合作、探究、互动的高效课堂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更在于这些理念化为实践所带来的惊人的变化与能量。

  一次,李素彦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样的古诗以往都由老师逐字逐句地分析。但这次,李老师要求大家第一节课朗读,第二节课每人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结果,上第二节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问题,差点儿把讲台都挤破了。眼看快要下课了,有个孩子不顾一切地冲上讲台:“我还有个最关键的问题,我必须得说!”孩子们“疯狂”的举动,让李老师忍俊不禁。

  还有一次,马建伟老师给同学们上巴金的《小狗包弟》,他先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学完以后每人写一条80~100字的启迪。很快,孩子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想法,稚嫩的笔端写出了“人文关怀、人性关怀、众生平等”等深刻的字眼,不仅超出了教科书的高度,也大大出乎马老师的意料。(下转13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我的学生观
民校分类管理政策思考
一周智讯
课改,让成功再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