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教育的脸
□ 本报记者 郭 瑞

  采访当天,杨昌洪的妻子正在医院待产。她温柔贤惠,对他忙碌的工作,毫无怨言。住院前,妻子向杨昌洪提出要求,待产的几天,留在她身边,他满怀歉意地答应了。即使如此,我在学校采访的两天,杨昌洪依然坚持待在学校陪客人。

  杨昌洪整天穿着军装、布鞋,不让学生用统一教材,有些人对他的印象是另类而有趣。在这种评价的背后也包含着一层敬意,“他的教育方式让人们看到信仰的存在”。

  杨昌洪口才极佳,那是与学生在一起时才开动的“小马达”。采访中,他并没有表现出出口成章的状态,有些时候,他会沉默。沉默是内敛的表象,内敛是坚韧的符号,在不多的话中,我总能迅速捕捉到他精神的内核。有真信仰的人就应如此透明。

  报道杨昌洪,不是因为他在课改上的成果,相反地,他的学校归为非课改的一类。看中他是因为旗帜鲜明的“课改思想”: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点燃学生、差异评价学生。这种思想品质远远珍贵于课改的技术方法。也只有这样的人,一旦点拨他以方法,他便能够赶超那些过分关注方法论,而疏于研究学生成长规律的同行。

  我曾想用“中国式马修”作为文章的题目,原因是他像极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个朴实的马修老师,他们有着共同点,带给孩子爱与信任。后来我觉得欠妥,教育记者有责任树立起中国教育家的独立形象,不依附在他人的标签之下。

  杨昌洪是贵州教育的名片,也是中国教育的脸面。他受邀走出国门,赢得的是民族的尊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杨昌洪: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
中国教育的脸
没有灵魂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