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在,“魂儿”就不会散
——读闫丰古的《家事》
□ 翟小宁

  “家事虽小,但它牵连着国事天下事,能折射出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风貌。”这是山东省淄博市退休教师闫丰古的《家事》封面上的一句话,诚哉斯言!

  “齐家”自古就为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自《颜氏家训》之后,各类治家教子之训不绝。闫丰古自己也说,写这本书,是为了让子女知其本,思其源,念其祖,不忘本。

  作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家事》真实记录了当年的很多事件,有日军的扫荡与民众的自卫,有新四军与村民的鱼水情深,有解放后农村的日新月异,也有农民与新时代的不适应。山东胶东半岛石硼闫家村,闫家与其他闫姓家庭间的故事,构成了闫丰古对于整个闫家村的回忆与反思。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家长里短、寻常巷陌,但上世纪社会的风云变幻、洪波激荡,却都涵盖在这本书中。除了对历史的叙述,作者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描写也是《家事》的亮点。

  让我们从闫家老宅说起。

  闫家老宅,由闫丰古的祖父始建,这座老宅是当时书香门第的一个缩影,也是他母亲守护一生的根。

  其父当家时,闫家老宅的东西厢房成了抗日联络点。解放后,有人打起老宅的主意,软硬兼施,逼拆老宅,还砸烂了老宅门前的一段路。闫丰古的母亲不仅顶住了压力,保住了老宅,还在80岁时,独自一人,一篮一篮地挑、一趟一趟地搬,备妥了修路所需的河沙与水泥,硬是凭一己之力,将家门前的路修平整。可以说,闫家老宅的一砖、一瓦、一石,接连起了闫家一代代人的根,而它之所以能屹立于风雨之中,也正是闫家人的德行不断滋养的结果。

  祖父之德在“文”。闫丰古的祖父是秀才,家中颇有藏书,又雅好书法。一日,他在家习字,妻子讥其写字不出力。祖父便取麻线来,分别系于妻子手腕和笔杆上,系妥后运笔如椽,妻子立刻被牵得站立不稳,摘下麻线时,手腕上已被勒出血印,其妻对读书习字的认识自此改观。

  父亲之德在“烈”。闫丰古的父亲成年时正逢抗日战争爆发,性情刚烈的父亲常与抗日志士往来,耳濡目染之下,参加到抗日队伍中。一次战役中,其父受了伤,便在家养伤,后因战况紧急,旋即归队,从此再无音讯。66年后的一个冬夜,闫丰古在风雪中赶回老家探母,推开虚掩的门,老母亲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怎么看着是你爹?”读来让人不禁潸然。

  母亲之德在“善”。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闫丰古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她勤劳节俭,常捡路上撒落的粮食食用;她勇敢正直,不畏乡公所里那些欺压百姓的人,总能替大家讨回公道;她有胆识、明大理,不顾指责,及时散掉了家里的土地,否则在后来的“疯狂”年代,家人命运可想而知。

  闫丰古之德在“谦”。细品书中《结婚时父亲十五岁,母亲十六岁》、《我差一点被堂伯掐死》、《表弟是外祖母带大的》等文章,其标题似乎都是漫不经心、信口而成的,许多扣人心弦的大事件,只三言两语略作交待,反倒平平淡淡的一件小事、一首儿歌,却被别具慧眼的闫丰古不吝笔墨地记录下来。每次翻阅《家事》,总能感悟到新东西,反复摩挲,愈让人感受到掩藏在这最简单质朴的家事中的,是闫丰古的深情与从容。

  纵观全书,缺少了时间主线的《家事》显得支离破碎。但是,有“德”这条线连着,书中各色人物的“魂儿”就不会走散。读书中其人其事,让人或为善者叫好,或为弱者叹息,或激愤于恶者的暴行,或感慨于义士的壮行。

  《家事》如温厚良玉,读此书如品橄榄,初觉涩,后生津,然后回味弥久。它不卖弄学识,处处透露出一个智慧长者的人生感悟;它摒弃了跌宕的情节,叙事记人真挚,质朴地呈现人世百态、离合悲欢;对所提及的人物,它没有一味褒贬,而是尽显人物或辛酸或沧桑的经历。“赋到沧桑句便工”,本书的语言如话家常般轻缓,却是斐然成章。这是历经岁月,繁华落尽后,恬淡心境的写照。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师书架
十里蚕豆香
德在,“魂儿”就不会散
书籍里的阳光
教好书 育好人
快乐的追梦之路
“小升初”招生乱象引发的思考
2013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三批)
中国教师报千校阅读联盟行动计划2013
师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