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离幸福还有多远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中小学教师幸福指数偏低折射了怎样的深层问题?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和实践忽略了什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这一系列问题亟待厘清。

  

  21世纪将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

  对教师而言,追求幸福是职业生活的价值所在,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但不久前,本报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师幸福指数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受调查教师普遍感到工作辛苦、精神疲惫、报酬偏低,幸福指数偏低。

  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工作中,最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问题依次是:学校风气不正,管理水平低下;社会地位和收入偏低;学生厌学,管理难度大;无谓的检查过多,干扰正常教学;考试评价不合理;职称评定竞争激烈,专业发展困惑;工作负担重,缺乏成就感。

  中小学教师幸福指数偏低折射了怎样的深层问题?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和实践忽略了什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这一系列问题亟待厘清。

  “归罪于外”说明了什么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把幸福指数偏低“归罪于外”:认为是社会重视不够、学校风气不正,学生不好管,家长不配合……几乎没有教师“反求诸己”。

  一位教师甚至在调查问卷上这样写道:“希望学校能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们提出的外部环境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也的确亟待解决,但“归罪于外”的心理值得注意。心理培训师闫方博认为,这种“归罪于外”的心理,虽然可以帮助教师减缓内心痛苦,却制约了反思和学习的发生,像一种糖衣炮弹,好吃但危害很大,因此尤其要注意克服。碰到问题时,应该少怨天尤人,少诿过于他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绝大多数教师把幸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的改善上,这种心态折射了什么?是否有助于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

  在《幸福多了40%》一书中,美国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提出一项幸福感公式: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

  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儒德认为,外部环境因素对人幸福水平的影响,大约只能起到10%的作用。持久的幸福不是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幸福的关键在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假如有100个人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他们的幸福水平仍然存在40%的差异。如果观察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是在忙碌的同时享受着幸福。他们在忙于寻求对事物新的理解、为新的目标而奋斗或者调整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经常不开心的人想要享受人生的乐趣、热情、满足、平和与幸福,通过学习幸福的人的习惯和行为,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的幸福水平有40%的提升空间,这是我们能够控制和改变的40%,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行为和思维来提升或降低的40%。”刘儒德说。

  没有路可以通往幸福,幸福就是路本身。新华社知名战地记者、《环球》杂志副总编聂晓阳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有的只是不同的角度和参照系。“就像在镜子里,同样的一个自己,一些悲观的人看到了‘老之将至’,而另一些乐观的人看到的是‘风华犹存’。决定幸福感差异如此之大的,不是上帝的不公,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差异。所以,所谓好世界、坏世界,也许更多的是我们内心的好心态、坏心态。”

  这正如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的世界都是人内在的投射。回观自己的程度,决定着命运的品质。”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有类似的说法:“谁向外看,他就睡在梦中,谁向内看,他就醒来。”

  教师成长忽略了什么

  “各种培训持续升温,教师疲于应付”,“没有骨干教师、名师的帮助指导,教师难以快速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专业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调查中很普遍。

  为什么教师对培训疲于应付?在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王继华教授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把工作当成谋生的工具,把生命与工作割裂开来,缺乏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意愿!

  这一判断在《成功长青》一书中得到了印证。该书作者美国管理学家波拉斯公布了一条坏消息:“不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是很危险的。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你不热爱你所做的事情,你终将会被那些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的人击败。”

  成功=意愿+方法。当人的意愿足够强烈时,世界上最好的方法会自动呈现出来。王继华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缺的不是知识、技能,不是方法、技术,甚至也不是理念,而是发展的意愿。教师的发展意愿不仅决定着自身专业的发展层次,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状况。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学校并没有注意到教师的发展意愿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每个人都在提教师专业成长,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发展意愿,还有教师的精神成长。

  知名心理专栏作者武志红认为,人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其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内在的关系模式是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相处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

  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看来,对于多数教师来说,之前的教育由于父母、教师过多的包办代替、控制,他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丧失了独立的能力、选择的能力、爱的能力,活在焦虑、恐惧、悲伤的情绪中,精神上可能还处在“儿童期”。

  (下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部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
教师离幸福还有多远
服务好学生才能办好教育
别忘了家长也需要减负
第二届先锋校长高端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