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永维:高山之上的守望者

(上接1版)

  “比之前好多了!”杨永维咧嘴一笑,沧桑的脸庞现出几道岁月的印痕。

  知足,才能常乐。他不会忘记,最初教学的那段艰辛历史。初入校园的那一天,杨永维所看到的教室几乎分不清门和窗;孩子们没有桌子,垒起两堆土砖,然后搭上一块木板,就变成了一张课桌;教室里没有黑板,只有几块木板横在那儿,写了字没法擦干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开始研究孩子们如何坐得更舒服,开始实践如何用墨水涂在木板上制作黑板,开始了一个人的教育之旅……

  所有教室里孩子加起来,只有18人。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课程:语文、数学、音乐、科学等各科无所不教,即便在他担任校长之后,他每周课时量也保持在20节以上。

  “当教师很单调,很清苦,很劳累——但,有所值。”今天的杨永维,依然在高山之上孤独地守望着一群渴望求知的孩子,对于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

  但,杨永维并非没有遗憾。

  “这些年来,我只关心了别人,却没有工夫去照顾两个孩子和爱人。”每当说起这个话题,杨永维总是满心愧疚。30多年来,他几乎以校为家,日复一日坚守在学校,早上6点起床,晚上学生都休息了他才入睡,很多时候,他连周六周日也不能回家。

  同事们回忆说,在担任尖山小学校长的18年间,虽然学校离家不到2公里,但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一年农忙季节,一名教师劝他回去帮帮忙,但学校的事情实在太多,他愣没法抽出一点空闲来,只能让爱人一个人在田间独自劳作。还有一次,在外工作的女儿回家一连待了3个星期,却仅仅和杨永维匆匆见了一面。

  “学校里有好多表格要做,太忙了,没有办法。”杨永维并非不思念妻子和孩子,只是在工作面前,他别无选择。所幸,家人都理解他。

  “你是学校的父母官,你不为学校做事,谁来做?”家人鼓励他说。

  当然,杨永维也绝非是不通情理的“一根筋”。

  袁加全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杨永维忽然跟他说,局长,这两天比较闲一点,老婆要去集市赶猪崽,一个人忙不过来,我想请一天假陪她去,顺便给学校买一些菜。

  袁加全呵呵一笑,说,你早该陪她去了!

  这是杨永维为数不多的请假事例之一。

  当教师当上了瘾?还是“骑虎难下”?有人问他:“如果有来生,你——”

  “还是当教师!”杨永维没有半点犹豫,抢过了话头。

  你们是我最大的牵挂

  36年间,他有无数的机会调到更好的学校,也曾有人多次为他打开绿色通道,给他提供改行赚钱的机会。

  但杨永维一一婉拒。

  他不是疏狂的魏晋名士,也并非寡淡如桃源隐者。

  “只是舍不得,也放心不下山里的孩子。”杨永维话不多,却很质朴,透露着一个普通人的情怀。

  学生是他心头最大的牵挂。每一天,孩子们怎么上学、怎么上课、午餐吃什么、中午睡哪儿、下午怎么回家、生病了怎么办……这是他在学校考虑最多的问题。

  也许在许多城里人看来,这些都太过简单——接送上学、食堂吃饭、宿舍睡觉、生病了有校医,需要考虑什么?

  但对尖山小学的师生来说,这些“简单的事儿”一件也不简单。

  你也许很难想象,一群孩子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起床,光着脚丫走3个多小时,然后能刚好赶上尖山小学的第一节课。如果碰到下雨天,起床的时间还要提早。

  你同样很难想象,许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一年四季只穿一双凉鞋,甚至常年光着脚丫。在别人穿着羽绒服尚觉得冷的时候,他们依然穿着单薄的衣服。

  尖山小学位于半山腰,200多名学生广布于山脚村落,山道崎岖,行路艰难,交通基本只能靠“11路车”——两条腿。这里海拔1400米,最冷的时候,温度只有1到2度。

  “那是孩子们最难熬的时期,有时候天气实在太冷,学校就给他们生一堆火,让大家围在一起取暖。”杨永维说,“有些事情,我实在无能为力。”

  让杨永维揪心的还不止这些。在学校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横穿而过的河流。从前,不住校的学生,每天都得过河4次。倘若在枯水期,学生还能勉强通过,但每逢雨季河水上涨,学生就得淌河而过,若水势汹涌,孩子就有可能被河水冲走。

  杨永维为这事儿焦虑难耐,茶饭不思。他多次向上级汇报,但一直没能得到圆满回应。他想号召村民集资修桥,可他们委实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杨永维和教师一起动手,用木板搭建起一座浮桥,但不久便被水冲走了。

  那些日子里,每逢夜间下雨,杨永维心里便怦怦直跳,几乎睡不着觉。到了清晨,他便早早来到河边,一个一个地接孩子过河。

  直至有一天,他脑子里灵光一闪,跑到集市自费买了一部二手的傻瓜相机。

  “我把河水上涨时的情况,还有孩子们不敢过河的样子,老师护送孩子过河的危险情景,全都拍了下来,最后冲印了20几份,寄到州县的多个部门,希望他们能体谅我们的难处。”杨永维回忆起这事儿,两眼突然睁圆,显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果然,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久,当地的一家锡矿出资近3万元,帮助他们在河上架起了一座跨度4米的钢筋混凝土“爱心桥”。自此,杨永维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安全的环境,就难有人性的教育。多年来,杨永维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学环境,可谓煞费苦心。

  尖山小学没有围墙,早前,好几个流浪的疯子窜进学校来,吓坏了学生。

  打不得,赶不走,骂也不管用,怎么办?杨永维只好耐着性子,苦口婆心地以“疯子”的方式和他们耐心周旋,苦苦规劝,最终将他们一一劝说离开。

  又有一次,一条大疯狗闯进学校,逢人便咬,挡也挡不住。杨永维听到狗吠声和学生的惊叫声,心知不妙,抓起一条扁担便跑过去拦在学生前面,好一场恶斗,才将疯狗打倒在地。

  “就想学校有几堵围墙。”杨永维知道这些意外的情况防不胜防,而自己再过些年,能不能斗得过疯狗都是大问题,如何能确保学生安全?

  好在,在马关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困难都在慢慢解决之中。

  “不愿回家的孩子”

  深山里的学校,不通公路,有的只是满眼的荒芜,和看不到尽头的山。

  但这里却是孩子们心中的乐园。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这里的学生都活泼泼的,满脸阳光,尽管身上穿着陈旧的衣衫,脚上穿着破烂的凉鞋。

  马苏艳和马梅是尖山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们早前在山里的一个教学点上学,三年级时才转了过来。

  与从前的经历相比,“现在,周末都不想回家。”马苏艳说。

  不想回家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校长和老师都很好,可以跟他们在一起打篮球和羽毛球,很开心。还有,学校离家太远,来回得四五个小时。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的饭菜比家里好吃。”孩子抿嘴一笑。

  顿顿有鱼有肉有蔬菜,在夹寒箐的许多农户家里,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而在尖山小学,却早已成为常态。

  这得益于杨永维在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活动。

  1985年起,为了解决学生往返学校的困难,学校实行了半寄宿制,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上级拨付的经费往往捉襟见肘,平均下来,根本不够吃。为了保证在校生吃住安心,杨永维决定“自力更生”,他多次与村委会协商,争取到了学校附近的一片3亩多的荒地和5亩多的一片柴山。

  “山里娃早当家,什么农活都会做,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的劳动课一起开垦荒地,春季种上玉米、大豆,秋季种上别的蔬菜,生活不断改善。”杨永维说,“后来我觉得光有的吃还不行,还得吃点好的,所以就开始发展养殖业,喂猪、喂鸡、养鱼。”

  现在,学校里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猪圈,有一个硕大的池塘,每年可饲养出栏肥猪20余头,家禽近200只,鱼类近100公斤。

  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吃饭问题,而且吃不完的食物还能卖点钱,给学生买一些奖品,甚至抵充学费。

  “以前,有些孩子家里太穷读不起书,杨永维就让他从家里带一只小鸡过来,等养大了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就能当作学费了。”袁加全说。

  会过日子、关心学生的杨永维让孩子们也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爱上了学校,爱上了他和这里的教师——这也是孩子们不想回家的缘由之一。

  英语教师黄金昌对此深有感触。

  很多次上课的时候,黄金昌都发现讲台上莫名其妙多了一些水果,比如桔子、苹果、香蕉等,他知道,这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一点点心意”。

  “喜欢老师,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孩子们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不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人生可以选择的道路有很多,那么,什么才算有意义的生活?

  在杨永维看来,他的人生意义便在于,有一分热,那就发一分光。他只有一个朴素的念想:让山里的孩子好好上学。

  尖山小学90%以上的学生都是苗族儿童,从前,在当地人的心中,孩子读不读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尤其是女孩,最多读到三年级,父母觉得孩子可以干更多的农活了,便不让她继续读下去,因为读书“太耽误时间”。

  从教书的那一天起,杨永维就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

  “只要你们想读书,父母不让你们读的,我来帮你们!”每到新一届学生入校,杨永维都会拍着胸脯,对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说相同的话。

  说到就会做到。这些年来,杨永维不知走了多少山路,走访了多少家农户,做了多少工作,挽留了多少学生。

  “绝大部分工作都做通了。”杨永维说。

  我们可以想象其中的艰辛,都替他感到欣慰,但杨永维却摇着头,忽然陷入沉默。

  “只有一个女孩子工作没有做通,我这一辈子都会记得。”他说,“女孩名叫陶竹花,很聪明,可到了五年级,父母恁是不让读,怎么说也不行。”

  这个“唯一”的事情成为杨永维心中抹不去的一块记忆。

  让杨永维记忆深刻的还有一回。有一天,他让两名教师去附近的村民家里借一把锄头,可等了好半天也没见教师回来,杨永维心里犯嘀咕:出了什么事?他跑过去一看,原来,这两位教师不怎么会说苗语,可只懂苗语的村民怎么也不明白“借一把锄头”是什么意思。

  类似的事儿在教室里也经常发生,曾经有一名新教师来校任教,可怎么也听不懂学生到底在说什么。

  杨永维觉得,必须得让孩子们会说普通话,不然将来怎么和外面的人交流?

  他开始摸索苗汉双语教学的路子。一方面,由少数民族教师担任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教学任务,让孩子从民族语言逐步向普通话过渡;另一方面,由各班班主任负责监督本班学生,到了学校后,低年级必须使用双语交流,高年级必须使用普通话交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现在不管说什么语言,都很流利。

  杨永维还把许多行为规范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之中,比如文明守礼、按时作息、日常用语,还有书籍整理、被子叠放、鞋袜摆置等细节管理。

  “尖山小学的学生有礼貌,基础扎实,能吃苦,自理能力强。”许多升入初中的尖小学生,都给初中老师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掌声背后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云南省教育功勋”、“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无数的掌声与鲜花,在他的事迹传播开后,纷至沓来。

  但杨永维的宿舍里、办公桌上,塞满的只是课本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没有鲜艳的奖牌奖杯。

  安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杨永维的所作所为,不图名不为利,为的只是内心的安宁与慰藉。

  55岁,在马关县,这个年纪还奔波在教学一线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更何况,长年的劳累让他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常常痛彻骨髓。

  “想休息休息。”杨永维说,“但退下来了,该做的事,能做的事,还是要继续做的。”

  【后记】

  数不尽的弯,看不尽的山。

  当我回忆起数月前采访杨永维的情景时,首先想起了那段崎岖的路。

  一行人感慨“行路难”时,我想,杨永维在这条路上已经行走了30多年,他有没有过觉得难呢?

  后来的采访中了解到,所谓的难,在他看来却是一种快乐,一种责任。

  放弃“大好前程”时,他没觉得难;但想起有一个女孩没能继续读书,他却耿耿于怀了好多年。

  孰难孰易?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杨永维并不善于言辞,我们想了解他到底做了哪些事,他总是要想半天,甚至需要旁人提醒。比如背孩子走2个小时山路回家这种事,可能对他而言太过稀松平常,他都想不起来要去说。或许在他心里,这些事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关于他的好些故事,我是从时任马关县教育局局长袁加全那里知晓的。

  做教育的人,需要有使命感、责任感。

  杨永维是值得激赏的人,但我们需要从他的故事中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袁加全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出发,从杨永维谈开去,谈到了国家的边境教育、农村教育。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杨永维那样,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他一样。

  “马关县每年都有不少农村教师辞职。”袁加全说,“我们要赞赏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必须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新的情况,需要新的政策。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对农村教师也很照顾,但有些落实起来有困难,比如营养餐的问题,‘校校办食堂,天天有三餐’,大家很支持,但国家的补贴中却没有给学校建食堂和招炊事员的经费。光靠地方财政,很难完全解决。”

  当然,马关县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每年拿出500万,专门用于招募学校炊事员和安保人员。

  袁加全说,再穷不能穷教育。

  “一个国家的边境教育能代表国家教育的形象,边境地区很多都是农村、山区,比如马关县就有138公里的边境线,如果不把我们的教育做好,就会损害国家的形象。”

  袁加全与杨永维,一位是有浓厚教育情结的教育局长,一位是实践真教育的躬行者。而中国教育,正需要这样干实事的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民办培训机构亟待形成行业共识
杨永维:高山之上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