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优秀
□ 本报记者 康 丽

  “当前国内教育很大的弊端不是以育人为本,而是功利主义看待教育。地方政府把学校招生作为自己挣钱的工具,学校把升学率作为提高学校声誉的工具,家长把孩子升学作为追求幸福的工具,甚至有一些学生把学习作为追求利润的工具。”12月1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举办的2012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直言不讳。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人士的共鸣。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这个人才如何定义,如何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在当前评价体系单一的情况下,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人才,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

  成才的“中国式焦虑”

  与“让每个孩子都成才”的会议主题相比,是中国教师和家长费尽心力,用尽一切方法,加速孩子的成长进程的“中国式焦虑”。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心灵手巧’,但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既不‘心灵’,也不‘手巧’。不仅缺技能型人才,比如‘民工荒’、‘技工荒’,也缺英才、拔尖创新人才,比如‘钱学森之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说。

  “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不强”、“负担很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有多少,就说明今天的教育面对的问题有多少。与此呈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学生近视率增长非常快,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近视眼大国。

  “没有自由自主,永远没有伟大的创造。为什么毕业后,那么多孩子把书撕掉,说明孩子对我们的教育极度不满,内心非常压抑。”在褚宏启看来,中国孩子一直是处于一种“被成长”、“被学习”的状态,从家长到老师恨不得一分一秒都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让学生无所事事,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褚宏启说。但遗憾的是,似乎很少学校和家庭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在微观层面,学校必须负起责任,转变教和学的方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要加大研究的支持力度。”而这种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培养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各类人才具备哪些共同素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等等。

  “我们提出教育让全体孩子得到全面发展,而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眼里只有分,没有人。过去,我们只关注好成绩,结果牺牲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牺牲了孩子的良好心态,现在必须要改变了。孩子的一生要面临各种考试,只有有了好身体、好心态,才可能一辈子永远都拿好成绩。”褚宏启说。

  优秀应该属于大部分人

  “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讲的就是评价的标准。不拘一格就是不按照一个规格,那教育教学实践、考试作业实践中怎么才能实现不拘一格,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一直关注基础教育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源于多年前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问他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阶段一方面要培养优秀学生、拔尖学生,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多年之后,谢维和给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一种‘成见’,一谈到优秀肯定是少数人,就像我们评三好学生一样,只能是3%、5%的学生有这个机会,充其量比例可能稍微更大一点,但毕竟还只是少数。为什么优秀不可以是大多数呢?”在他看来,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成为优秀,这样才是遵循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而为了让大部分学生成为优秀,相应的评价标准必须发生变化,即所谓的“不拘一格”。“现在,我们的答案是唯一还是多样化?如果是唯一的,那就必然产生‘优秀只属于少数人’的结果,如果是多样化的,就很可能存在着很多个第一,很多个最好。”由此,只有开放式的题目才能产生多种标准,而这个标准多样性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学生分类的多样性。

  目前教育对学生研究不够

  对学生分类,而不仅仅是靠成绩进行分类,显然,这对现行的教育和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谢维和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对班上的20个、30个、40个、50个同学的特点认识充分吗?我们会分类吗?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老师给每个学生写评语,能不能写出他的特征?”

  如何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类,进而因材施教,是摆在很多教师、校长面前最大的难题,在谢维和看来,这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科研手段来实现。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则用精彩的讲演《迎接教育研究的新范式——神经教育学》给予了清晰的回应。“我们讲,让每一个人成才,但人是什么,站在你面前的学生是什么,你自己是什么,你问过没有?”为此,她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投入到神经教育学的研究中。在她看来,21世纪的教育必须遵循脑科学的规律,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这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小孩子5岁就学英语,有用吗?”与别人不同,韦钰用脑科学的知识予以了反驳,“我们的教学必须尊重人脑的发展规律,例如7-29岁的青少年对奖赏反应已经发育到成年水平。但是控制情绪部分还处于儿童的水平,因此教师要采用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

  而褚宏启和他的学生对3285个学生和666个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研活动都在研究什么呢?60%的时间研究教学过程设计,19%的时间研究教材教法,只有8%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

  时间尚且没有,更遑论“因材科学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

  “对学生研究不够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研究,首先就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学生。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光依靠规模扩张,还要进一步研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教育应该去掉冗余的东西,扎扎实实给孩子一些干货,让他们拥有一颗勇敢的心。”褚宏启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优秀
“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要 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