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
——对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康永邦
□ 朱秀庆 文 冰

  上午9点58分,下课铃声响起,全校师生涌进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操场:有人在跑步,有人在打乒乓球,还有人在打网球、跳绳……学生玩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在校园里欢笑着,奔跑着,奔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孩子可以轻松、快乐地学习”只是家长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学校每学年都会对家长进行教育心理学、生理健康、家庭教育、行为习惯的培训,并考核。对家长来说,这不仅是衡量家长教育孩子能力的途径,更是对家长的监督和提醒。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评价说:“电子科大附小开展多种课程和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活泼。”

  尊重学生个性,遵守教育规律,让孩子愉快地学习,是电子科大附小的办学追求,也是校长康永邦的教育理想。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中国教师报:今年起,我国将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并向公众通报监测结果。这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这方面抓得不够。

  康永邦:是的。我注意到,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继续上升。调研报告还指出,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在10多年间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此外,中小学生男性雌化倾向也很突出,从生理学上讲,是因为没用运动激活生命体应有的激素。

  中国教师报:面对越来越多的“眼镜大军”,面对学生越来越羸弱的身体,电子科大附小一直坚持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首位,你们是怎么做的?

  康永邦:关注学生体质是很多人都知道,但做不到的事,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学生体质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教育质量并不等同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把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我校对学生的培养有3个目标——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

  为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我们把大课间延长到50分钟,学校专门成立师生体质健康工作室,对全校师生的体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另有一名副校长分管养生保健。每年举办教师养生保健论坛、教师每周上一节体育课,将学生体质健康与教师绩效考核和评优选模紧密挂钩,不断强化“教师人人都是学生体质健康责任者”的意识,如果学生身高、近视率、肥胖率等超标,相关教师的业绩考核再好也会被否决。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把大课间延长到50分钟?

  康永邦:这是由学校体质健康工作室经过详细的分析计算出来的。全部学生下楼到达操场需要6分钟,上楼回到教室需要6分钟,上洗手间需要8分钟,粗略算下来需要20分钟。以前,我们大课间是30分钟,而实际留给学生的锻炼时间只有10分钟。所以我们决定将活动时间延长到50分钟,这样学生锻炼的时间才能有30分钟。

  中国教师报:大课间延长到50分钟后,效果怎样?

  康永邦: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有几个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的数据:2012年5月,六年级毕业学生身高检测,人均达到152.6厘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厘米。2010年,全校学生视力低下率仅为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20%。2011年,全校学生肥胖率为14.55%。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个个都阳光自信、思维活跃,拥有了敢于拼搏、乐于合作的品质。

  中国教师报:从您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您认为体育是能够影响学生整个生命的,为什么?

  康永邦:人的生命可以分为体质、心理和思维3个部分,体育运动与这3方面都密不可分。体育运动能帮助儿童调节情绪,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可以稳定情绪、降低疲劳感,对人的智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关注体育运动其实是关注学生生命的一个抓手。要知道,教育的本质要义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全程关注,而非一个时段的学识积累。我们希望,当学生完成一个时段的学习之后,他所获得的是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指向的是生命终极的核心关怀。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办学理念:“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心系健康,赢在习惯”。我们特别强调“动起来”,因为只有“动起来”,才能实现生命有目的、有意义的改变;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实现生命更精彩、更幸福的教育图景。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课程表

  中国教师报:电子科大附小是怎样落实“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的办学理念的?

  康永邦:我先讲一个故事。2005年9月,我在四川成都空军礼堂为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由分别来自6个省的6名特级教师讲课。与其他5位教师相比,我的知名度最低,所以被安排在最后上课。轮到我讲课时,还没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想离开。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上台说:“请大家先等一下,下节课是我为大家上课,试图体现3点。第一,有问题就没问题。没问题就有问题,本节课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自学不一定能成才,但成才一定要自学。本节课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课堂要营造文化氛围,有文化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课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听到这里,很多教师抱着疑惑、期待的心情坐下来。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表明,每个教师的思维不同,带给学生的思路也就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我们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的主张,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课程表过程中,思维动起来,兴趣也动起来了。这既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也是遵循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表现。

  中国教师报:学生是怎么形成自己课程表的?

  康永邦:我给你展示两位四年级同班学生的同一天课程表:一位学生是语文、数学、篮球、未来作家、二胡、电脑绘画……另一位学生的课程表也五花八门:手工、装饰画、戏剧表演……记得我曾经问一位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些课,他说篮球让身体变得强壮,真正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写作让他相信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名作家。而他最爱的是电脑绘画。我们鼓励学生循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选择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从而成为独特的自己。

  中国教师报:每个学生的课程表不同,前提是学校有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呢?

  康永邦: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我们搭建起了“素质课程超市”。除了国家的必修课程,我们还让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学习需要,至少开发一门以上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对家长开放。如今,我们的选修课程已经有26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

  事实上,我们把一切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学校活动都当作课程。像校园内的“红领巾种植园”,供学生种植、观察和了解植物类别、特点和生长,并写成蔬菜生长日记,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植物生长的变化。再比如,毕业典礼时,我们为毕业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每个学生毕业时提交一份作文,题目是《三十年后的我》,我们将之封存为学校档案,希望他们30年后来看自己小学毕业时的这份毕业答卷。尽管还没有一个学生来启封,但我相信,每一份作文、每一个字,都在激励他们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行。

  中国教师报: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对课堂形式产生了挑战。当每个孩子的课程表都不同时,会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产生冲突。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康永邦:在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从2008年开始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实施“走班制”,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由学校指定上什么课,而是将部分“选课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课程。

  实施“走班制”以来,学校每天上午原则上为定班,下午为走班。走班时,完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特长重新组合。“走班制”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半径,让学生学习兴趣增浓了、知识面拓宽了、课程的选择面宽了,身心得到了和谐全面发展,“厌学”情绪基本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走上积极主动的愿学、乐学之路。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不同的班级里走班,我交了很多好朋友,成为我学习上的好伙伴。我爱走班课,它给我带来更多知识,更多快乐!”

  站在孩子的角度做教育

  中国教师报:评价是指挥棒。当你们提出“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后,如果没有评价作保障,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学校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

  康永邦:我一直认为,评价要着眼于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电子科大附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诚信、礼仪、卫生等10余个项目来评价,指向人生发展的4个维度——体质、品德、习惯、学业。

  由于评价的多元,每个学生都会有闪光点得到肯定。每学期,学校、家长、社区都会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为学生颁发“学科之星”、“进步之星”、“干净小卫士”等各种奖状。这种激励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益。

  我们在评价中还有一个做法,即让“学生人人当干部”,这是对学生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另一种认可和赞赏。具体做法是:第一类是专任组长,每个人都要“管”一个人,并被另一个人“管”。后排学生负责管理前面学生的学习、锻炼、卫生、礼仪和纪律。每周,学生位置轮换一次,管理者和被管者的关系也随之改变。第二类是事务组长,如文明礼仪劝导员、绿化管理员等。单是清洁这块儿,就有地面清洁、走廊卫生、清洁工具等管理员。第三类是竞聘岗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岗位,比如劳动委员、班长等。

  多元评价不仅给了每个学生成长的机会,而且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电子科大附小人有一个教育理想,就是“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教师和谐成长,让每个家长幸福成长”。我们正在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朝着这个理想不断前进。

  中国教师报:奖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让学生愉快地改正。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如何?

  康永邦: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校曾经有个转学生,他在其他学校就读时,因为犯错误常常要请家长。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快成神经病了,我们也快成神经病了!”三年级的时候,孩子转入我校,当时家长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入学第一周,5天有4天和同学打架。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很喜欢运动,一玩起来就特别投入。于是,教师鼓励他打乒乓球,一学期下来,孩子因为是乒乓球高手而获奖,我们再从习惯上进行引导,这个学生便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已经顺利进入初中就读。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做教育,才能让孩子喜欢学校、爱上学习,才能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找准“发展位置”,才能促进孩子个性成长。

  “五指理论”对我的启发很大。这个理论认为,手掌有5个手指,虽然长度不同、功能有异,但都有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孩子就好比手指,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努力的程度也不同,但是,只要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能取得成功。

  所以,电子科大附小的每一项改革,最终指向都是让每个孩子找准自己的成长“位置”。如今,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肯定,得到各级领导和教育专家的赞誉,我想这是对我们办学的最好评价和鼓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
2012年度
全国十佳现代学校暨十佳现代校长评选启动
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