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年度·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
——北京市西城区名师风采展(之三)
□ 董明阳

  红梅映雪分外香

  ——记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教师邬雪梅

  一个“吃不饱”的教师

  “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吃饭了,您的点评我还没听明白,要不您再给我说说?”评优课结束后,邬雪梅拿着自己的饭菜蹭到评课老师那里,眼巴巴地瞅着对方。这一招,无疑,很有效。“私下里,老师会说很多课上不会说的话。”邬雪梅对自己的这种小技巧也颇为自得,“不用太多,只要有一条有用的建议,对自己的成长就是莫大的帮助。”

  邬雪梅1997年参加工作,刚开始她也有着小姑娘的羞涩,像其他老师一样对公开课、评优课敬而远之,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喜欢上了这种讲课方式:“不喜欢这种展示,无非是怕暴露自己的短处。”她讲。但是,当对成长的迫切需求压倒焦虑时,她就喜欢上了这种成长方式:通过公开课、教研来梳理、总结、提升,给自己成长创造机会。用同事的话来评价:她就是一个在教学上永远“吃不饱”的人,永远在求新、求变,希望借助各种机会来提升自己,改进课堂教学。

  “我刚有个好主意,不知道效果如何,你来我课上看一下,给点意见。”邬雪梅总会向同事提出这种“无理要求”,同事们也特别喜欢附和。因为“跟她在一起,你自己也有不断更新的成长感”。要是同事觉得效果不好,课上还不好意思点评,也没什么,邬雪梅有个小本子,会在课下追着同事求建议。

  教学17年,很多人开始把教学方式稳定下来,形成课堂模式。邬雪梅却不这样,她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地加以研究,勇于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变化中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连续7年她在高三教学中根据每届学生特点先后推行了小组合作式学习、案例式教学、学案导学、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等,觉得什么好就一定会去学。

  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随着对教材的日渐熟悉,邬雪梅的课堂变得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欢,但她认为那时的自己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顺风顺水时,人往往会沿着老路走下去,也就没有了应有的反思。”所以,她非常感谢2003年的那次棒喝,这也是她钟情于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

  2003年,区教委对学校进行视导,学校推荐邬雪梅展示一节公开课。那堂课上,邬雪梅把自己的教学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完课,专家做点评,在肯定邬雪梅教学上的努力后,话锋一转:“希望你以后能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句话让处于“自我陶醉”阶段的邬雪梅猛然惊醒:教是为了学,只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每次回想这次经历,邬雪梅总有欢呼的冲动,因为“打不破是瓶颈,打破了就是提升”。

  由此,她的地理教学进入一片新天地。

  接下来,她尝试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障碍。她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教材把学生教会而不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教完。她积极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结合时事,以问题为中心推进教学;引入案例,让学生在对情境的分析中构建知识……

  这样的探索很累,这样的课堂需要很高的教学智慧,却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考、探究的能力。2004年,邬雪梅的研究课《城市区位因素》在北京市中学地理教学课例评选活动中获得特等奖。2008年,《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适用性》获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她自嘲一辈子就是教师的命,总有兴趣挖掘出教学上的新东西。现在的邬雪梅不仅关注知识,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点东西。

  现在,每教一届新生,邬雪梅的第一节课从不讲教学,而是讲自己对地理的想法。一草一木皆能开悟于人,学地理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认识世界,学会和周围的人与物友好相处。

  一张一弛,爱生有道

  常有人觉得邬雪梅年轻,邬雪梅报之一笑,调侃道:“被学生给带坏啦!”她跟学生亦师亦友,一张一弛间树立起自己可敬可佩又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在学生看来,她的第一面是严厉的。

  “哎呀,完了,上学第一天就被抓包了。”徐松(化名)毕业前曾是邬雪梅班里的班长,他对邬老师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刻。开学第一天,在操场上刚分完班级和老师,自己正扭头和身后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肩头却搭上了一只手。“哎,同学,别乱说话啊!”一看是自己的新班主任,他就蔫了。等被带到新教室,邬雪梅的一句话让他又觉得异常亲切。“今天,大家进我这个班,我会负责到高三,我承诺自己会非常尽心尽力,希望你们自己也要努力,老师一定会努力帮助你们。”他想这或许是个不错的老师,可没想到接下来竟是一个月的“高压统治”。这一个月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自律意识和学习习惯,让学生也明白了老师的真正用心。

  一个月后,邬雪梅阳光的一面方才绽放——跟孩子打成一片,学生们渐渐发现这个老师真不错。“很温柔,眼睛还不大,笑起来的时候用笑眯眯三个字最为贴切。”有学生笑着描述。他说自己不怕邬老师,“只要不犯错,绝对可以把邬老师当做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有人忘带课本了,她会来一句“看来,下回还是我替你存着比较保险”。上课学生讨论一时停不下来了,她就抬头看着天花板,“我就想知道是谁最后一个张着嘴”,幽默而犀利,声音不大,却有着绝对的杀伤力。“老师,抱抱”,当曾经教过的学生向其表达亲密,她从不拒绝,主动张开热情的双臂……

  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跟邬雪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这个热情开朗、未见其面先闻其笑声的邬老师是一个表面严肃认真,但内心敏感细腻的人,她带给他们地理知识,带给他们看待世界、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更带给他们爱,让他们拥有一段温暖的校园记忆。

  怎样让地理课堂更有价值

  ——记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教师吴琳

  教学的本质是育人

  “您是这辈子最了解我的老师……以后我走的每一步,我都要让您知道,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看着毕业生写给吴琳的这句话,笔者不免对吴琳好奇起来,她有着怎样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如此感恩?

  吴琳,1985年参加工作,父亲是大学教师,所带的研究生没有一个不说他好的。这让吴琳觉得父亲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很怀念。但是她教的学生却并没有给她这样的感觉,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都曾向她抱怨大学生活的无奈、无趣,并表示对高三生活无限怀念。他们说:“高三苦,但有您这样的老师可以信赖,有目标可以去奋斗,生活很充实,进入大学后根本没人关注,看不到自己的路,前方总有重重迷雾。”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问题还是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伴随学生一生的素养和能力。”

  她从不认为自己的地理课是所谓的副科,“都是在育人,哪里需要什么主副之分?”在她看来,对学科主副的粗暴划分实际上是向唯分数论投降,是教育职能的迷失。

  她认为,无论什么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而不是分数,不是升学率。“成绩好的孩子是不是心理素质就高,是不是人格修养就好,是不是就一定能比别人更成功?”吴琳曾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演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生成、建构知识的动态、交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不是为教师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为学生建构更好的机会。”

  她的一个学生毕业后来采访吴琳:“您认为教育是为了什么?”吴琳回答:“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她的地理教学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努力赋予他们参与社会、自我成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尊重学生,尊重生活

  地理教学中如何育人?28年来,吴琳不断地进行着探索,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在地理课堂中感受生活,学会探究,提高素养;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在地理课堂中展现自我,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她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要使“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吴琳认为这应该成为每一位地理教师工作的目标: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地获取、筛选、分析、评价地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吴琳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个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让我们文科生去干什么?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呀。”学生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一进办公室就向吴琳抱怨。“这是一个机会,你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她这样对学生解释。世间万物,看似独立,实际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形成了云,云落而为雨。她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大二时他和同学一起去以色列交流学习,除了各种行李,包里还塞了一把伞。有人取笑他大冬天还拿一把伞,多此一举,等到了当地,大家个个对他投以钦佩的目光,因为以色列是冬季多雨的地中海气候。“地理和以色列相去何止千里万里?但它却能提高生活的品质,还能彰显学识。”一次抱怨,经她之手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机。

  吴琳就是有这种思考的能力,她从不把教材视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她觉得地理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理事象的地域性)、因时制宜(地理事象的变化性)、因人制宜(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要把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要引导学生用地理原理去解释现实生活。”这才是地理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技术提升教学

  “您更像搞信息技术的老师。”一次有关白板的公开课上完后,有老师这样评价吴琳。从2007年起,吴琳带领年轻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吴琳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分享为核心”的21世纪教与学的全新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

  在课堂上,吴琳向我们展示了白板教学的过程。这种交互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互动,学生在情景中进行问题探究、信息交流和自主学习。“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创建双主体的互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她说。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吴琳的课堂教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2011年,吴琳的教学课例《地球的运动》在全国第三届现代教育新技术优秀研究成果和优质课评选中荣获特等奖;2011年,她撰写的论文《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质量》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2012年4月,在第四届全面信息化教学高峰论坛暨全球示范校校长高峰会议上,她做了“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人生”的专题发言。同年5月,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上,吴琳以“课堂,让生命更美好”为题侃侃而谈,赢得与会者的一致肯定。

  在吴琳看来,引入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切身感悟,在体验式学习中自主思考,在合作探究中分享智慧。这与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关注的中心”的“生态课堂”不谋而合,也体现了学校“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的办学宗旨。

  教育,我的信仰我的梦

  ——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毕然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希望教师们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规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第27个教师节,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来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座谈。听着这位长者真挚的期许,参加座谈的毕然在心里默默承诺:今生要和教育相始终,努力做一位以教育为信仰的教师。

  毕然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她的妈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从小受妈妈的影响,她梦想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1996年,她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大门。

  毕然现在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语文教师,教课说课水平自不待言,其实她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除了深厚的文学造诣,还选修过音乐。刚到学校报到时,学校领导看着她的简历,眼前一亮:这是一位可以在任何科目都能独当一面的人。因为学校缺音乐教师,这个中文系才女就以音乐教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刚刚工作3个月,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就遇到了一项挑战。当时,有外地教师来第一实验小学听课,学校研究后决定安排毕然上一堂展示课。现在回想当时的场景,毕然连称不敢想象,“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真的是悬着一颗心去做的,就想把学校安排的任务做好,不能辜负了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丢了学校的脸。”那一天,她讲的《时间像小马车》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扬。

  第二年,毕然开始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工作。她先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课程班。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在各类竞赛、培训、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实践中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毕然表示,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有一颗向上向善之心,像植物渴求阳光一样,拥有卓越意识,追求教育理想;要有专业意识,在专业领域达到一定深度与广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让知识为学生所用;坚持资源意识,善于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并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为我所用、促我成长;在学校里工作、学习,要树立关系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和谐的校园环境出一分力;此外,教师必须具备忧患意识,登高望远见人所未见,不断给自己提新要求,不断充实自己。

  2007年,毕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不是一次偶然。

  梦境,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如今,毕然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重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断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各种手段,毕然努力让自己、让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的“最爱”。她利用语文欣赏课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力求将语文课程中最有魅力的知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产生惊奇、赞叹、热爱、追求的情感,学习兴趣、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以提升。

  她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教学目标铭记于心,在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同时,又加入人文性的内容。通过发掘中国语言的神韵与民族精神,让学生真正领悟母语之美。她说:语文的力量在于精神的引领,它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灵感知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言行,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以及如何勾画出一个大写的“人”字,“立德,然后立言、立行”。

  毕然并不崇尚模式,在她看来,自己的教学法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方向性概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生成。

  毕然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师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她还采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跳出旁观者的角色,以文本主人公的身份去体悟、去感知,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一种情感,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让孩子在感同身受中积累知识、丰富情感,从心底里萌生出对知识、对美好人性的渴求。在课堂上,在童话世界里,在她发起的“童心创作室”里,孩子们体验着真实的人生经历,品味着欣喜与悲伤。渐渐的,他们学会了理解与感恩,“他们的灵魂不再粗糙”。现在,毕然的体验式教学法,受到各方肯定,并开始在全校推广。

  凭着对三尺讲台的深厚感情,凭着永不服输的韧劲,毕然在教学中不断挑战自我,逐渐形成了清新、自然、扎实、灵动的语文教学风格。

  圆梦,满载一船星辉

  善于思考的毕然对教育科研课情有独钟,她积极参加市、区、校的各种教研活动,还多次承担了做课和教研任务,她说“要快速成长,就要把自己放到压力之下”。

  国家、市、区级展示课累计30多次,讲座交流10多次;为教育部录制15节支援西部的教学光盘,并在全国播放;主持的课题《学科欣赏课的实践与研究》,获区级一等奖……众多重量级奖项的获得,使她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骨干。

  在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任职期间,担任本校和兄弟学校教师的师傅,带过多个徒弟,使她们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多人在区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9年5月和2010年4月,她指导本校的熊燕和周瑾老师参加了区“宣新杯”比赛,均获得了一等奖。

  这么多的教研,这么多的活动,累不累?对这样的疑问,毕然从来都一笑置之。当工作成为一种快乐的享受,就不再产生负担,何累之有?对毕然而言,这些经历不是负担,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研究和积累的过程中,她经常利用闲暇写一些随笔、课例、案例,把一些收获和体会记录下来,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怀抱少时梦想,满载一船星辉,毕然用生命在教育苗圃里描绘着自己的当下与学生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