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评天下 上一版3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被科研”困局

  □ 朱华贤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如火如荼”大概是最恰当的了。其显性的标志是,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多次组织论文评比,每次都可以收到数量极其可观的论文,每篇都在六七千甚至上万字以上,而且装帧华美,印制考究,获奖的篇目也总是一大串,可谓“硕果累累”。

  单凭这些就可以证明广大教师拥有高涨的科研热情吗?事实表明,不能。就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而言,教育科研有相当一部分是“被科研”的。很多教师是被迫搞科研,并非出自内心的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有这样3个“强势”的逼迫:一是职称评定。初级升中级要论文,中级升高级要论文。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职业上有所发展与建树。因此,论文不得不写,字数还必须达到3000字以上,并且要发表或获奖。二是荣誉称号。评先进工作者要论文,评教坛新秀要论文,评模范班主任也要论文……作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非常希望得到认可,也只能硬着头皮写。三是常规考核。一年下来,在各项考核中,教科研占有的比分不小。考核直接与绩效工资和奖金挂钩,谁敢小觑。这3项逼迫,如影随形,陪伴教师一大半教育生涯。

  逼迫之下,功利作怪,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是凑。东拼西凑,早期是剪刀加糨糊,现在是搜索、复制和粘贴。二是造。凭空臆造。数据、例子、材料,甚至名人名言等都随意捏造,没有实践基础。三是抄。堂而皇之公然抄袭的大有人在。胆小者换个题目,胆大者原文照搬。最近,笔者担任了一回评选外市教学专题论文的评委,发现一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完全抄袭了我们其中一个评委去年的论文。直接撞上枪口的概率有多大!可见抄袭现象之惊人。如今,论文评选后,最担心的就是把抄袭的评上奖。为避免这种难堪,初评后,评委们都要打入题目百度一番,有的还打入小标题或关键字,查查是否抄袭。尽管如此谨慎,漏网之鱼还是有。教科研的泡沫实在太多,看上去很美,却是一派假繁荣。

  所谓科研,应该用崇高神圣的科学精神,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来研究,然而,如今不少教科研,离“科研”二字的宗旨相去甚远。“被科研”必然导致“伪科研”。我们不否定教育科研的意义,但坚决反对现在这样的“被科研”,更反对“被科研”之下的“伪科研”。这种“伪科研”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污染了教育风气,玷污了教师的精神生活和美好心灵,同时也是对科学精神的极大亵渎。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大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起始阶段,采用一些行政强势手段和功利性激励机制是可以理解的。应当承认,“被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育科研的普及。至今,科研工作已经开展30多年了,如果依然靠行政手段来“逼迫”,势必会走向反面,以至变质。科研的生命在于发自内心的诉求,只有这样的教科研,才会让人感受到快乐与幸福,也才能真正有益于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系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亮出你的妙招
我愿做一棵沙棘
走出“被科研”困局
亮出你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