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只能自己活着

  生而为人,与动物相比,我们生命存在的最大特征,是能够跳出自我,把自我的生活本身作为对象加以审视和省察,他会为自己的“活着”树立一个标杆,所有的行动都是朝着这个“标杆”的直跑,并不时依照“标杆”,对自己“活着”的状态和品质进行评判,这种评判本身就是人“活着”的证明。

  人只有具备对活着本身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才是真正的“活着”。

  人人都想过美好幸福的生活,虽然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标准有所不同,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也有差异。无论世界上有多少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如同每个人必然到来的死亡只能自己承受,没有谁能替代他自己的死一样,每个人的活,也只能自己活,而不能被任何人替代着活着。所以,叶澜说:“人永远只能自己活着。”这是所谓人的“主体性”、“自由性”、“自为性”等存在的前提。即使人身陷囹圄,他依然是自己活着,关押他的人,只能剥夺他行动的自由,却无法替代他活着。当年的曼德拉也好,金大中也好,在十几年的牢狱生活中,失去的只是人身自由,但他们依然在那个狭窄、阴暗、污秽的空间中自己活着,他们依然有选择并坚守自己信仰的能力,依旧在进行纯然独立自由的思考。

  然而,这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人性中似乎还潜藏着另一种基因:替代别人生活的欲望。替别人选择价值观,替别人作出各种判断,替别人回答什么是美好幸福的人生,替别人对一些或重大或微小的问题进行思考……替代的结果,就是强加和剥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剥夺别人“自己活着”这一天赋的权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周刊
8-9
■悦读推荐
大伟老师
人只能自己活着
面向实践和实践者的教育常识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五(3)班的
梦想之旅
对“专心”的思考
语丝
山与山的呼唤(十一)
看看孩子们的脸
正视真实的自我
静心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