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昌洪: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
□ 本报记者 郭 瑞

  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不抛弃、不嫌弃、不放弃。

  ——杨昌洪

  

  见到杨昌洪时,他刚刚从马来西亚回到贵州,看上去还略显疲倦。

  他受马来西亚教育部的邀请前往讲学,从玻璃市到霹雳州,一路讲了11场,听他演讲的是当地的校长、教师和部分政府官员。

  在一次上千人规模的演讲后,听众自觉起立,向这位年轻的中国校长三鞠躬,这让一向谦卑的杨昌洪承受不起,忙不迭地起身回礼。后来他才知道,三鞠躬是马来西亚人给外国教育者的最高礼遇。讲座结束后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设宴招待他,只有4个菜,必须全部吃光。

  杨昌洪的演讲,经马来西亚4家主流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华人及教育界对中国教育的赞誉与重视。

  是怎样经历和思想的年轻人,可以得到如此拥戴?这要从他的学校说开去。

  学校四次搬迁,学生不离不弃

  杨昌洪今年30岁。2004年大学毕业时,杨昌洪看到因中高考落榜、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孩子,一个个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社会上游荡,决定建一所能够给大山里的孩子一个美好未来的学校。

  多办一所学校,就减少一所监狱。怀着这样的想法,杨昌洪变卖了部分家产,筹集办学资金,在贵阳煤矿村创办了一所职业学校,招收那些无学校接收的孩子。第一批学生不到100人,大多来自贫困山区。

  为了带给学生正气和关爱,学校实行“企业+军队+学习+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为培养“真人”,学校践行“行知教育”;为了教学相长,杨昌洪亲临教学一线,至今仍未脱离教学,他说:“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将来才能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同时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能力,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杨昌洪在提升学生道德品格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成立治安巡逻队,为奥运火炬传递等大型活动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下乡支农、下街道服务、专访福利院老人及智障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与爱心。

  8年办学,令杨昌洪和全体师生刻骨铭心的是学校的“四次搬迁”和没有校名的尴尬。

  四次搬迁,意味着四次重建。

  在四次搬迁的经历中,有两次最难忘的故事,一次是从顺海搬到狗场,一次是从马家桥搬到现在的小山坝。小山坝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山谷中。

  从顺海到狗场,全程40多公里。从前一天晚上10点半走到第二天上午11点。很多学生脚上磨出血跑,仍坚持不掉队。所谓新校址,实际上只有几间房屋,且垃圾遍地,野草丛生。杨昌洪在出发前,曾承诺学生,发还学杂费,可以离校。学生的回答是,“你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无一人离校。

  第四次搬迁是在2012年11月8日,全程25公里。大部分路程是起伏的山间小路。学生们背起背包,行进了近5个小时。

  杨昌洪的学校属于民办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搬迁是家常便饭,但一路的跋涉与艰辛,都没有使他放弃,而是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

  而更令他头痛的是新学校的名字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批下来,一度成了一所没有名字的学校。现在,终于经过审批,学校有了自己的名字——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

  每一块石头都有教育意义

  记者是学校搬到小山坝后的第一位客人,新学校在贵州铝业一矿大院里,环境看上去不错。但记者更愿意看一看令学生们念念不忘的“陶园”。“陶园”在马家桥,是租用驻地部队大院后山上的一块四方地。

  走进“陶园”必经一条小道,叫做“思源路”,一侧的石头上是杨昌洪写上去的座右铭,“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起点”,沿着小道走过一个狭窄的铁门,便是校园。

  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教学楼,只有师生合作共建的“板房”教室,左右两排,共8间。一侧教室的外墙上写着杨昌洪的办学理念——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不抛弃、不嫌弃、不放弃。

  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有不一样的名字,如“雅明轩”、“博悟苑”等,图书室叫做“智慧空间”,学生自主管理图书。

  “智慧空间”隔壁是记载着办学轨迹的校史馆,里面陈列的搬迁故事、办校功臣、学生给教师颁发的上岗证、顾明远的题词等,已经安置在了小山坝的新学校。

  院子里还有鱼池、菜地,杨昌洪和学生们从山上搬下来石头打制成的石桌、石凳,小路边站着一些“会说话”的石头,上面写着陶式名言警句。

  “放宽爱的尺度、缩小恨的边缘”、“会吃苦的人,在苦难中成就自己,懒惰的人在苦难中打倒自己”、“要以天下为校园,勿以校园为天下”……每句话都传递着杨昌洪与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在杨昌洪眼里,每棵树、每堵墙、每条路、每块石头,都能赋予教育的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天然的教育资源。

  杨昌洪说,“陶园”是学生思想变化的见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学生在这里举办过篝火晚会,接待过国内外的客人,孩子们还在那里为他举办了隆重而朴素的婚礼。

  搬迁前,一名学生在“黑板墙”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敬爱的校长、老师,您们辛苦了!您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这群调皮的孩子,我读了9所学校从没有感受学校的爱、校长的爱、老师的爱,在这里我感受很强烈,在您们身上我知道了眼泪的分量,我好后悔我的过去,很庆幸遇上了您们,我感激上天……搬家了,您们更累了,请相信我们!您们都没有嫌弃我们,我们又怎能放弃学校、嫌弃学校呢?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和您们在一起,不离不弃,一起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加油!老师、校长。”

  落款为“别问我是谁,我是人才!”

  叛逆学生变身骨干教师

  陈诺是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你根本无法想像,几年前的她,生命色彩一片灰暗。

  2006年初中毕业,因为沉迷网络游戏,陈诺差几分与高中失之交臂。父亲为了让她能够进入高中学习,托关系让她进了实验班。在这样的班级中,她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逐渐显现,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她选择退学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诺的父亲听说了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坚持送她来到这里,但是叛逆的陈诺无法适应管理严格的学校生活,以自杀威胁父亲要离开学校。

  事情惊动了杨昌洪,他把她叫到办公室,先给她倒了一杯水。令陈诺惊讶的是,在办公室遇到的情形和她往常的经历大不相同。初中时她是办公室的常客,不是站着就是趴着,不是趴着就是蹲着,被罚被打像吃饭一样寻常。

  看出了陈诺的紧张,杨昌洪便把她带到了操场上聊天。更加出乎陈诺意料的是,杨昌洪没有劝她留下来,而是从她身上寻找优秀的品质加以点燃。看到陈诺性格开朗,普通话说得好,杨昌洪鼓励她做主持人。

  这样的“待遇”让陈诺第一次感到了尊重,接下来,她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从班干部做到建校以来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如果我没有遇到校长,我的人生将是两种结局,要么成为所谓的生意人,要么成为社会底层的坏人。”陈诺感激地说。

  2012年6月,毕业的陈诺放弃贵阳市稳定的工作,选择返回学校,做了一名普通教师。她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用亲身经历感化与她的过去有着相似影子的学生。“学校的情况比较困难,校长请不起专业教师,就算请得起,恐怕老师们也受不了与学生同吃同住的艰苦。我回来可以帮助他分担一些工作。”据陈诺介绍,学校现在有13名教师,其中10名是往届学生。他们留在这里的共同理由,是回报杨昌洪的知遇之恩。在他们心里,学校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也会拥有自己的校舍。

  陈诺的变化是杨昌洪教育智慧的成功案例,他的独家教育方法还有许多,比如以点带面,用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技巧。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就意味着他面临学校制度下的惩罚,这时,杨昌洪会问孩子是接受惩罚还是选择其他方案,比如与孩子约定,3个星期以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某个同学的坏习惯,这样便可以抵消对他的惩罚。

  就是这样的小故事,每天改变着这所学校每个孩子的习惯与命运。杨昌洪心中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舒展,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教育就是发自良知的慈悲,我们能做的是唤醒、成全、引导,不用成人的观念干扰孩子、评判孩子”。

  经费紧缺,没有独立产权的校舍,放弃到公办学校当校长的机会,在很多人眼里,杨昌洪简直是个“傻子”。让杨昌洪坚持下来的唯一理由是他的信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教育可以让孩子改变,我只有通过教育的途径可以让流落的孩子重新笑起来”。

  病危中心系学生

  杨昌洪每天都是忙碌的,放学后,他也不回家,钻进宿舍,与孩子聊天,在聊天中为孩子做心理辅导。由于长期用脑过度,加上营养不良,杨昌洪的头发掉得厉害。然而,这并不是最坏的状况。

  年纪轻轻,经历过两次病危。

  最严重的一次在2009年。除夕夜,教师於英复在贵阳家中接到电话,说杨昌洪突发急病,正在抢救,已发病危通知,要家属做好准备。

  在医院急诊室里,於英复看见杨昌洪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省人事,医生正在抢救。

  “杨昌洪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自学校创办以来,他便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上。从清晨起床到深夜入睡,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忙的时候,顾不上吃饭,经常吃泡面果腹。”不正常吃饭,是导致他发病的直接原因。”於英复回忆道。

  当杨昌洪睁开眼睛,看到身边的老师们,拉着他们的手说:“如果我不行了,你们也要把学校办下去,要对得起孩子。”

  后来,杨昌洪结婚了,婚后仍旧很少回家。母亲不放心儿子的身体,干脆搬到学校来住,“看着他,我才踏实”。

  每逢学校来客人,杨昌洪都组织某个班的学生进行座谈。记者采访当天留宿学校,晚饭过后,被邀请与2011级国防军警专业的学生座谈交流。

  孩子们唱校歌,播放自建学校的照片,向记者提问。杨昌洪坐在孩子中间,每个孩子发言结束,他都做出点评与引导。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杨昌洪宣布座谈会结束,但他自己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到男生宿舍去与孩子们谈心。

  而这时,他的妻子正在产房待产。

  记者没有听到杨昌洪在马来西亚的演讲,但他一定会把自己学校作为案例与他们分享,因为只有最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们,震撼心灵,博得尊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杨昌洪: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
中国教育的脸
没有灵魂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