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你的孩子受伤了吗
□ 本报记者 宋 鸽

  最近,一部80后育儿话题大戏《小儿难养》正在热播,在剧中,曾经的独生子女现在也开始为人父母,为孩子的养育问题与老一辈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确实,作为80后的年轻父母和祖辈父辈教养孩子的观念已明显不同,这不仅表现在要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更重要的是还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大的保护。然而,事实是,他们甚至分不清何为保护不够,何为过度保护。

  他们因保护而受到伤害

  作为见过各种各样孩子的北京芭学园的教师们,他们经常在感叹着,不明白人们到底为什么把孩子养成这样?芭学园园长李跃儿讲述了这样几个例子:

  一个宝宝不会规避任何可能伤到自己的东西,他会对着桌子横冲直幢,好像没看到桌子一样,直接就撞到上面把腿磕青了。但是按照幼儿成长发展规律,孩子在出生9个月就具有了判断危险的基本能力,为什么这个孩子在3岁之后还无法判断生活空间中再熟悉不过的物质属性呢?

  一个宝宝摔倒了,他摔倒的时候,两只胳膊贴着身体两侧而没有伸出来支撑身体。人在摔倒时会反射性地伸出手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是本能,但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摔倒呢?

  有一个玻璃器皿在一个宝宝的面前打碎了,一个宝宝却像抓棉花一样去抓,手上立刻流出了鲜血,宝宝不知道手被扎破后冒出来的红色液体是什么东西,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竟没有感觉到疼痛,也忘记了哭泣。

  还有一个宝宝在玩秋千,却不知道要抓紧绳子,结果秋千一动就掉下来了。孩子一出生就有抓握能力,在他们认为自己不安全时,他们会反射性地抓紧身边所有能抓住的东西。但是,为什么这个3岁多的宝宝却不知道在晃动的秋千上抓紧绳子呢?

  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弄疼了自己会哭,这看上去很让成人受不了。原因是我们自己很难受,难受了就不想再经历,所以就会把孩子看得更加仔细,更加紧。甚至孩子的正常探索和正常的肢体行动都受到不恰当的限制和干涉。”李跃儿认为,人类是一个功能结构的动物,我们的任何一个功能一旦被我们使用了,这个功能就会被激活,接着它就开始发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后,我们就会为自己感到自豪,然后就会更加快乐地使用这种功能。当这个功能被使用的机会多了,我们就变成了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如果我们的某些功能很少被使用,甚至从来都未被使用过,那种功能就会变得钝化,甚至会被我们自己“删除”,然后人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让孩子受伤,带来的只有痛苦和哭泣吗?其实,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子和力量都很小,只要成人在场,孩子不会伤得很重。“弄伤”事件发生后,却带来了自己的经历。在李跃儿看来,这些经历才是最宝贵的,这些经历中包括:疼痛的感觉、心理感受和体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经验。这些都是自然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它使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个拥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而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处在成人的保护之下。

  长大不容易

  一个19岁女孩,患上了忧郁和焦虑症,不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经过心理学家仔细询问,发现这个女孩的家庭从小给她灌输一种理念:只有父母才不会骗你,外面的世界很复杂,不能轻易与人交往,免得上当受骗。而这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所交往的每一个朋友,都会被父母严格审查。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一旦追溯起来,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王学富谈及,做心理咨询,常常会面对一个很可悲的事实:心理障碍的背后是伤害,而伤害又往往来自家人,其中大多是父母。为人父母,本来是孩子成长的培育者,结果却是经常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而且许多父母对此都无觉察。

  成长不容易,在王学富看来,它伴随着两种力量在内部争战,这争战从生命孕育成胎、降生为人的时候便开始了。争战的一方是躲避的倾向,表现为害怕受苦,追求舒适,要求依赖;争战的另一方是成长的渴望,表现为人能够面对恐惧,经历艰难与痛苦,从而获得成长,最终长成自己。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满足的是孩子内心那种回避痛苦,追求舒适,要求依赖的本能,同时阻碍了孩子成长的渴望,以及为了成长而进行的各种尝试。而且,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往往有正当的理由——“为了你好”,因而也给这种行为本身加添了一层合理化的保护。这样一来,孩子只得接受父母“为了我好”,对之无力反抗而又烦燥不安。

  身为父母,总希望为孩子做得越多越好,总希望对孩子进行更为周到的保护,生怕孩子受委屈、挨饿受冻,或者在某一方面受到伤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一定的保护是应该的,但什么都有个度。如果保护过度,就会起到反面作用,如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孩子缺乏一定的能力等。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其所著的《有自由才有成长》一书中写到这样一则故事,故事大意是说蛾子要从厚厚的茧里出来很不容易,有位好心人就把茧铰开一个口,蛾子轻松地钻出来了,却无法飞起来。原来,蛾子在茧里一遍遍冲撞茧壳,它的翅膀不断充血,是为了逐渐增强自己的生命能量。当它靠自己的力量破茧而出的时候,它才能够自由飞翔。在孙云晓看来,今天的孩子就像那只蛾子,而今天的父母就像那位好心人。为了孩子成长顺利,父母们在生活方面包办代替,在学习方面费尽心机,甚至连课外时间也全部排满。可是,如此好心真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不止一次表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现在都是保护过度,这造成孩子的体质大幅度下降。越不让他活动,他自我保护能力越差,运动能力越差,你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毫无疑问,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的规律也必然要符合人成长的规律。就像那只蛾子,它在厚厚的茧里撞得头破血流,这是生命成长的必修课,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经历。一个孩子的成长远比一只蛾子要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磨炼,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从点滴处改变

  如何改变家长过度保护的情况,尤其是区别保护与过度保护的界限。

  一位从事心理专业的家长认为,当孩子认为没有父母的帮助就不能应付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但是尤为重要的是,改变,不可以操之过急,很多家长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改变无效,最终放弃,孩子依旧被保护。为此,一些家长建议,改变可以从一个细节开始,比如早上穿衣,从部分撤出到完全撤出父母的帮助,这个事情完成以后再寻找下一个合适的目标。

  对于怎样让孩子学会自立,避免过分保护干扰了孩子的成长,孙云晓提出以下建议:1.不要替孩子做太多的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大人一定不要替孩子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让他做下去。2.给予孩子指导和鼓励。在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大人多给予指导和鼓励。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在他们信心不足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孩子把事情做砸了而责备他,或剥夺他做事的权利。3.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多经历一点儿,多摔打一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试试看,当孩子问您某件事如何处理时,对他说:“你自己试着做做。”

  特别看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动作教育是幼儿园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必须明白,不管父母多么不愿意看到孩子受到伤害,但是总要明白,人活着,不只要体验幸福与快乐,同样,也要体会痛苦与悲伤。从这个意义上,家长要敢于让孩子“受伤”,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事实上,一位4个月大孩子的80后妈妈,曾经这样告诉记者,以前自觉自己特别懂教育,但是真正“实践”起来,真的很难。当孩子第一次生病的时候,所有曾经恶补的育儿保健医疗理论都抛诸脑后,首先在精神上就已经成了失败者。“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能明白,那种为儿女的担忧与焦虑。因此,对于那些过度保护的父母,更多的是理解。”

  正如没有完美的孩子一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的到来,使成人得以历练,得以成长。而我们要做的是,面对自己创造的新的生命,给他们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从点滴处开始改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今天,你的孩子受伤了吗
童书馆
幼儿的安全感与信号反映
男幼师?对,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