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年度·学校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一体化教育 营造生态校园
——记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 秦洪波  肖 斌

  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是一所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公办学校。近年来,在校长谢永芬的带领下,南开实验人以“明德启智,强体尚美”的理念为核心,以“绿色生态”为追求实施人本管理,以“质量第一”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阳光读书”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中小幼一体化衔接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

  “明德启智,强体尚美”,明确教育内涵

  校长谢永芬个性平静儒雅,而远赴加拿大进修又为她平添了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她认为,一校之长,首先应该是一名教育思想的探求者、创造者和领导者,所以校长要对学校教育和办学理念有深刻的认识。

  谢永芳对学校的建校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也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出了“明德启智,强体尚美”的办学理念。经过多次讨论,南开实验人逐步认识到这个理念的多层内涵:首先是从生命的层面认识学校教育——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对生命的激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其次是从教育层面认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回归到全面育人上来,回归到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激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心灵的充实、智慧的启迪、精神的陶冶、身体的强壮都得到落实,实现价值引导与个体自我构建的完美结合。再其次是从文化与生态层面认识学校教育——学校是师生生命发展和优秀文化传承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应当葆有绿色心情,在充满信赖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才能有滋味、有特色、有效率。

  这种对办学理念的深层探寻和对学校教育深度思考的过程,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决策,影响着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提升着每一位教师的认识。办学理念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承前启后者,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为继任者铺好路,尽可能地扫除障碍。”谢永芬说。校长工作是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一位校长,无论任职几年,都仅仅是一位“过客”。每一位“过客”都应该让学校在你执掌的这段历程中增值。只有让学校不断增值,才能让老师不断增值、学生不断增值,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贴地而行做教育”,追寻管理真谛

  校长要有不断优化、升华工作思路的意识与能力,要找到一条明晰且富于本土特色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思路,并善于用这个工作思路去凝聚人、引导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工作上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

  谢永芬提出“贴地而行做教育”的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体制。“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行”是校长的领导,“做”是校长领导的实践过程。她还提炼出“责任·行为·常态”的工作思路,以此来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体操作程序是:用责任统领——从校长、分管校长到主任岗位责任具体明确,明要求,做到位,人人尽职尽责;用行为落实——将每一项职责化为实际做法,明确到可以说得出、做得到,分条列项,事事落实,避免空谈;用常态保障——学校成立督导工作组,强化学校内部督导机制,在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状态中,按要求落实。

  结合学校中小幼一体化的实际,学校明确校长、分管校长是学校教学领导层,中层主任是学校教学执行层,教师团队构成学校教学操作层,提出“领导·执行·操作”三个层面有机衔接的领导力运行机制和各自职责:领导层的职能在引领思想、把握方向上;执行层着眼点在教育教学的准备、设计和反思评估上;操作层关注点在实施的环节、案例和反思上。

  谢永芬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想方设法调动一切人,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形成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这才是管理的真谛”。她认为,校长就是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在服务中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使以人为核心的各类教育资源都得到最优配置。学校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关键应该是唤醒教师内在的创造激情,重视教师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维护教师尊严。今年,学校以年级为单位为教师订做现代化办公设备,实行集体办公,方便教师交流工作,也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对学校管理者,谢永芬提出这样的要求:待人——掏出一颗心,真情、真意、真心;处事——端平一碗水,公开、公正、公平;律己——对照一面镜,慎思、慎言、慎行。这样的要求具体明确,学校中层干部经过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几年来学校全体干部和教职工自觉达成“放低自己,欣赏别人”的共识,文化素养和工作热情也随之不断提升。

  谢永芬常说:“看一位校长的领导力高下强弱,不用听他是怎样说的,只要看学校的领导层、执行层、操作层的精气神儿就八九不离十了。”

  师生“零距离”交流,营造生态校园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自己的老师,营造绿色生态的教育境界。”谢永芬强调。

  为了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一点,再近一点,谢永芬鼓励教师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谈话,参与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为此,学校开展了“十二知晓”活动:即教师要知晓学生的健康状况、姓名含义、上学路径、社区环境、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困难疑惑、心理需求、偶像朋友、家长愿望,从而让教师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让每个进入实验学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和教师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近了,教师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学生生活的社区,进而在教学中更能理解、宽容和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面貌发生了变化,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京津沪渝四市区教育研讨会上,与会的教委领导和一线校长都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对此给予肯定:“十二知晓”活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自己的老师。

  学校还创新学生作业管理,在楼道中按照班级和科目设置“作业格”,使作业管理常规化,拉近师生距离。批改采用自我批改、教师巡回批改、学生互阅、师生集中评改、师生面批面改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责任感和自身的评价能力,而且通过相互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或找到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别人的作业中吸取优点指导自己。作业格体现了强大的展示、竞争功能,班级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从作业本的摆放到作业的书写情况,以及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都在第一时间展示出来。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都被激活了,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在这里,许多教育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聚集、碰撞、传播的过程。

  名师示范,互助教研,提升专业水平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养,学校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名师引领,二是同伴互助。

  目前,学校有特级教师1名,南开区名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7名,区级优秀班主任2名,校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班主任28名。李卫东、韩燕、姜迎赢等一批名师逐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领头羊。学校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智力优势,建立各级名师工作室,完善名师和骨干教师管理体制。名师通过工作室、带徒、讲座和教研等形式把教学新理念和经验传授给教师,也把教学科研的意识、方法传授给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悄然变化,一系列教学研究成果应运而生。李卫东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特级教师,也是天津市政府“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推出的首位名师,他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出版了《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李卫东讲语文》等4部专著。2010年,学校在南开区教育中心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李卫东做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公开课,展示了感悟式教学的理念。然后进行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单元的教研,李卫东和两位青年教师分别谈本单元不同课文的教学设计。李卫东还和与会教师就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互动研讨。类似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在不同学科展开,促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逐渐提高。

  为了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加强各学段教学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定期开展互助教研活动,让教师结成互助对子,并把每学科的听课、评课排成课表,固定时间、固定节次。2011年10月,中学部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举办了“青年教师互助论坛”活动。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使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在九年级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邀请区教研室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对学校的毕业班工作及教师的专业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规范环节,细化过程,落实“质量第一”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效率的基础,强基固本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学校明确提出“质量第一”的课堂教学原则,并落实到教学的细节之中。

  学校要求教师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求知欲等,让学生“想学”;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有效地调控课堂,使学生“能学”;通过启发诱导,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通过评价、反馈、激励等手段,使学生达到“学会”的目的。

  学校冷静审视课堂,遵循“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细化三个环节:1.用心规范课前备课。实施课改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师正确理念和合理行为的结合。但在今天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站在”教材之上时,校长应该为教师创造条件,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有效教研上下功夫。学校专门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装修了教研交流室,其他学科共享各专用教室资源;2.精心设计课内训练。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并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行为上“动”的多少来评判,而应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思维的有效“运动量”来衡量;3.细心落实课后反馈。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明确提出“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激励学生不灰心、不丧气、不放弃,教师随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各种形式的反馈(包括作业、检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反馈分出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精编上下功夫,发挥学科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集体讨论组织力量编制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的高质量、有特色的作业训练系列。

  多年来,学校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南开区公办校之首,小学部教育教学质量优异,幼儿部被评为市级示范园,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得到业内与百姓广泛认可。

  开设“阳光读书”课,拓展教育空间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而校本课程则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阳光读书课是南开区实验学校在读书活动基础上设置的一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该课程旨在用读书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习惯,提高学习和认识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一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提供不竭的动力。经过摸索与实践,学校确立了课程的目标、领域、内容、课型,制定出《阳光读书校本课程设计及实施方案》,并用3年时间为每个年级学生编印一册校本课程用书,整体设计不同学段的阅读活动,同时针对具体内容设计出每节课的阅读内容、读中指导和读后活动,用专业的教学方法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无序和低效。

  在课程实施上,学校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阳光读书课”,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按照课时计划实施,每周一节;二是“阳光读书活动”,由学生自主开展阅读活动,每两周一次。每年3月,学校举办校园书市;4月,学校评选“阅读之星”、“书香家庭”和“故事大王”;5月,组织学生代表到图书大厦挑选图书,由学校出资购买,丰富学校藏书。学校图书馆每周二对社区开放,组织读书沙龙,成为社区阅读生活的交流平台,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的阅读网络,为学生营造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的阅读时空。

  开设《阳光读书》校本课程,使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也提升了学习能力,学校的文化气息日益浓厚,德育的空间和深度也得到拓展。学校的阳光读书课程曾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以及天津市的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学校也因此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另外,南开区在落实“2+1”工程的基础上,提出每所学校要拥有一个体育运动队和一个艺术社团,即“1121”工程。学校专门成立“1121”项目组,使学生体育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常规化,把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素质放在第一位,教会每一个学生文明娱乐和健身。

  学校还成立家长学校,编印教材《21世纪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成人成才——家庭教育学应用读本》,参加学习的家长转变了落后的教育方式,学会引导孩子做人、做事、交往、读书学习,学生拥有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氛围。

  探索一体化教育,促进教育衔接

  中小幼一体化是实验学校独有的教育优势:许多学生在学校从幼儿园一直上到中学,学习环境具有多年连续性特点;学校中小学教师常年工作在一起,相互交流频繁。这些均为探索中小幼衔接教育提供了条件。谢永芳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全校干部教师开始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幼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开展中小衔接教研活动。这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创新。所谓中小衔接教研,就是发挥学校中小幼一体化优势,突破年级界限,让不同年级和不同学段教师在更加广阔的教研环境下开展教研。学校开设三间中小衔接教研室,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衔接年级的教师(如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七年级)进行集体教研,相互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在教学上的相互衔接。

  开展中小学互相听课活动。不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感受临近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授课时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习惯,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减缓学生学习坡度。这样的教研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学生在学段过渡时感到比较平缓顺畅,学业和心理负担明显减轻。

  组织小学生和幼儿感受下一学段的学习生活。学校定期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到中学部,参观学校设施,参加升旗仪式,熟悉学校环境。用这样的方式激发幼儿和小学生对下一学段学习生活的渴望,并做好心理和生活上的准备。

  结合家长学校实施家园共育。学校定期召开培训讲座,向家长介绍幼小、中小衔接工作的相关内容,让家长准确把握住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并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过渡到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针对当代中小幼衔接教育遇到的新情况,形成的新特点,出现的新问题,学校常年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在校学生的家长提供免费的系统培训和咨询,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家长的自身素质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家长学校曾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称号。

  目前,在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申报工作中,学校申报的《中小幼一体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已被天津市教育学会立为天津市重点课题。

  实施校内督导,落实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使学校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创造性地提出校内督导的概念。这是一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促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各自流程一步一步得到落实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包括专项督导检查和综合督导检查。校内督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在学校中小幼五个校区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对学校各相关部门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之前做先期的自我检查;三是对校长办公会形成的重要决定在中小幼各校区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四是对贯彻执行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家长关注度较高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学校专门制定了《南开区实验学校督导工作职责》和《南开区实验学校督导工作原则》,成立督导组,聘请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高级教师、年级组长和干事为兼职督导组成员,并为每项专项督导制定评估表。督导组成员在每次督导前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的预案准备工作。督导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检查结果,并对督导结果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指导性、建设性书面意见,对学校中小幼各部的教育教学整体工作都起到促进作用。

  学校为了加强日常教学的常规管理,从本学期开始,校园督导组事先不打招呼,不定期对各个校区进行常态督导。2012年9月20日,督导组七位成员来到小学部碧华里校区进行督查:从早晨学生进校,检查入校秩序与学生的文明礼仪;第一节的巡课,查看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与师生的精神状态;第二节重点听了四年级每个班的课;课间操时间观看了课间大活动;第三节查阅了所听学科的教案与学生的作业,并对学生的课间休息一并督查,最后在第四节课对所督查的全部内容与本校区的部长进行交流反馈,对该校区学生的习惯养成、文明休息、师生的精神状态、课堂教学呈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扎实的基本功等给予很好的评价,也对教学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虽然是半日的常态督导,但是对老师们而言是促进和提醒,提醒老师们备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节课,判好每一本作业;对教学管理者而言是督查和督促,督促管理者把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校园督导机制促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稳步提高,践行了学校提出的“贴地而行,把常态工作常态化”的理念。

  在成绩面前,不断追求卓越

  不断追求卓越的探索与实践,使南开区实验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4月,教育部领导进行“东部沿海地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考察中,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与高度的评价。2011年5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开展的“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中,学校被市教委遴选为“身边的好学校”。2011年5月11日的《天津教育报》和5月13日的《天津日报》,分别以《公办校的一面旗帜》和《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显特色》为题,对学校进行宣传报道。

  多年来,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业内与百姓的广泛认可。学校也因此荣获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天津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先进学校”、“天津市文明学校”等称号,并取得天津市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一等奖、南开区第九届读书节优秀学习型组织、南开区教育局先进党组织等荣誉。前不久,被天津市教育学会吸纳为天津市“现代学校联盟计划”成员学校,并报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联盟行动计划”参选,同时被南开区评选为特色学校。谢永芬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园丁”、“天津市优秀德育研究校长”、“南开区‘三青三名教育专家工程’名校长”、“南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开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谢永芬经常告诫自己并引导全体教职工达成这样的共识:办好我们的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事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正是这一沉甸甸的责任,让南开实验人不懈地探索与追求。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上写着这样的话:“通向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这句话,正是谢永芬和全体南开实验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学校教育之路的精神写照。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探索一体化教育 营造生态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