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年度·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
——北京市西城区名师风采展(之二)
□ 房 萍

  抱朴守拙,厚积薄发

  ——记北京市鲁迅中学教师晁建平

  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

  和晁建平老师见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约了几次后才在鲁迅中学的办公室里见到这位极富风采的英语教师。谈及爽约,她一脸歉意,表示自己最近刚出院。“以前就觉得眼睛不适,没在意,没想到眼底会出血。”因工作而生病,稍微康复一点还牵挂着自己的工作,她的朴实与真诚让人感动。

  1997年,晁建平从新疆来到鲁迅中学,从英语教师到教研组长,她奉行本分踏实的工作原则——一切为了学生。

  教学上,她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整合教学资源,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向业内专家请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英语少年文学赏析、英语歌曲与教学的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她撰写的《多媒体与英语少年文学赏析》《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让学生记住你的课——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等多篇论文获奖,她还参与了《名师大讲堂》系列丛书的编写。

  为了便于工作,晁建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坚持每天早上7点到校查背诵。她从不去学校食堂吃早餐,为的是不让一个学生落下,为的是让早到校的学生能第一时间找到老师。她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学校对她这个教学骨干非常爱护,屡次让她去体检,她却总是一推再推。连每个月就诊取药的时间她都不舍得浪费,常常要到无药可吃的地步才不得不去医院看病。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明白不能讳疾忌医,但她真的太忙了,太爱学生了,生怕耽误学生。在这次住院之前,她从没有落过一节课,上课从不迟到,年年全勤。为英语组教师做出了表率,同事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

  晁建平的努力,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成人仪式上,他们会抱着她大喊“妈妈”,会在毕业后发短信来问候,一起回忆走过的点滴……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晁建平爱学生,愿意为学生无私付出,但对于教学学段是一贯的严格。

  她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也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能够遇到生命里的贵人。在特殊的环境里,她的英语基本上是靠自学完成的,“要记单词、要查工具书、要背诵”。这样的经历决定了她的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养成。

  晁建平教学有着扎实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夯实词汇、语法基础。第二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第三步:在高一、高二学段,以背诵新概念英语等美文的形式来积累语言要素,为学好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英语的习惯。

  这一尝试从2003年开始,晁建平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学生每天背诵新概念英语一篇,并有规律、有计划地推进,她再忙也坚持逐一检查背诵。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给学生和她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认为晁建平坚持不了多久。学生也抵触,很多人背不下来,对她变得又爱又怕,晁建平还因此有了“晁不放”“晁三多”的绰号。晁建平不以为然,她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分析如何找到更快的背诵方法。“有的学生喜欢抄写,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想,有的善于被动接受”,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类型,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一位学生因为背不下来课文,在她面前泣不成声。晁建平和她一起分析背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发现她没有理解文本,也不善于大声阅读,晁建平就鼓励她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当她成功完成背诵后,兴奋地在班里大喊:“我掌握背书的秘诀了,大声读出来就能背出来。”

  这一不被看好的做法,晁建平坚持了下来,并成为经验,为其他老师所借鉴。这种做法不仅充分利用了高一、高二的空闲时间,也给高三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厚积薄发的作用。2006年,英语向来弱势的理科班,高考成绩超过了文科班,后来她接手的几个英语成绩较差的班级,也都是通过这一方法实现了英语成绩的飞跃。有些开始英语成绩很差的学生,后来还被大学英语专业院系录取或出国深造。

  引领同事快速成长

  北京市鲁迅中学是一所普通学校,但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却是示范学校的标准,这一点通过晁建平所负责的英语教研组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她说:“普通中学外语教学不能甘于普通,普通学校一样能教出不普通的学生。”

  教学之余,晁建平本人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活动,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她还受聘参与完成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评审工作,并作为区兼职教研员,同时承担高二、高三的多项兼职工作。她积极参与区研修网资源建设和协作组网上研修活动,并向研修网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下载率较高,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晁建平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教研,还把教科研的风气带到整个英语组。作为教研组长,晁建平在每一次教研组的校本活动中都强调全员参与,强化奉献意识,用活动推进工作,引领同伴,完善英语组的文化建设。她组织开展高中教师基本功大赛系列培训活动、以课例为载体的外语组“同研一节课”特色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月研究课活动等校本教研活动,带领外语组圆满完成十几个国外教育代表团的接待任务。

  在晁建平的带领下,英语组的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市、区的各种教科研及竞赛活动,全组十几位老师几乎每人都获得过多种奖项和荣誉。鲁迅中学英语组也成为学校备受瞩目的团体,曾获得“西城杯”中学教研组评优活动一等奖、“北京市中小学外语示范教研组”等称号。

  奇妙的课堂,成长的人生

  ——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李艳

  武装自己更要强大别人

  李艳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同事看来,她似乎对新知识怀有无限的热爱和期待,她自己也觉得奇怪:“总觉得有很多新鲜的东西要了解,总觉得自己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干了这么多年,她自己没有感到职业倦怠,因为“英语教学很有趣,总能让自己不断成长”。

  打铁先要自身硬,李艳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她常对青年教师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从1989年参加工作到2009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李艳坚持不断地学习、充电,一路走来,就像一个学生一样,不断成长。她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参加培训学习。

  2003年,李艳到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05年又到北师大外文学院进修。2005年到2007年间,她还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市骨干教师“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班的两轮学习。在研究生班和培训班里,她听讲座、参与教学实践、观摩讨论,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掌握了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教学技术。

  2009年8月,她再次参加了北京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在同事眼中,她对教学提升的渴望永无止境。

  李艳不仅注重个人学习,还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她把培养青年教师看作是自己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使命。她说:“作为老教师,应该在科研上和培养青年教师上多作一点贡献。”

  她主持过区重点科研课题:2006年至2008年主持区重点课题“高中泛读课程的教材研发与实践”,2008年主持区重点课题“新课标下英语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她经常和年轻教师一起备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他们以悉心的指导。经她指导的教师在各项比赛中成绩突出。

  不一样的英语课堂

  英语难学,可学生们的说法却是:“她的英语课很有意思!”

  她的课堂教学讲求知识与兴趣并重。条分缕析的教学内容、幽默生动的言语表述、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构成了她的“李式教学”。她赞赏个性、赞赏质疑、赞赏尝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英语课堂上,她经常鼓励学生学唱英文歌,表演课本剧,做演讲,看英文电影,既关注学习过程,又注重心灵感悟,使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都有收获和进步。

  这样的课堂,英语成绩怎能不提升?学生怎能不喜欢?又怎能不让人留恋?许多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仍然对那些有趣的活动记忆犹新,甚至还能说出某些表演的具体情节、某个同学的经典台词。谈起这些,李艳一脸幸福:这是她和学生们共同拥有的美好回忆。

  在同事看来,“李式教学”不仅有趣,还有很多深刻的东西蕴含其中,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堂范例,是教学与情感的相融相生。

  这是竞赛班的一堂英语课,学生们仰着头认真地注视着前方。他们正在欣赏两只黑山雀吃虫子的英文短片。这是BBC录制的小动物与大智慧的纪录片。在这个短片里,两只黑山雀要去吃桌洞里的虫子。“面对被压在玻璃板底下的虫子,究竟是南方的山雀找到虫子的速度快,还是北方的山雀更胜一筹?”播放前,李艳问学生。大部分的学生表示:“都是黑山雀,应该一样多吧。”短片结果让学生感到意外:一只黑山雀很快就把玻璃拨到一边,吃光了洞里的虫子,另一只却一条都没吃到。为什么会这样?李艳告诉学生原因很简单:前者来自气候恶劣的英国北部,而后者来自水草丰美的南方。“今天所有让你感到累、感到痛苦的事情都会让你在明天变得更加强大。”

  借科研提升教育教学

  教学上,李艳喜欢鼓励学生、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但她从不固化自己。“人有千面,教有千法。”她强调的是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安静的学生鼓励一下,助其生出自信;热闹的学生沉淀一下,让他们学会稳重;对待常规班的学生要注重基础,对待国际班的学生要看得长远一点,真正满足他们对于学习的需求。

  和学生相处,她先为其友,再做其师。她热爱学生,注意了解当下学生的想法和兴趣所在,思考怎么做才会和学生的思想契合。她重视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她会笑眯眯地询问学生假期里有没有玩DOTA,博得学生会心一笑;会把自己的手机铃声设置成Rolling in the Deep,让学生大为惊讶。

  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体现的是李艳的教育教学智慧。

  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并没有让李艳停下科研的脚步。她努力把日常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带领全组教师一起研究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她还参与编写了《高中新课程怎样教——英语》一书,论文《同一内容,不同设计,理念决定教学实践》获第五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学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录像课《Saving the Earth》《Newspapers》获市级一等奖……

  勤勉踏实于教学,改革创新于科研,让李艳取得了不俗的教育教学成果。她所带的学生有多人获全国英语能力大赛一二等奖,并顺利进入清华、北大及国外知名高等学府,所带班一直是学校的先进班集体,在各个方面成绩突出。

  今生有幸来二小

  ——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冯勉

  小习惯培养大公民

  1987年,冯勉来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一干就是25年。有人问她是否会因熟而倦,她报之以“茫然”:“怎么会呢?能和实验二小一起成长,我幸运着呢!”她告诉记者:“实验二小是一个让人成长的平台,学校提供了很多机会,周围同事也给了自己很多帮助。”正因为这样,她觉得实验二小每一位教师都是名师,因为每一位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团队,每一个教师的成绩都是学校集体力量的体现。

  她也是在学校“以爱育爱、以学论教”的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引导下开展工作的。怀着这样的理念,冯勉不仅努力培养自己爱的情感,更进一步提高爱的能力和水平。她尊重、理解、接纳、善待每一个孩子,重视他们的学习,更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情感。

  就像对待母亲一样,提起冯老师,她的学生也偏心得很,觉得全校老师就数冯老师最漂亮。“她美得像一朵花儿!”一个孩子认真地说。是的,她美得像一朵花,悄无声息地传递芳香,对孩子的操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天,她总是漂漂亮亮,以饱满的激情站在学生面前,面带微笑。这种有形和无形的美丽使学生明白,乐观、积极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加令人赏心悦目,他们也应该像冯老师一样对生活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广播时间,无论多忙,她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学生一起听广播;每学期,她也会像学生一样,按照学校要求制订一份习惯养成计划,每天进班,一定要拖地,把抹布、卫生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此时无声胜有声,时间久了学生们也会去注意,也会去学着做。这点滴的行为习惯凝聚到一个学生身上,就是精神气质的改变,就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的学生成长起来后,必是高素质的公民。

  冯勉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生成,她用心把养成教育通过自己的言行,撒向学生,撒向课堂,撒向每一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嗅得出的地方。

  最好的教育是自然生成

  “每一个生命都是柔软而鲜活的,在我这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能把握的机会。”冯勉说。她总能随时捕捉教育时机,让学生与自爱、善良和错误对话,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生道理。

  “凭什么让我重写啊?他写的作业比我还乱呢!”看着眼前发脾气的孩子,冯勉没有动怒。这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母亲溺爱。他很聪明,就是脾气暴躁,经常在班上乱发脾气。这次让自己碰上,冯勉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她极为平静地说:“那好吧,你不想写就不要重写了,以后就这么写吧。”听完她的话,孩子一愣,却没走开,冯勉估计他还想跟自己理论。她可没给他这样的机会,继续埋头跟其他孩子说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过了一会儿,这个火爆的孩子安静了下来,他竟然说了一句:“冯老师,我还是重写吧。”冯勉抬起头,说:“不用了,挺好的,就这样吧。”孩子接下来的一句话把冯勉逗乐了。“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已经从死胡同走到光明大道上了。”孩子认错了,但冯勉却没放手。教育不仅是改正,更重要的是完善,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借下课孩子来找自己谈话的机会,她告诉学生:“对每个人的要求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才智发展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是金子就要用火来炼一炼,是树木就要浇水助其成材。”学生自我解嘲道:“嗯,老师,我知道了,要是树木一炼就成木炭了。”下午上课,冯勉把教育的落脚点往前推进了一步,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这个孩子,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主动自省、反思。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一下子从个体拓展到了整体。一次冲突,成了一次教育契机,成了成功的教育范例,这就是她的智慧。

  常有人向冯勉讨教管理班级的经验,冯勉总推说自己没有。其实真说起来也不是没有,而是因为教育都是自然生成的,因时因地因人而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做出最恰当的处理。冯勉说:“教育不是空洞的,不是预设的,而是应该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把握契机,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

  千言万语还是爱

  无论是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还是随时随地的教育,冯勉的根本出发点总是跳不出一个“爱”字。“以爱育爱”的教学观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一言一行都是对爱的阐释。她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修养,能担当,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她的爱是包容的、平等的、无差别的。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第一天都是满怀信心、高高兴兴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差距。有些孩子越来越优秀,而有些孩子却从“好孩子”变成了所谓的“坏孩子”。

  “然而,他们是谁?”冯勉反问自己。他们不仅仅是张家的娃、李家的仔,他们更是未来社会的人。所以,“自己的教育不到位,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局来看新课程的设计初衷,也就不难明白,“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句话的分量。她觉得教师的爱就是要学会在包容中理解差异,在理解中体现不同的包容,“接受他们的优点,更要接受他们的缺点”。关键是,要善于在差异中发现差异优势,在发现中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纳入教师的视线。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冯勉在学校首创召开“报喜会”“专题家校交流会”的创意,搭设起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爱的桥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杯淡淡的清茶,几颗甜甜的糖果,一张张兴奋而幸福的笑脸……每个学期,冯勉的班里都会出现一次这样的场景。她把家长和孩子请到学校,参加睁大眼睛找优点的“报喜会”。“这是我们的春天,我们的舞台。”学生由衷地赞叹,这一天,有自我的展示,有伙伴的夸奖,有师长的欣赏……孩子们收获的是信心,家长收获的是希望,大家收获的是爱。

  冯勉的“爱”无条件却有自己的特点。她的“爱”糅合了世上所有爱的精华,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让受教育者在体验中生成思想与智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