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伴互助 名师引领 课例示范 竞赛激发 论坛导向 课题带动
吉林 “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 本刊观察员 康秋菊 郑骊君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创新教师培训机制、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院长刘文甫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探索整合教研与培训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改变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有效“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学院的工作职能。

  近几年来,吉林市教育学院开展的“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为该市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创造了契机,为校际间、教师间互助共研提供了保障。该工程通过同伴互助、名师引领、课例示范、竞赛激发、论坛导向、课题带动等六大有效策略,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不断走向专业成长之路。工程于2008年正式启动,在教育学院副院长金清玉等工程核心团队成员的精心谋划下,首轮工作取得理想效果,现已经入新一轮工作。

  “百千万”计划助推同伴互助成长

  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为此,吉林市遵循“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工作原则,开展了“吉林市‘百千万’扶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

  “百”即百校拉手,是城乡学校的互助提高载体。全市选择50所城市优质学校和50所农村薄弱学校,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通过协作、互助、共享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

  “千”,即千校联盟,是区域学校的互助提高载体,旨在以一定区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为基点,辐射周边学校,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问题共研、经验共生、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工作机制。联盟分为市域联盟、县域联盟和乡域联盟3个层级。

  “万”即万人结对,是区域教师的互助提高载体。全市选择5000名城镇优秀中小学教师和5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建立教师之间长期的互助合作关系,通过课题研究、课例研讨、问题解决等方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同伴互助成长。

  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名师引领机制

  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旨在通过骨干教师、教坛名师和学科教育教学专家的培养,改善和优化名优教师队伍结构,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针对中小学名优教师名目繁多、层级不清、结构失衡等问题,吉林市设计了以骨干教师为塔基、以教坛名师为塔身、以学科教育教学专家为塔尖的“金字塔”式名优教师队伍的层级结构,并根据名优教师培养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三级培训,即域内培训与域外进修结合,打造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培养与使用结合,塑造教坛名师;集中培训与岗位研修结合,铸造骨干教师。

  按照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2011年9-11月,“吉林市首批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认定工作举行,择优认定了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并从45位学科教育教学专家中遴选30位建立了“吉林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学校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

  学科精品课建设实现课例示范

  优秀课例,具有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通过精品课建设,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借助优秀课例的示范作用,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精品课建设分教师、学校、县级和市级4个层级,其根本价值是将教学研究的场域回归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在精品课的研制过程中,逐步树立精品意识,不断研究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使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苑杯”竞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热情

  “学苑杯”教师教育教学竞赛,可以有效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和教研活动的热情,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

  在整体设计上,“学苑杯”竞赛力争与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有机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竞赛的激励、示范和培训功能。教师培训的主题既是教学研究的主题,也是教学竞赛的主题,三者高度整合,实现了教研、培训和竞赛工作的一体化,有利于专项问题的集中解决。

  在赛程安排上,整个竞赛要经历自下而上的选拔过程,覆盖整个区域内的所有学科。初赛,由学校自行组织,要求全员参与,以达到在职培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复赛由县(市)区组织,对初赛结果进行审核,选拔确定选手参加决赛;最后由市教育学院组织市级赛前培训、市级决赛及赛后总结展示。

  教育论坛引领教师教研新方向

  在教育论坛上,教师可以对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教育现象等存在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进行论辩交锋,通过平等对话,最终达成共识。

  在吉林市,教育论坛活动的组织,按照“深入调研→确定主题→开展研究→专家引领→组织论坛→展示交流→推广成果”的操作流程进行,具有探讨问题的开放性、全员参与的交互性、论坛自身的培训性等特征。

  除此以外,教育论坛的实践性特点鲜明,注重论坛的问题性、过程性、互助性与主体性,论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也是研究、培训、竞赛与学习的整合过程,使教师在思辨中创生,不断升华教育教学理论;在交流中共享,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智慧;在实践中体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教育论坛已经成为吉林市促进学校发展、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品牌工作。

  课题研究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课题研究从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两方面,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组织保障。“十一五”时期,吉林市曾先后申请立项1项省级课题和1项国家级课题,并成功结题。“十二五”伊始,吉林市又申请立项了“区域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等11项重点课题。

  同时,吉林市在实践中积极组织、指导并鼓励一线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困惑而进行的一种微观的应用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避免了科研与实践相脱离,具有即时性、草根性等特点,更利于区域内教师的全员参与。教师通过自主、自发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促进自身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干预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中,追求合理的教学行为。

  “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推进,实现了对教师的“个体唤醒”,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自我成长的意识,为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保证。

  此项工作,是吉林市教育学院在教师培训工作机制上的创新发展,在首轮实施的基础上,第二轮工程又做了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在行动策略上,走进了整体化设计、区域化推进、校本化实施的新阶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师“动”起来 资源“活”起来
《学城季刊》即将问世
吉林 “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科学测评 还“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