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世华:办共同幸福的教育
□ 本报记者 黄 浩 □ 刘和平 冯 旭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玉溪市,少数民族人群杂居,人文地理环境复杂,但这并不影响这里生机勃发的教育生态。玉溪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很早前基本不用花钱就能读书;玉溪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各种利于成长的培训,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本期,走近玉溪市教育局局长李世华,听听他的教育“心经”。

  改革创新促均衡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成为教育圈内圈外的热词,许多区域教育部门都在加大力度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云南省玉溪市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实施了哪些举措?

  李世华:我先描述一个现象,2005年以前,玉溪市的部分教师,尤其是山村地区的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当时学生家里很穷,他们交不起书费和杂费,上不起学。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低,在学校吃得不好。那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辍学孩子的家里做家访,还要给交不起钱的孩子垫钱。我们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这个情况,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山区学校调查了解情况,专题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缓建机关办公房,确保娃娃上学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实施“三免一补”,并逐步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由此,我们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免补政策,并加快调整学校布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现在,玉溪市的教育教学环境大为改善,老百姓基本上不用花钱就能让孩子读书,教师在当地的形象、地位大幅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极大提高。

  中国教师报:变化确实很大。您能具体谈谈吗?

  李世华:具体而言,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实施“三免一补”,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早在2005年,玉溪市就在全国率先对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全体小学生和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免文具费,发生活补助”的政策。近年来,通过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目前这一政策已经惠及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市近30万中小学生都实现了免费上学。2011年,全市还启动实施了跨村学生路费补助,给5000多名学生共发放了2000多万元补助。

  二是全面推进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针对玉溪市的现实问题,我们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科学布局、集中办学、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结合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农村学校重点解决办学分散、规模偏小、效益不高、教师配置和课程开设不合理等问题。城镇中小学重点解决好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班额过大、布局不合理、建设不配套、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新建、扩建、搬迁重建了一批学校,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三是探索学区化建设,缩小城乡办学差距。通过学区建设,每年玉溪市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按一定比例在学区内进行交流,学区内所有学校实现考试同步、教研同步,并将办学理念、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共享,实现教学进度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教育科研要求统一和质量考核统一。

  四是探索帮扶新路子,整体提升教育均衡水平。通过建立教育相对发达与相对落后地区“联合体”的形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如今年选择玉溪教育最为薄弱的元江县作为试点,让红塔区与元江县结成区域义务教育共同发展“联合体”,借助红塔区的教育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元江县进行指导和帮扶。

  五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们倾力为山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为解决农村山区学校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每年安排120个音体美专项教师编制,分派到各个区县中小学,并且规定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占用这些人员编制。在2011年的玉溪市青年歌手大赛和今年的课堂技能大赛中,几位获一等奖的教师里,就有好几位是我们新招聘的音体美教师。

  “四支队伍”保质量

  中国教师报:玉溪市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云南省前列,您担任教育局长后,又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世华:从各项指标来看,长期以来,玉溪市的教育教学水平一直处于云南省的前3位,成绩很显著,但也不是没有问题。2003年我初任市教育局长时,发现一些人持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尤其是一些老同志,缺乏进取精神,改革意识不强,有些观点已经落伍。对他们要求太多,他们意见也很大。

  与之相反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玉溪市老百姓要求“读好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也必须要有新想法、新思路来应对。所以我们提出了新目标:把玉溪市打造成“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地级市先进水平的,具有玉溪特色的现代教育强市”,以更高的工作目标来激励大家,凝聚人心,查找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转移到内涵提升上来。

  中国教师报:如何提升内涵,有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李世华:提出发展教育内涵的目标后,我们一直在寻找抓手,如何将目标落到实处?如何更有效地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时我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思路。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对教育而言更是如此。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我们所说的教师队伍,是指广义上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指一线的教师,还包括校长队伍、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干部,我们将其称之为“四支队伍”。

  在我看来,如果教育局长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谋划好区域的教育发展,真正当好党委政府的“教育参谋长”,引领好全市教育发展理念,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实施好党委政府的决定,那么区域教育就有希望;一名校长拥有了人格魅力和精湛的管理水平,那么成就一所好学校也是指日可待;一名教研员抓好了学科研究,就能有效促进课堂效益的提升;当然,一线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他们的培养,更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我特别强调,我们要同时建设四支队伍,谁也不能拖后腿。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教育的“本钱”,造就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玉溪市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李世华:刚才已经提到,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培训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坚持师德为首,不断强化以德育人意识。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抓好骨干培训,自2003年8月启动新一轮骨干教师培训以来,我们至今已完成了两期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两年,效果良好。

  三是通过研究生课程进修,广泛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我们委托云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专门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玉溪班,累计培训了近600名学员。到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在96%以上,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是深入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书育人整体水平。为推动新课改,使广大教师适应新课改,每年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开展面达90%以上。

  此外,针对山区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我们多次举办山区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技能培训,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中国教师报: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四支队伍”之一,玉溪市在抓校长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创举?

  李世华:我非常认同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校长。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创建品牌学校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校长提高班、开展校长论坛、选派校长外出挂职和培养后备人才4个举措,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校长论坛每年1个主题,如“科学管理,内涵发展”、“减负增效,健康成长”、“创学校特色,铸教育品牌”等,现在正在筹备12月底的校长论坛,主题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让校长在现场畅所欲言,碰撞火花,并实际应用到学校日常管理与建设中去。校长挂职工程,则是在现任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校(园)长或副校(园)长中,选拔人员到北京、上海等省、市的30多所名校挂职锻炼。应该说,玉溪市做这项工作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但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我们搭建了玉溪同全国教育发达省市长期协作、广泛交流的平台。

  几年的实践证明,出去与不出去大不一样,看与不看大不一样,学与不学大不一样。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很多校长成长迅速,有一些已经能和全国名校校长对话了。在吸收外地先进经验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动起来,这是规定动作。但如何动,这是自选动作,我们鼓励他们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我认为,作为局长,应从整体谋划的角度去引领方向,不具体要求用哪一种模式或不用哪一种模式,是借鉴还是改良,由校长们自己作主。目前在玉溪市的学校,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一些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中国教师报:在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李世华:教育科研人员是第三支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构建市、县、学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网络,在各县区都成立了教科所,坚持“凡进必考,严把入口”的用人原则,创新教育科研人员补充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市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科所,形成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格局,既解决了进修学校在学期中“无事可干”、与学校接触少、培训针对性不强的弊端,也解决了教科所人员编制少、学科教研员配备不齐、指导基层力度不够的问题。

  关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我们也是从政治理论、思想素质到管理水平等多个层面开展全员学习,先后组织了市、县(区)教育局长、副局长90多人次到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改革经验。时代在进步,我们玉溪市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也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

  “安居工程”稳民心

  中国教师报:这里很多农村山区教师都说,在玉溪当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除了刚才您讲的充分给予教师培训机会,是不是还与你们正在建设的教师“安居工程”有关?

  李世华:玉溪市有23000多名山区农村教师,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分散,以校为家、居无定所,大多数教师居住在集体宿舍。当城镇职工住房大多由小户型调换到中户型时,广大农村教师依然没法享受到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带来的实惠。可以说,居住和生活问题成了许多农村山区教师的“后顾之忧”。如何将这批教师稳定下来,让他们有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2006年,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政府主导、定向开发、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思路,投资20多亿元,目标是建设1万套不同规格的住房,一次性解决农村山区教师住房难的问题。2007年,市政府把玉溪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列为当年的“10件实事”之一。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建成了7659套住房,大部分农村山区教师喜迁新居。

  这批安居房在建设、使用当中,通过调减各种收费,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协调金融部门对教师贷款实行简化手续、定向统一办理,给予利率优惠;严格控制住房售价和开发商利润空间,作出了价格的上限规定。可以说,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教师在购买住房时,每套差不多能节约6-10万元。

  在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的同时,针对如何解决农村教师工作期间用房的问题,我们又提出了整体建设教师值班房的思路,并将其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现在,按照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标准,每位教师(双职工)在学校都能免费住进40-50平方米的值班房。教师安居工程和值班房的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山区教师的居住问题,使得他们能安心在玉溪教书。

  现在,许多住进新小区的教师,平常在学校工作,周末和家人一起来到城里“度假”,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教师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每年学校招考教师时,都有一大批优秀人才报考,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很快,为玉溪教育的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有一年春节,我们走访一名住进新居的山区教师,他们全家非常激动,在门口大放鞭炮,又杀鸡又杀猪地招待我们,就是因为觉得现在日子过得比之前舒坦多了。作为一名教育行政领导,看到这样的场面,感受到教师们发自肺腑的真情,我深感欣慰,因为我们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让他们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幸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李世华:办共同幸福的教育
2012年区域教育创新成果暨年度教育局长评选
局长出镜·李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