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动”起来 资源“活”起来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扫描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特约通讯员 张桂玲 翟鹏德

  “‘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师想要培训却走不开。”长期以来,这个制约区域教师培训质量的难题,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该区通过实施教师弹性编制,即在达到省定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数量的教师编制,专门用于解决教师外出参与“浸泡式”培训学习却“走不开”的难题。张店区的这条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绿色通途”,到底有怎样的优势,未来该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又将走向何方?

  解读张店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业务直管”:从全区选拔任用农村校长

  2012年8月,对于张店区23所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张店区教育局新出台“业务直管”方案,规定全区每所乡镇中心学校人员,原则上保留6人,原有富余人员统一分流到镇内各中小学,对本镇域内中小学实现“校财局管,经费直拨到校”、“学校业务直管”。至此,张店区城乡教育管理壁垒彻底打破。此举简化了农村中小学管理层级,实现了“两个上移”:一是学校、教师管理上移到区,二是校长的选拔、任命上移到区,畅通了区域内校干、教师流通渠道,确保了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去“留得住、干得好”,也使农村校干、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学得好、有舞台”。

  “这是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张店区教育局局长毕作坤告诉记者,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就是软实力的差距,而“缩差”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学校校干及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局将农村学校纳入区“业务直管”,为更多优秀的人才“各归其位”畅通了渠道。

  原公园小学郭兆红是一名有思想、敢探索、善管理的年轻副校长,2012年9月,她被抽派到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到任后,她通过“望、闻、问、切”,开始了一系列的“变脸”行动和“瘦身”举措。如针对教师负担过重的现象,将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读书学习笔记“三合一”;根据学校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的情况,每周一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专题培训活动。短短3个月时间,教师们“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见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序,来自家长的好评日益多起来,学校的“精气神”提起来了。

  开创“优培”模式:“搅活”农村教师一池春水

  去年,张店区新招聘的111名大学毕业生,无一例外全部分配到了农村学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新教师要统一在城区优质校接受两年“优培”后再返岗。

  教育局在新出台的文件中指出,新教师一方面将自己在优质校学到的东西进行吸收内化,一方面将之用于教学实践,几年后将视其成长情况再派到国内外知名学校参与挂职锻炼,形成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系统培训链”,以实现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新教师在城区学校“优培”期间,农村学校空余岗位由城区优质校相应数量的骨干教师自主申报,并由区教育局根据全区情况,统一调控到农村支教。

  “教育局采取这种‘优培’模式,可谓是‘多赢’之举。”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南定中学校长程明华认为,“一方面,优质学校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经过两年代培后,这些新教师无疑为农村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可持续的骨干力量。最终的受益者,必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

  张店区教育局副局长邹云慧介绍,以前新分配的毕业生都是直接到农村学校任教,“由于农村学校相对闭塞,不少优秀毕业生错过了职业成长的黄金期,工作热情逐渐消退。实施农村新教师‘优培’模式,是加快实现张店教育优质公平的必然选择。”

  城区教师农村支教:“激活”文化新动力

  “如何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绘本,领略绘本的魅力呢?我认为,家长会‘变脸’很重要……”来自张店区凯瑞小学的支教教师陈灵芝,正在给全校教师做《我和我的凯瑞文化》的讲座。原来,从科苑小学派往该校主持校长工作的姚丽君,为了充分发挥来自不同学校支教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特别开设了“教师发展讲坛”,定期让这些教师做讲座,“5名支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不同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更是不同的文化。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身上的能量,辐射全校,才有利于学校教师汲取众长,为我所用。”姚丽君说。

  据悉,张店区教育局去年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城乡教师交流的相关政策,大规模推开了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共组织选派了96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对交流教师在同等条件下评优优先考虑,消除了部分农村学校“无市名师、无区骨干教师”的格局。另外,张店区还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面向全省引进了40余名优秀教师到张店工作。

  在傅家实验小学支教的郑瑞梅,是今年刚刚从外地市引进的优秀教师。作为教研组长,她带着同级部的语文老师们,一起研究阅读课的教学,在她的影响下,整个级部迅速掀起了一股“童书热”。

  先“聚集”后“辐射”:“盘活”内部优质资源

  为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张店区教育局以强化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的方式,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办学新模式。比如,祥瑞园小学与大张学校、西六路小学与镇东小学、张店区实验中学和南定中学10所学校结成了“共同体”。邹云慧说,此举的目的在于“通过互派校干、教师,资源共享等方式,将优质校成熟的理念和方法带给农村薄弱学校,以达到迅速改变和提升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不论是从师资方面,还是物质支持方面,我们都注重向分校倾斜,以求用最短的时间缩短差距。”潘南小学校长翟凤表示,虽然合并以来的“融合期”还很短,但总校“金色潘南”的品牌效应已在分校初见端倪。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直以来,农村学校教研活动大多形式单一。2012年,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实施了“网络双向视频教研”模式,让有限的资源“活”了起来。“以往教研员一次只能实地指导一所学校,当几所学校都有需求时,往往分身乏术。现在,在同一时间内,一名教研员通过网络视频,就可以同时与几所学校实现适时互动,也可以与教研员以及各兄弟学校的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们高兴地说。

  培训“沉下去”:“借活”外部高端资源

  弹性编制的实施,为教师外出安心参加“浸泡式”培训提供了有效的人力保障,同时张店区设立了500万元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校长、教师等重点项目、专项课题研究经费、优秀人才奖励等,更为张店区农村师资培养工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马尚二中学校校长王峰,在自己的“岁末盘点”随笔中这样写道:“对我而言,2012年是一个难得的成长之年。一年中3次共长达两个月的‘浸泡式’学习,给了我全方位深入了解学校的机会。”大开眼界后的他,带领教师积极探索“级部共同体、教研组共同体、班级共同体、青年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并重新规划了学校的课程建设。

  “向外部高端借势,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请进来。”在毕作坤这一理念指导下,以“传承文化情怀,共享思想盛宴”为宗旨的“黄桑讲坛”于去年3月正式开讲。而今,讲坛已成功举办3次,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李山、马瑞芳、傅佩荣等10余位知名教授,先后走进张店讲学。“‘黄桑讲坛’的开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区域内实现专家资源共享的平台,不仅为学校大大节省了培训成本,而且必将为全区学术氛围的形成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文苑学校校长翟克兵的一番话,道出了诸多校长的心声……

  记者手记

  “温暖”的午餐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用课桌拼起来的两张大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正在餐盘里静待“客人”的品尝。1月5日,记者与张店区教育局副局长邹云慧一起,走进张店区沣水三小,坐在这所农村学校简易厨房的餐桌前,与校长、老师们,一起分享2013年第一次改善伙食的美味。

  这是记者在张店区采访的最后一站,午餐是饺子就咸菜,老师们吃得津津有味,作为客人的我们,也吃得轻松、舒心。

  就是在这所张店区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全体教师轮流掌勺,每天为同事们精心准备午餐。有时候家住学校附近的教师还把自己家里的农产品带来与大家共享。“热乎乎的饭菜、其乐融融的吃饭场景,是冬天校园里的一抹风景。”支教教师段稳无比享受在一起吃饭的温暖时光。

  由于“吃得舒服”,“老师们身心更愉悦,工作积极性更高,对学校的未来也更充满信心”,教师刘荣吉说。

  校长胡振洪是从城区选派到这里担任校长的,他告诉记者,未来将把现有的鸡舍改成“宠物园”,将现有的菜地承包给各个班级,由学生们自己种植,将学校建设成真正有农村特色的学生乐园。

  一顿令人“温暖”的午餐背后,不仅有学校营造出的家庭般的温馨,有安贫乐道的学校教师团队,更有区域整体实施的“温暖工程”的支撑。

  为切实解决在农村学校工作、离家较远的教师的后顾之忧,张店区教育局2012年启动了教师“温暖工程”。全区先后投资200余万元购买了20余辆教师班车,用于接送教师上下班,投资8.5万元为17所学校开设教师食堂,解决了900余名教师的中午用餐问题。“虽然离家远,但上班下班有车接,中午在校有饭吃,享受着局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心里真是感觉很温暖,很幸福!”沣水三小的老师如是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师“动”起来 资源“活”起来
《学城季刊》即将问世
吉林 “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科学测评 还“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