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前教育“小学化”何时休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编者按: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6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湖北幼稚园,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于此发轫。110年过去了,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经波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很多无可回避的问题。不厘清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就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有鉴于此,本刊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我们不敢奢望能厘清中国学前教育的这些问题,如果能让这些问题更加凸显,让更多的读者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是被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我们就从这一问题开始。

  

  学前教育正变成学校教育

  近年来,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和幼儿园盲目追求“小学化”,很多幼儿园学出现了汉语拼音、汉字书写、数学计算等小学课程内容。有的幼儿园甚至提出3岁能背三字经,4岁开始学英语,5岁认识几百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早在2004年8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曾天山就指出:“幼儿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让人忧虑,例如‘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出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

  2005年10月,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更对“小学化”现象提出严厉批评:“幼教的现代化被曲解为幼儿园物质设备的豪华和相互攀比;幼儿潜力的早期开发被异化为剥夺幼儿游戏权利的、急功近利的特别训练;幼儿的入学准备被歪曲为短视的、狭隘的小学化识字、拼音的强化灌输。”

  2011年末,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但很多幼儿园对此置若罔闻,依然大量开设小学语文、数学、外语课程,以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一些幼儿园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的积累,行为的规矩”代替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

  当前在很多地方,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年仅5岁的孩子竟然要同时上汉语拼音班、数学启蒙班等5个课外学习班。“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在很多幼儿园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地方的学前教育正变成学校教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跳皮筋、丢手绢、玩泥巴等几乎是每个孩子都经常玩的游戏。如今这些有趣的游戏几乎完全销声匿迹了,很多幼儿园的孩子只知道识字和算术,而不会自由快乐地玩游戏了。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尔》一书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遗憾的是,卢梭的警告在当前中国不幸成为普遍的现实。很多孩子变成了面无表情的“小大人”,在他们脸上看不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活泼和快乐。

  应试教育:“小学化”的幕后推手

  学前教育“小学化”有很多原因。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部分优质小学为了获得好生源而进行入学考试。在此入学压力下,很多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小学的要求,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同时,一些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缺乏深刻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将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带到幼儿园,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家长的观念也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渴望孩子在知识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为此不惜拔苗助长。山西省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于是,很多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而开设小学课程。

  一位幼儿园负责人曾经无奈地表示,很多小学课程都是在家长“要求”下增加的。“大家都在教,如果我们一家不教,教出来的孩子没办法升入好的小学。”为了吸引生源,必然要考虑市场需要,开这些课程,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我们愿意让孩子玩,可是家长不愿意,我们也很无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小学化”是学前教育质量低的典型表现。“‘小学化’的实质是幼儿园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真正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园教育不是真正从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可能出发,幼儿园教育超越了幼儿的发展实际,一味向小学靠拢,甚至用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来教育幼儿。”

  虞永平特别指出,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和让孩子过早卷入竞争有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一方面让很多人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将成千上万的幼儿卷入了被成人社会制造的激烈竞争中。而他认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的不是竞争,而是一个能得到积极支持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必须有能够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的优秀教师,有充裕的活动空间和材料,有充满爱的气息的环境。“过早把幼儿带入竞争中,幼儿就会失去安全感甚至幸福感,就可能对学习产生厌倦之情,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可能被扭曲,幼儿难以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竞争力就在于未来一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远离竞争是解放幼儿的重要途径。”虞永平指出,幼儿最需要的不是竞争,而是幸福,最应该让幼儿拥有的也是幸福。“幸福的幼儿才能成为未来有竞争力的社会成员。幸福不只是高兴,幸福是愉快和充实。所谓充实就是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做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需要思维和情感参与的事。幼儿的幸福就是指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幼儿的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充分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

  “小学化”的表现

  学前教育“小学化”有诸多表现。

  在教育内容上,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方面,要求幼儿会读、能写。

  在教育方法上,轻视幼儿自主学习,以知识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在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通常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教学常态。同时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调、枯燥、重复性的作业。

  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的是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而不关心幼儿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忽视幼儿的个性差异。

  虞永平将“小学化”的表现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的“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忽视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与小学无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也与小学生无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幼儿园教室里没有玩具和其他教育材料,所教的内容里却有大量的识字、计算、拼写等,不仅有教材,有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作业本,老师不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而是采用了大量的讲授式教学,幼儿端坐静听,课上课下还要进行识字、拼写等训练。”

  而隐性的“小学化”常常不易被发现,如果不深入观察,较难发现其中的“小学化”倾向。这种隐性的“小学化”,“典型特点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教师往往干预和控制过多,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

  虞永平认为,这种隐性的“小学化”现象更为普遍,即使一些拥有闪亮光环的幼儿园也难免会有这种现象存在。而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小学化”,对于幼儿而言,都无疑增添了学业负担。

  “小学化”的最大危害是让孩子厌学

  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多危害。

  首先,“小学化”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3-6岁的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自控能力较差,长时间的书写会引起脊柱弯曲、近视眼和手部肌肉萎缩、变形。

  其次,抑制了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培养。游戏是幼儿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其社会性的重要途径。“小学化”使幼儿缺少了足够的游戏、交流、合作、体验,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幼儿过早背上沉重的学业负担,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法发挥,个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等能力的培养。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学化”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论者指出,“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导致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

  “小学化”的最大最普遍的危害是让孩子厌学。对于幼儿来说小学课程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较低,不符合幼儿学习的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原则。教师强迫幼儿学习,会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影响他们在小学阶段甚至一生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突出的就是变得越来越讨厌学习,等到上小学时,已经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杜威曾说过:“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

  学前教育“小学化”导致幼儿厌学,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小学化”被“妖魔化”了?

  尽管学前教育“小学化”有诸多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度诠释。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和“幼小衔接”问题密不可分。“在幼儿教育阶段,强迫幼儿去学习小学的东西是愚蠢的,但是不能为入小学作好准备也是愚蠢的,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孩子。”一个孩子能不能学习汉字和做数的运算,往往是与其年龄联系在一起的,也与周边的环境有联系。“我接触过很多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很想学习汉字,很愿意学习汉字,轻松快乐地学会了很多汉字,我觉得没有必要硬是不让他们去学习汉字。”

  十多年以前,上海有个幼儿园提倡“早期阅读”,被许多人认定为理念不对,朱家雄仔细进行了实地研究,觉得效果极好,给予了褒扬,结果被大家认同了。他当时曾找了国外很多有关研究,都说明有没有“早期阅读”,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大不一样。后来,美国的“早期阅读”传到了中国,再也没有人否定了,甚至被认定为是正确理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  

  “我并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将学习汉字当作主要的任务,这是本末倒置的;但是我也不赞成运动式地去打击这样的事情。”朱家雄说,任何的事情都要看“背景”,即看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什么情景下发生什么事情。

  朱家雄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被“妖魔化”了。任何东西被“妖魔化”后,就不会再有道理可以讲了。他希望各地教育部门真的要定义清楚什么是严格意义的“幼儿园小学化”,真的要规范清楚需要做些什么,既不要扩大打击面,也不要“走过场”。“我们的幼儿教育基层单位的每个人都已经够忙的了,不要让他们再无谓地去忙碌一阵了。”

  “任何事情一旦成为了运动,可能就会成为问题。一搞成运动,就变得不自然了。”朱家雄说,“我们这代人想到了运动,在眼前出现的就会是‘情绪的高涨’,就会是‘行动的统一’,就会是‘道理退居二线’,就会是‘界限分不清’。”

  朱家雄认为,也许在这个运动之后,人们又会去反思了。“ ‘幼儿园小学化’就是不要在幼儿园去教孩子小学的东西,但是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准备还是不可缺少的,否则是害了孩子。”

  后记:

  不要试图超越自然发展的节律

  学前教育“小学化”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前移的表现。在当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升学压力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被层层传递到三五岁的幼儿身上。

  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很多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将小学教育提前到了学前,还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上,这些做法将孩子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在了摇篮里。这其实是真正地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在最开始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上就输了。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并开始努力扭转这种趋势。安徽省将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全面取消学前班,各类公、民办幼儿园、幼教点一律禁止“小学化”教学,并将出台政策促进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其他很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禁令。

  而在记者曾经采访过的北京李跃儿巴学园,教师不是给孩子传授很多书本知识,更不是压制孩子的好奇心,而是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在活动中建构经验和知识,鼓励和帮助他们去探索广阔而神奇的未知世界。该园园长李跃儿说,人的发展像种子一样,会按照大自然给它设计的程序发芽成长。不要试图让孩子超越自然发展的节律,应该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或一厢情愿地给孩子预设一个成长模式,把孩子硬套进去。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白,“幼儿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心灵的洞察和认真的聆听。我们要贴近地感受孩子,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学前教育“小学化”何时休
幼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