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孩子 服务孩子
□ 张作贞

  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教师就是一个拿棒子把你敲昏,然后给你灌进去知识的人。现实中,确实有些学校为了快出成绩、出好成绩,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将课间占得满满的,就连去厕所学生都是一路小跑。这节课没下,下节课又上的现状,何尝不是把学生敲昏,再把知识灌进去的表现?可是我要问一句,当教师不顾学生身心特点,一厢情愿地施教时,孩子是否领情呢?

  有一次,我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一放下书包就对我说,快考试了,写完作业,我还要把课本复习一下。听他如此对待学习,我暗暗高兴。孩子写完作业时还不到晚上9点,我说,咱俩一起复习语文吧。孩子却推托说有点累了,想休息。我厉声告诉他,做人要言而有信,说着就顺手拿出他的语文课本,要他复述课文。听过孩子的复述,惹得我只想发火,因为他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勉强复习一课后,他就去休息了。等我去睡觉时,却听见从他的屋里传来啜泣声。我走到他身边说:“妈妈想知道,你后来为什么不愿意复习了?”“最近的音体美都停了,每天不是复习,就是考试和评卷,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再看课本就烦了……”听了孩子的话,我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认死理,而不了解孩子复习阶段的生活和感受。待孩子的情绪有所缓解,我才羞愧地从屋里出来。

  孩子痛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被人强迫着做不愿做的事情,面对强势的大人,他无力反抗,只能靠哭来缓释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孩子的内心受到了伤害!长此下去,他会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自我,进而盲目地接受大人和比自己强势的人的差遣,并成为大人眼中的所谓“乖孩子”。原来,以成人的眼光实施“爱”,会让“爱”成为一种禁锢和伤害,因为不懂得孩子,所以才会一厢情愿地“帮助”。我庆幸自己及时悔悟到了这一点。

  儿童的心不好捉摸,到底怎样才是帮孩子呢?《教师博览》曾刊登了一段描写李叔同施教的话:

  李先生上课,总是把洋装脱下,换一身布衣。学生有过失,他总是低声下气地开导。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出外写生。全校师生以及员工没有人不尊敬他的。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我很纳闷,教师应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低声下气合适吗?学生有过失,你低声下气,那学生还不蹦上天啊!更让我不明白的是,这样一个低声下气的教师,竟然受到全体师生和员工的尊敬,到底是因为什么?

  前不久听魏书生给学生上课,他也是低声下气地和孩子商量:“口头作文这件事,咱表决吧!”课堂的事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听学生的意见。当有学生提出,学不会那7个生字时,魏书生问他,能学会几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只能学会3个。魏书生却说:“行!”我边听边怀疑这种做法。当课将要结束时,魏书生问那个只能学会3个字的学生掌握了几个字?“5个!”学生回答。

  这种教学方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仔细琢磨后才明白,是因为这个孩子开始时不够自信,但魏书生没有难为他,而是顺着他,让他尽力而为。当心态放松后,他出乎大家的预料,完成了更多的任务。这种看似没有师道尊严的课堂,竟然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陶行知认为,一个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的人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并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谁懂学生?

  李叔同懂学生,魏书生懂学生,陶行知懂得学生。李叔同懂得学生需要平等、需要亲近,所以他脱下洋装,换上和学生一样的布衣,融入到学生中间。学生犯错了,他知道大声指责只会刺伤学生的自尊,无助于学生认识问题,于是就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一起找寻过失的原因。

  魏书生懂学生,所以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服务上。他说:“教师、教材、课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标准。”他一直强调教育要回到地面,回到草根,要学会和学生互相搀扶,你尊重他,他就会心疼你。教师永远不要抱怨学生,而是要为学生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做力所能及的事,要坚信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上的。正因为魏书生和李叔同懂得孩子,所以他们提供了最适合孩子的诚敬服务。

  陶行知懂学生,所以当他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立即制止。因为他知道孩子们只是对蜻蜓这种小昆虫感兴趣,并无意伤害益虫。他没有命令孩子们马上放掉蜻蜓,而是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自然课。他问学生,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吃虫子、吃草、吃泥土、吃树叶、吃露水……陶行知肯定了蜻蜓“吃虫子”的观点,然后他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孩子们点头,这时,陶行知拿过孩子手中的蜻蜓,高高举起,在阳光下,让孩子们观察蜻蜓一闪一闪的眼睛和一撅一撅的尾巴,和孩子们探讨眼睛、尾巴的作用。

  陶行知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尾巴是用来保持平衡和调整飞行方向的,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复眼可以让它看清周围飞虫的位置。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谆谆教导,不仅知道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对蜻蜓的外形特征和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自觉地放飞了手中的蜻蜓。正是因为懂得,所以陶行知很好地抓住了教育时机,以无痕式的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陶行知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学生,所以他早在1946年发表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就指出教育必须进行六大解放。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夹攻学生,要让他有空闲时间消化所学,有时间发展兴趣,做一点让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他还提出,教育必须为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务,绝不以“救世主”的姿态去为劳苦大众办教育。而是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那么,我们这些做教师做家长的是否也应放下架子,像陶行知、李叔同、魏书生一样尊重和理解孩子,用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最易懂的方法服务于他们?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来自哪里?来自孩子的生活。我们只有真正贴近孩子的生活,观察孩子的言行,读懂孩子的心思,才能因着孩子的需要而服务,沿着教育规律而服务。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教育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读懂孩子 服务孩子
静水流深林风眠
纯真与虚假
比教书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