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质疑出亮点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和“质疑”的权利被剥夺了许多,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河南省西峡一高提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质疑,教师则恰当点拨、引导探究,让课堂生成更加丰富,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泛,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本期的课堂现场,我们编选了西峡一高的3个课堂案例,看看学生是如何精彩质疑,教师又是如何适时引导的。

  案例一·英语

  总结记忆规律     庞百艳

  在学校的“三疑三探”课堂上,我时常会被震惊、震撼,甚至被感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奇思妙想总是令我惊叹不已,只要给他们思考和质疑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灌输,他们一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一节英语课上,我们学习了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环节,不仅总结出了if虚拟条件句与过去、现在、未来事实相反的三种情况,而且把省略if用倒装以及错综条件句的形式都总结了出来。到了质疑再探环节,我和学生都看着黑板上学生的成果——既有清晰的语法结构又有生动有趣的例句,还有用彩笔标出的重点。我心里美滋滋的:多好的学生啊,有疑问的地方,几乎都被点评的学生解释了。虽然这样想着,但我还是按照惯例问道:“Do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or problems about this lesson?If you do, please come up with them bravely, and we’ll deal with them together!”(这节课你们还有疑问吗?如果有,请勇敢地提出来,我们来一起解决!) 一个问号在大屏幕上闪烁着,我已经暗暗做好结束讲授,把剩下时间交给学生的打算了。

  这时一个成绩中等的小个子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节课的语法结构我都听懂了,例句也一看就会了,可是我做题时总忘,能请大家教给我一些记忆的好方法吗?”

  我一时愣住了,当了这么多年老师,这些语法结构早已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认为记住它们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不过我依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我一边表扬这个学生,给他加上了20分的奖励,一边让其他学生开始思考:“It’s really a good question! I think most of you have this problem, yes or no? But who can help him?who can give him a hand?”(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我想你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困惑吧?那么大家想一想,看谁有好办法助他一臂之力呢?)学生纷纷点头并陷入思考。

  很快,课代表站起来说道:“我们要想记住这个结构,if从句最关键,从句的时态都是‘向前推一步’:与现在事实相反,向前推一步,就用过去时;与过去事实相反,向前推一步,就用过去的过去,即过去完成时;与将来事实相反,几乎跟‘与现在事实相反’一样。”学生纷纷点头,这时,我看到学生很有兴趣,就干脆让他们再讨论两分钟,有好的记忆方法都拿出来分享一下。

  一个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主句的4个情态动词would/could/should/might,念快一点,就是‘无裤去买’,那不就是‘没有裤子要去买’吗?”学生轰堂大笑。真是太棒了,这是任何一本书上都不曾教过的!

  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if从句有3种情况,did/should/were to do,我最喜欢唱歌了,我就把这3个词唱进一个儿歌《两只老虎》里去。”说着,她用这个大家熟悉的旋律把3个词唱了出来。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学生一起唱起了最新版的《两只老虎》,欢乐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下课铃响了,作为教师的我,是如此的骄傲和幸福。因为我唤醒了小小的天才,因为我与可爱的他们共同成长。

  案例二·数学

  教材中的不严谨     宋 艳

  在学习“函数的极值”一课前,我已要求学生初步预习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教师给出教材中“极大值点”与“极小值点”的概念,并设置相关的典型问题作为自学指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首先独立自探,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总结出极值点的性质、求极值点的方法、极值与最值的联系等。

  课堂上,当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他的疑问:“老师,我认为课本给出的‘极大值点’与‘极小值点’的概念是不严谨不准确的。例如‘极大值点’的概念:‘在包含x0的一个区间(a,b)内,函数y=f(x)在任何一点的函数值都小于x0点的函数值,则称点x0是函数y=f(x)的极大值点。’我认为这里的任何一点指的是区间(a,b)内的任何一点,当然也应包含x0点,那么就会出现y=f(x)在点x0的函数值小于点x0的函数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认为这个定义应修改为:‘在包含x0的一个区间(a,b)内,函数y=f(x)在任何一点的函数值都不大于点x0的函数值,则称点x0是函数y=f(x)的极大值点。’极小值点定义中的‘大于’应修改为‘不小于’,这样才合理。”

  当这位同学发言结束时,我还盯着教材中的概念陷入沉思中……教室里首先是几秒钟的沉默,继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都为他的大胆发现而惊诧,为他严谨求学、敢于质疑的精神所感动。我也被这个问题震惊了,这一点是我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也没有去深思的。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3分钟的交流讨论。讨论内容是:“你觉得这位同学的观点有道理吗?你认为他的修改方案是否可行?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意见和补充?”

  经过短暂的讨论,一个小组的代表站起来发言:“我很同意他对概念的质疑,这个概念确实是不严谨的,他的解释很有说服力,相信大家也能接受。但是我对他提出的修改方案不赞同。例如:给定区间(1,5),函数f(x)=1,若x0=3,显然x0∈(1,5),则y=f(x)在(1,5)内的任何一点的函数值都不大于x0处的函数值,那么能否说3是y=f(x)的极大值呢?此时,y=f(x)在任何一点的函数值都不小于x0处的函数值,可以说3是y=f(x)的极小值点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不同意他的修改建议。但是我们组没有想好如何修改,谁能给出更好的建议?”

  紧接着,另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既然概念不严谨的原因是点x0所导致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这样修改:把概念中的‘任何一点’加上限制条件‘除x0外’,也就是说,极大值点概念可以叙述为‘在包含x0的一个区间(a,b)内,若函数y=f(x)在除x0外的任何一点的函数值都小于点x0的函数值,则称为函数y=f(x)的极大值点’,同理,极小值点的概念中也加上‘除x0外’,不知道大家认为如何?”

  这位同学的回答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然后,学生又提出了其他的质疑,如“可不可以把(a,b)改为[a,b]”等。这节课全班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不仅收获了相关知识,还得出了一致的观点:在学习中生活中,不可拘泥于课本,不可生搬硬套,要有钻研和创新的精神,要勇敢发现问题、大胆解决问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敢于质疑和探索,一定会有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和发明。

  案例三·语文

  从情感质疑到拓展运用     崔艳慧

  在执教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完成赏析之后,有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疑惑,既然作者是赞美故都的秋天,那为什么不写一些好的方面,反而是写它的‘清’、‘静’、‘悲凉’呢?这让我在感情上很难接受。”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许多学生也在低声附和着。

  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因为作者此时在北平闲居着,所以他能仔细观察槐树落蕊的情形,也更能体会到故都秋天的静,这是他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说:“因为作者此时无事可做,心情不好,所以他自己内心的悲凉也写到了文字上。”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此时全国各地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作者这样写故都的秋天,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一种忧思。”

  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最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学过闻一多的诗歌《死水》?《死水》要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热爱祖国!”我紧接着问:“既然是热爱祖国,诗人为什么把祖国比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这时,有的学生说:“作者正是用严峻的眼光来看待祖国,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也有的学生说:“作者是恨铁不成钢啊!”最后,我总结说:“郁达夫也是如此,‘清’、‘静’、‘悲凉’的气氛后,所表达的却是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与故都情结。热爱国家,不是只热爱国家的繁荣,也要热爱国家的坚强。正因为如此,他才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深情的诉说。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全班学生洪亮的朗诵声中,作者深挚的感情,完全融入了学生的血脉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激烈的讨论、深入的质疑,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最后的“拓展运用”环节,我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编写习题。其中有个学生的习题很有特点:

  “‘故都的秋’是醉人的,是作者心中割舍不去的爱恋。请大家用对联或诗词的形式,代替作者抒发出心中的情感。”

  此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综合素质,并与近期学到的对联、诗词的写作与赏析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学生的智慧,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后产生的精彩,也是教师由衷的欣慰。

  (以上作者单位系河南省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合作学习不是分组讨论
■课改人物志
班级文化(六)
质疑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