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年度·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
——北京市西城区名师风采展(之一)
□ 聂成华

  北京市西城区,名师云集,是首都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高地。“十一五”时期,该区人才强教工程不断深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等扎实推进,教育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十二五”开局至今,该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人才强教、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等8项重点工程,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教育理念,强调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抓住新课改契机的同时,立足于课堂和学生,反作用于教师——一批批教师走出北京,铸就了全国名师品牌。走近这些名师,我们看到了他们践行素质教育的身影,感受到课堂中师生旺盛的生命力,体验着孩子们对学习上瘾的快乐……本期,我们选取了西城区几位有代表性的名师,就他们对教育的无限追求、以人为本的大爱关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超的教育技术和艺术、创新性的教育实践等进行深挖,以飨读者。

  

  至诚语文 率性人生

  ——记北京市育才学校特级教师洪贺廷

  南北征途,求索心路

  洪贺廷老师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1986年的7月30日。大学毕业,一心要做“无冕之王”的他,兴冲冲地背着行囊到秦皇岛日报社报到,却被意外告知,他的档案已被高中母校的校长拿走了,他报到的单位应该是——河北昌黎一中。

  也许命运本该如此,也许他生来就是教书的材料。16年,他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跻身至语文教学前沿的智慧型教师。2001年,他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

  36岁能有这样的成就,已是人生难得的佳绩。教而优则仕,这是教育界不成文的行规。可在这时,洪老师却做出了在自己的选择,他拒绝宦海沉浮,转而南下,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

  在这座南方小镇,他收获了严谨奋发、砥砺向上的硕果:主持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多篇相关论文获一等奖,主持编辑《高中语文教学素材库》(1—4册),完成专著《理想化教育》的撰稿……

  又一次收获辉煌,但在洪贺廷看来却又是一次新的开始,2008年,他选择离开浙江,北上来到中国教育的最前沿——北京。

  在古老而生机勃发的先农坛内,他开始了新的耕耘、新的收获:他多次为本校和外校师生做示范教学,2009年12月为“考试在线”录制10集《高考易错题解析》节目。2011年7月,他主持的《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建构思考与实践》这一课题获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一等奖。

  自北而南,由南而北,每一段征程,是率性的人生,更是求索的心路;每一次选择,是坦诚的性情,更是对语文的至诚之心。每一次转折,都以问号始,而以叹号止!

  安身安心,为君沉吟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相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毕其一生都在追求和实践着的课题,洪老师的求索坚定而深沉、让人警醒又催人奋进。

  在浙江期间,适逢教育改革的一次浪潮,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教育体制进行反思。《中国高考报告》《刺向中国教育腹部的一把利剑》等文章,一次次在教育界掀起波澜。他和《中国高考报告》的作者取得联系,后者鼓励他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于是也就有了《理想化教育》的出版。在这本书里,洪贺廷对当下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谈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教育的本质在于从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生活方式,具备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

  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他又提出了安身和安心的教育概念。他告诉记者:“教育有多条路可走,可以像训练运动员一样,使孩子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人;也可以从孩子自身的兴趣、需要出发,使其成长为他想成为的人……但不管有多少路,教育的目的只有两种:一是帮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学会谋生养家,这是‘安身’的教育;一是帮助学生习得做人之道,拥有健康的身心,这是‘安心’的教育。”

  他还从倾听、阅读、说话、写作四个维度审视语文的内涵与功能,他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形成一种审美关照,唤醒青少年的心灵,维护民族的语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念,洪老师的语文课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生感悟力的提升。在努力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借助构成语文教学内容的篇章,以古人的人生感悟作为学生人生的先导,逐步建立起学生自身立足现代社会、立足现代生活的丰厚的思想底蕴与人文情怀。

  安身为先,安心为归。他对学子的一腔热爱,对民族的赤诚之心生长于心田,倾注于思索,灿烂于实践,收获于师生的融合,见证于青年的成长!

  开拓传扬,至性至诚

  教育教学研究,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洪老师主张现代教育不能凭经验,更多地要依赖科学的教学研究。进入北京城的洪贺廷老师,在育才学校更为广阔的平台上,继续用他的“至诚”和“率性”开拓他心中理想的语文之境,以开放的心胸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看,唐明皇出来了。”“哎,还有高力士噢。”……精彩纷呈的校园剧让育才学校的师生大饱眼福。校园剧汇演是育才学校的传统,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洪贺廷老师深知戏剧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人生哲理,在角色中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在表演中体会汉语的魅力所在,它还能在吸引学生参与演剧的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现在,校园剧《收获青春》已经在新加坡“2012年第八届亚太学生剧场戏剧小品观摩汇演”中上演,《数字化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赴香港参加“2013亚洲学生戏剧汇演”,而洪贺廷老师也已经把校园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做成课题,报到了市里。

  2012年北京市育才学校申请高中自主排课校获得成功,借助这一契机,他带领高中部的老师们开始了自主排课模式下语文教材改革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积累、感受、思考、发现等语文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与人生感悟,是他们的总体目标。

  在这样的理念和模式下,语文学科将打破传统教材按文体或内容单元编排教材的模式,按照高中三年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及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双线交合进行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重组及梯度教学,使得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能力要求更加鲜明,更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创设个性与特长学生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他们的探索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各项成果多次荣获全国性奖项,所编写的校本教材亦已付梓待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记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马桂君

  我走到这里,我心怀感恩

  马桂君,北师大附中的特级教师,言行低调,静如止水。与记者面对而谈,她缓缓诉说着物理的魅力,诉说着孩子们的可爱,似乎他们构成了她的全部世界——她甚至没有为自己预留一个展示的角落。

  只有先接触,才能产生喜欢的感觉。多年前,在潞河中学就读的小姑娘马桂君虽然物理成绩倍棒,但当时她并没有打算要做物理教师,而是想要当医生,穿着一袭白大褂,救死扶伤。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她始终没有达成这一目标,而是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物理系。回想起来,当时应该多少有点失望,可等到大学四年结束,她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物理所“蛊惑”,难以自拔。1985年,她回到母校,以新的身份亮相——潞河中学物理教师。“从上学就对物理感兴趣,但那时才发觉自己真的是已经喜欢上物理了。”马桂君感慨。

  “物理组来了匹小马哦!”第一次报到,同事们的反应,让马桂君心里生出浓浓的暖意。“这是母校,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是家。”在这里,她拼了命地努力,不待扬鞭自奋蹄。于是,一步一个脚印,这匹“小马”在众人帮扶下走出自己的精彩。她参加区里的评优课、市里的评优课,最后闯进全国评优课的赛场,为北京市、为学校抱回了一等奖。2001年,她来到北师大附中,开始新的征程。

  同事们说:“马老师最大特点是认真,她把教学当回事,不论是领导派给她的任务,还是老师、学生们的请求,她都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为了提升教学能力,马桂君不断打磨自己。她曾到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系统学习学科发展研究生课程,三次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物理竞赛的实验及理论知识,三次参加北京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隔周一次到物理学会专题讨论组参与中学疑难问题的研讨活动……

  “福尔摩斯的推理课”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马桂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怎么能不喜欢马老师的课堂呢?上她的课就像读福尔摩斯的小说,总是想通过推理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这是学生对马桂君课堂的评价,生动地刻画出马桂君的课堂教学特色——问题式教学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风格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这一年她参加了全国评优课的比赛。在马桂君参加全国评优课之前,张维善、周誉霭等物理名家走进她的课堂,听她试讲,给她提建议,“在问题设计上应该注意逻辑性,让课堂各个环节显得自然流畅。”这一句话对马桂君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也正是因为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她在这一年拿到了全国一等奖。每次回顾,马桂君总会说:“真的感谢当时的专家,他们的引导让我思考,助我成长。”

  之后,马桂君开始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一是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二是重视物理实验。最核心的则是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进入她的课堂,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其教学上的创造性:从不平铺直叙,没有照本宣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环环相扣把课堂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抽丝剥茧、递进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很多学生爱上了物理。“真的很遗憾,没有考上物理系!”被调剂到北大医学系的学生回来找她聊天,“物理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太能锻炼人的思维了。”还有一个学生为了能上北大物理系,采取了迂回战略,先报北大小语种专业,开学后通过转专业进入物理系……谈到这些,马桂君就感觉很欣慰:做教师,值了!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马桂君算是一位“善教者”。

  在研究中不断向前、向前

  就像自己的课堂,马桂君的教学也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以锤炼、提升。马桂君非常推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与她的教学特色一样,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验能力是她多年教学改革及教科研的重点内容。

  马桂君参加了区“九五”规划课题“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发挥物理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以及在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做的“学生思维品质与物理教学的研究”课题等。不论哪个课题,她都认真研究,设计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整理,撰写成论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意识渗透到了她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她展示了六问教学法的魅力;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研究中,她改进和添加了许多演示和分组实验,如“水波的干涉”、“光的偏振”;她还在学校开办了物理实验研究性学习小组,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研究科学的兴趣。

  在教科研的过程中,马桂君积累了大量的教研成果和资料,其中很多课例、论文、论著都获奖和公开发表,成为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课例《电场强度、电场线》获得1997年全国青年物理教师优秀录像课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同时,她还有十几篇论文公开发表和获奖。

  永远记得别人的帮助,永远心怀感恩,马桂君不是只顾自己一路向前。作为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她积极协助区教研员做好学期计划,开展物理教学和研究,认真指导参加市级大赛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实验,每学年还会做两到三次专题讲座或研究课;作为教研组长,她把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团队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职责。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她带领这个几乎全是青年教师的物理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获得宣武区双优评比先进教研组,并多次获得物理竞赛先进单位和附中先进教研组荣誉。在她的带领下,物理组的常规教学、中高考复习、竞赛指导、科普活动等都上升到很高的水平。

  愿英语是你一生的兴趣所在

  ——记北京小学英语教师陈立力

  兴趣,英语学习的终始

  “您是陈老师吧?”走在路上,一个陌生人跟自己打招呼,陈立力吃了一惊。“是啊,您是?”“我是您学生的家长啊!”陈立力心里嘀咕起来:“家长?不对啊,自己现在教的几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自己都是认识的,印象中并没有这样的一个人。”看着陈立力一脸茫然的样子,对方笑了起来:“您不用想了,我是您十几年前学生的家长。我的孩子现在都读大学了。”她告诉陈立力自己特别感谢她,因为现在孩子一样热爱英语,学习成绩优异。听到这样的消息,陈立力感到欣慰:“小学英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训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听家长埋怨英语难学,她心里明白那是因为在他们小时候没有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中极容易分化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入门好的,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会给教师带来压力,形成师生相长的良性互动;另一种是入门不好的,有着强烈的畏难抵触情绪,反反复复中形成恶性循环,很容易师生就会相互放弃。在陈立力看来,两种学情分歧点就在于学习兴趣上。因此,小学英语老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兴趣上做足功夫。

  她从低年级就注意抓好学生的英语入门工作,借助孩子的好奇心来激发兴趣;进入中年级,她会尝试用多媒体设备、故事等来展示英语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其积极性;等到了高年级,学习知识成为主要学习目标,趣味性的东西相对减少,这时她做的最多的事是保持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保持,让陈立力在工作之余,总能收到惊喜。

  教育是传承,但这种传承不仅是传承知识,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拓展到志趣上甚至是事业上。“Mrs lili 最近好吧?我这两天学校放假,想跟您上一节课,真的特别怀念那时的英语课堂。”听到前几届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请求,陈立力一脸幸福。

  世事洞明皆学问

  陈立力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多年前,一堂北京市培训课上,来自美国的英语老师临时承担德语教学任务,陈立力和其他小学的英语教师扮演了一回学生。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展示英语老师教德语的课堂效果,希望给中国人教英语提供借鉴。坐在这样的课堂上,陈立力感觉好像真的回到了小学的第一堂英语课,她感到兴奋,希望能学到点什么。40分钟的时间,老师教了5个颜色的单词写法,然后学了10个数字,陈立力很快就掌握了。紧接着,老师提出了按照指令进行数字和颜色组合的绘画游戏,虽然有意思,但陈立力觉得有点吃力,渐渐就跟不上教师节奏了,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一堂课,失败了,没有一个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绘画作品。看到这样的结果,老师尴尬地笑着,一句话带过,但陈立力却陷入反思。回到学校后,她把英语组的教师召集到一起,就她这节课展开讨论,思想的大激荡在小小的办公室里爆发,最后他们得出结论:英语知识应该是满足孩子需求的。

  陈立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时时处处都在学习,都在思考,任何课堂的细节都能引发她的反思。作为学校英语组教研组长、区名师讲学团成员,她坚持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找到学生中存在的学习问题或是在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带领着英语组的教师一起成长,她主持的两个课题“小学英语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开展广泛实践活动,培育具有语言运用能力的优质学生群体的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学生怎能不成长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成长。”同事对陈立力的英语课堂予以极高的评价。说起她,说起她的课堂,总是让人莫名地激动:好一个鲜活的、让人成长的英语课堂!

  这是什么样的课堂?一个班的学生为之疯狂,伴着电脑里传出的动感音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俨然一场音乐的盛宴。而等到第二周再上课,有的孩子已经能够把其中的歌词记个大概。难怪毕业生会选择回来重温过往的岁月,这就是陈立力充满活力与快乐的课堂。

  她的课堂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强调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实施,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开拓视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总体目标上,她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程实施上,她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或绘画、或音乐,或活动或视频,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于是也就有了一个班的学生载歌载舞的课堂场景。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课后活动则是英语实战的练兵场。借助学校的创新英语活动,陈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来表达,从而把英语学习从有限的课内时空扩展到无限的课外时空。小小英语角、英语走廊、英语画刊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无处不在、随处可学。

  “学校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平台,‘英语节’中的竞赛、英语角、特色创新活动等都有声有色。而且学校还有游学校本课程,孩子们到六年级的时候就会有机会与澳大利亚的友谊校进行互访交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英语,学生怎能不成长?”陈立力感慨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