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的坐标
□ 凌龙华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所理想学校。理想学校代表的是文化与文明、希望与未来。

  传统的学校称为“学堂”,堂是重要的礼仪场所,孩子进学堂,那就意味着很郑重地去学做人——知书达礼。这是学校教育之根。

  现代学校,追求教学有效,注重人的能力培养。在越来越高的期待面前,学校承担着越来越沉重的社会责任。一句“钱学森之问”,让我们的教育陷入反思与重构的双重境地。

  出发是为了回归,回归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出发点与回归点都在“人”——在人的“自我实现”。因此,教育不能不远行——那就是不断地探索、创新,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教育也不能不回归——那就是归结到“每个人”与“人的全面发展”上,人被淹没了的硬发展绝对没道理!

  学校重建,说到底,就是教育理想的重建,就是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坐标系的重建。

  因此,必须回到教育本身来谈教育,也必须放到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大格局中来谈教育。

  就教育本身而言,不管过去还是未来,教育的职责恐怕都在于“教书育人”,所对应的目标是“学习成长”。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是为了“成人”。因此,好教育不能缺失好的教学支撑,但那是常识、通识教学,是能为日后深造提供“干细胞”的奠基性教学,这与当下直奔“分数”的功利教学不同,它可以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教育,也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人为的割裂,让今天的教育显得十分狭隘而浮躁,以致最高的成果成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建学校,更要具有理想主义情怀,要找回教育的“应然”——必要的乌托邦。要向所有人追问一下:学校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理想中的未来学校,很朴素,很平常,但很自然,很美丽。入学前让人向往,就学时让人流连,毕业后让人怀念。

  学校是有意义并有意思的地方,是值得努力的地方。杜威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生活合而为一的学校即如此。当学校成为成长的场所,教育成为由“身生”(小我)而“人生”(大我)的必然历练,学校就是我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

  学习是有趣且能学以致用的方式,是必须坚持的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开宗明义指出了当代人得以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学会学习”。学习是什么?是“知识”——求知以长见识,由表相探及内在;是“学问”——学会回答问题,进而学会提出问题;是“懂得”——通过懂得事物真相,最终得到人生真谛。好教学如引鱼入流,在“率性”(遵循天性)中激励“个性”张扬。

  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学校是“学文化”的地方。通过学习,从容走向未来,成为一个有教养、有担当、有所立的“文化人”,这就是教育的功德!

  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未来学校是否拆去了围墙?教育与希望联系在一起,未来学校能否给兴趣、特长更宽容的呵护空间?

  资源配置要均衡、到位,起点教育要公平、优先。

  不谋求豪华的“大楼”,也不奢求精深的“大师”。未来学校的重建,其要义可能还在于回归并落实到教育的原点——润物无声的“育”与如坐春风的“学”。给成长多一点自由发展的选择,给每一个梦多一分梦想成真的可能。这就够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周刊
12
重新想象学校
课改,勾勒学校未来
学校的坐标
让学校教育诗意栖居
寄语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