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2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云港的课改逻辑
□ 本报记者 叶 飞

  课改需要放大校长和教师的自学与展示;

  课改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底层设计”;

  课改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

  让师生快乐和幸福才是连云港课改的逻辑起点。

  且看——

  

  ●局长出镜·匡中远

  现任江苏省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1961年5月出生,山东人,研究生文化程度,1983年8月参加工作,自1988年起,历任连云港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市电大副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体育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市旅游局局长,2009年起担任现职。

  精彩语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原点,从“格物致知”出发,走向“修身治国平天下”,最终达成“化民”、“兴国”、“立业”的教育目标。

  基础教育的神圣之处在于立足当下,为师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石;在于彰显个性,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在于开发潜力、追求效益,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我们的课堂不仅要为师生放眼世界,走向全国奠定基础;更要为师生提升精神境界提供阶梯。

  课堂应是师生的“家园”。师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为师生提供爱的庇护,给师生以温馨的呵护;课堂应是师生的“旅行”,学生在“导游”的引导、点拨下,感受沿途的惊喜,品味民俗的淳朴,感悟风景的震撼;课堂应是师生智慧的结晶,课堂展示和精讲点拨,凝结着师生的智慧,知识就是力量,唯有智慧使人自由;课堂应是师生“忘我”的境界,这种“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是师生融为一体的最高精神享受。

  “创建现代学校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你是如何激发教师和学生内驱力的?”

  这是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校长峰会申报答辩现场,评委对一名初中校长的发问。2012年12月5日,这场由连云港市教育局主办的校长展示活动在该市新海实验中学举行。参与申报答辩的60多位校长,只有20位佼佼者能获得在未来校长峰会上展示自己,与同行分享教育理念和管理智慧的机会。

  “创建高效课堂,不仅要充分放大学生的自学与展示,也要充分放大校长和教师的自学与展示。”说起举办校长展示活动的初衷,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韩金山如是说。

  而在参与答辩的白塔中学校长张勇看来,举办这样的活动是连云港市教育局用高效课堂模式管理教师队伍的一项举措,“我们常说,要多给孩子展示的机会;我们常告诉孩子,只有把别人教会你才是真的会。其实,校长也有展示的欲望,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同行交流和切磋。”

  事实上,“花果山”校长峰会只是连云港市教育局推进区域课改、落实“建构式生态课堂”诸多举措中的一项,而如何推进课改,连云港教育人有一整套自己的逻辑。

  

  课改就是构建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即生长,课改就是构建孩子自我生长的生态系统,使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人生可能性,并让孩子现在的课堂生活幸福而有意义。

  

  “教育即生长,课改就是构建孩子自我生长的生态系统,使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人生可能性,并让孩子现在的课堂生活幸福而有意义。”说起课改,连云港市课改的主要推动者韩金山饱含深情,“而途径和方法,则需要围绕课堂变革、推进措施、激励系统和课程体系下功夫”。

  在连云港,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被称作“建构式生态课堂”,是该市课改人在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导下,在系统梳理和总结自身课改实践及国内课改名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回归教育本真的高效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注重创设民主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和教的角色转变,体现互教互学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大胆互教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及课堂流程的转变。

  在这样的课堂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运用等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得到协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课堂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教互学中共享,在教师精讲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矫正反馈和迁移运用中巩固知识与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与其他整体推进课改的地区一样,连云港课改人对课堂的认识,也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在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反思中才逐渐清晰的。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李其柱介绍,早在2001年,该市教育局教研室就先后开展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策略研究”等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多个省级课题的扎实研究,为连云港2009年以后聚焦课堂,探索有效教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秋,连云港市教研室在总结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并在全市推广。但由于“模式”带有一定的限制性和单一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师生课堂的生成与创新。因此,该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相对于“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让课堂的概念从狭义45分钟的课堂,拓展为学习的完整过程,“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是课堂,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李其柱说,“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是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和持续发展完善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模块的选择、整合与优化,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1年后,连云港市教研室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对“六模块”的理解不够到位,不能放手改变课堂结构;有的课堂中存在着学生、教师、环境、资源、方法等各要素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的课堂中学生的质疑被老师忽视;有的课堂中学生学习选择性不够,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落实等。针对上述问题,教研室提出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意在提出一套课堂操作系统,构建教育生态,给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课堂环境。

  

  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

  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底层设计”。具有主导型的政府行为,除了为改革提供整体设计,提供价值观、方向、规划和目标,还要通过培育参与力量,激励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

  

  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行政推进是最重要的一环。发轫于2009年的连云港课堂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有做好区域课改顶层设计的意识。

  为找寻一条适合连云港的课改路径,市教育局领导带着一批教研员和校长外出考察,学习课改名校的课堂操作、研究他们的课堂演进。随后制定了“一年入轨、两年破帖、三年化蝶”的课堂教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连云港课改人认识到,推进区域课改仅仅有顶层设计,还远远不够。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改革不仅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这与加拿大著名教育专家迈克·富兰的一项研究结论高度吻合——世界各国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教育变革大多是失败的,轰轰烈烈之后往往无疾而终,因为教育变革是一个非线性的、不稳定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区域推进课改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机制。

  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底层设计”。具有主导型的政府行为,除了为改革提供整体设计,提供价值观、方向、规划和目标,还要通过培育参与力量,激励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前面提到的连云港“花果山”校长峰会就是措施之一,在峰会上向大家介绍办学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校长,不是教育局指定的,而是由各个学校自行申报,由连云港高校的教授、课改研究人员等第三方专家组成的评委,打分评估筛选出来的。

  为了让连云港的课改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韩金山和他的团队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基于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型组织。

  课改后的第三年,连云港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化蝶”阶段,在统一使用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沉淀,有一批校长和教师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的创建中,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能。

  为引领这批学校尽快跳出模式,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学校在“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创建中,生发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如今,在连云港市,一批学校已经跳出了课改初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改成果,如灌南县的“先学后教、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当堂达标”课堂、赣榆县海头高中的“学案先行—课堂内化”课堂、白塔高中“分层次问题导学”课堂、海州实验中学的“绿色生态”课堂、白塔初中的“学案探究式”课堂、新知学校的“自主探究式”课堂,等等。

  

  师生幸福是目的也是动力

  我们的实践证明,课改能提高升学率,但升学率只是课改的副产品,让师生快乐和幸福才是连云港课改的逻辑起点。

  

  连云港市教育局局长匡中远指出,连云港基础教育所追求的课堂,是“师生的家园”,是“师生的旅行”,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是“师生物我合一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为师生放眼世界,走向全国奠定基础,更为师生提升精神境界提供阶梯”,“让师生获得当下生活的成就感,更让师生持续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元发展;鼓励教师形成风格,激励教师创建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尊重学校校情,倡导富有个性化的学校特色;立足连云港市情,创办具有港城特色的基础教育”。最终,“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推动全体教师前行,引领全体学校进步”。

  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自下而上的课改推进,是决定课改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唤醒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师生在课堂上有更好的互动,则是很多校长必须直面的问题。在连云港市,一大批学校有行之有效的经验。

  “让师生幸福起来,是课改的目的也是动力。学校的管理就是让师生在这个大家庭里活得有尊严、有成就、很快乐。”对于如何推进课改,管理好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中校长刘兴法深有感触,“有幸福有快乐,才会有真正的自我管理和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在这方面,刘兴法想了很多办法:开通校车,接送教师上下班,接送教师子女上下学;在学校超市里,为教师提供低价菜;为教职工提供免费工作餐;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等等。

  这些具体措施的背后,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学校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每年都要研究教师的实际困难,出台具体的操作措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倾听师生的呼声,集中师生的智慧,谋求学校发展,提升海头高中教师的幸福指数。

  当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不仅仅体现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上,在教学科研上,学校也有有效的抓手:海头高中聘请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担任学科首席教师,使其在教学、教研方面树立榜样,对学科教学资料的编写、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把关,引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除了推行“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比,海头高中每学年在教师中定期评选出“希望之星”、“成长之星”、“榜样之星”、“引领之星”,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激发学生内驱力方面,海头高中同样有许多办法:设立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等各级学生助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积极开展“十佳学习标兵”、“十佳护旗手”等各类“十佳”评比活动,树立学习的榜样。

  给学生更多展示的舞台,给教师更优质的教科研平台、并引导他们享受这个过程,让师生获得成就感、幸福感,这是海头中学课改的重要诉求。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海头高中的升学质量也不断攀升,如今,该校已成为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四星级农村普通高中,成为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据赣榆县教育局副局长程益广介绍,在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如何激发师生的内驱力,鼓励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当地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我们的实践证明,课改能提高升学率,但升学率只是课改的副产品,让师生快乐和幸福才是连云港课改的逻辑起点。”说起很多人对课改的质疑,一线老师和校长不约而同地说:“搞课改,我们是有底气的”。

  

  课程基地建设彰显区域特色

  建设课程基地,旨在通过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展潜能特长。

  

  与许多地方推进课改不同的是,连云港市在2011年,为配合“建构式生态课堂”创建,开始实施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课改的核心是课堂,但建设高效课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全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连云港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源于当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推进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韩金山认为,建设课程基地,旨在通过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展潜能特长。

  正是因为看到了课程基地的重要价值,虽然江苏省只是要求在高中建设课程基地,但连云港市教育局率先在全省开始了初中和小学的课程基地建设。自2011年起,该市通过自主申报、答辩评审的方式,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全市建设20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30个初级中学课程基地,40个小学课程基地,10个学前教育课程基地。匡中远任课程基地指导委员会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近两年来,连云港的课程基地建设成果喜人,连云港市一附小教育集团少儿趣味田径体育课程基地、建国路小学与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共建的“民间美术课程基地”、新海高中的普爱课程基地、海头高中的海洋文化课程基地等,相继建成。据了解,连云港的课程基地建设已立项的项目就有53个,涵盖了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

  连云港市教研室周中森认为,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能够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未来,课程基地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和丰富课程资源,建设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实验互动平台、网络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形成学生发展的优势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奠定基础。

  韩金山对于课程基地的建设,更是充满了期待,他认为:“课程基地是打破一张课表教学、一套试卷选拔的教育方式的有效载体,是推进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转型升级,领跑学习的革命,形成师生科学认知心态的重要抓手。”韩金山希望,把课程基地建成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知识见识实践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连云港的课改逻辑
看天下·国外教育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