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闽高中课改的
第一声春雷
——记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的课堂改革
□ 张 艳 高 博

  在福建省基础教育的版图上,福安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四平八稳的学校:她是一所始建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她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县中”,她是福安老百姓心目中的“北大”。然而近年来,这所平稳而略显平淡的学校,却突然在全省范围内大放异彩。

  2012年,福安一中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本一率比2011年一举增加20多个百分点;2013年,在高三省质检中,学校文理科总均分双双在宁德市遥遥领先;2013年高考更上一层楼,本一人数继续大幅攀升。这一连串前所未有的成绩,让教师们也连呼“没想到”。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福安一中严格实行“三不”制度:周末节假日不补课、晚上不组织晚自习、课后作业不过量。学校还设立了“作业免做申请制”,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课后作业量。正因为如此,校园里的学生社团活动、艺体活动总是风风火火。而且在福安市,初中优质生源由四所达标校瓜分,而不是由一中“砍头”招生,福安一中没有生源优势。此外,福安市没有强大的社会补习机构,家长普遍没有送孩子补课的意识。

  福安一中,为何能在“减负”与“高考”的博弈中获得漂亮的双赢?这一切,都源于学校2010年开始的一场“直面课堂”的改革。3年来,福安一中以课堂为核心的大胆探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八闽课改的第一声春雷。

  

  纵向:思想的破冰之旅

  2010年8月末的一天,福安一中位于福安扆山的校园里一如往常般平静,但52岁的校长苏锦绣却有些心潮澎湃。那一天,他要召集全校45岁以上的老教师召开一场座谈会,主题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这些老教师中80%以上都是高级教师,还有许多人是学校的“几朝元老”。苏锦绣找他们来,就是想充分了解他们对课改的认识和看法。“课改最难的就是转变老教师的观念,他们教了一辈子书,形成了思维惯性,要打破他们的教学习惯谈何容易!”苏锦绣有些忐忑。果不其然,“老师不讲让学生讲怎么行”,“改革改掉了成绩怎么办”……会议上质疑声此起彼伏。

  事实上,这样的思想渗透在福安一中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尽管怀有抵触情绪,但许多教师意识到,一场校长“预谋已久”的改革已蓄势待发。几年前,福安一中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本上线率不高,加上生源薄弱和优质生源外流等问题,学校已难有大的跨越。如何激发学校新一轮的增长点?在这里担任了十几年校长的苏锦绣将目光投向了课堂。“在满堂灌的课堂里,教师垄断、学生被动,师生缺乏互动,教学效率低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升学习效率!”新课改的理念犹如阳光一样照耀着这位校长,让他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想要做一件事。

  然而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全国课改成功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都是初中,唯一改革的高中昌乐二中才刚刚起步。作为福建高中校中“第一个吃螃蟹者”,没有人敢预言福安一中的祸福。但校领导班子的课改意识还是坚如磐石:“我们坚信课改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只要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行动,改革一定能成就学校的美好未来。”

  2010年9月1日,在福安一中敞亮的报告厅里,苏锦绣进行了一场气势如虹的全校课改总动员,并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改革随即从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所有班级拉开了大幕。这是一场行政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志在必得的气势,改革也显示出强大而周密的顶层设计。首先是构建模型,骨干示范。学校在借鉴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构建了“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两个年级进行地毯式推广。学校要求:骨干教师要走在课改的排头,带头上探究课、示范课,带头评课、教研,青年教师非改不可,老教师也要尽量配合,所有教师必须以模式为中心,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及时解决。

  其次是行政推进,配套实施。课改的核心在课堂,但这却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革命。改革之初,福安一中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中层领导和学科主任为成员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组织: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课改指导、过程跟进与问题解决。委员会下设学科主任一职,学校减少学科主任的工作量,要求他们负责每天听课、随时跟进、及时反馈。此外,还建设了与课改配套的保障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周周公开课制度、改革评课制度和教研制度,等等。

  此外是专家引领,思想先行。观念的转变是最关键,也是改革最累的过程。改革前后,福安一中先后派出上百名教师到山东、河南、湖北、天津、江苏等省份的课改先进校考察学习或听取专家报告。2010年11月,改革刚刚进行了两个月,副校长陈琼莹就带领高一、高二共20多名备课组长前往河南永威学校,在那里驻扎了一个星期。“我们的老师惯于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课改,所以感觉什么都不好。我们要求老师转变观念,先学习别人的长处,再反思别人的不足,将此行变成一趟思想破冰之旅。”陈琼莹说。当时,永威课改也处于探索阶段,教师们带着问题去听课、听报告,逐步将“先学后教”从理念变成了实质。永威归来,教师们开始心中有数了。每个备课组长都做了总结汇报,开设了示范课。经过两个月的示范,高一、高二的所有教师都开始轮流上公开课了。

  回首那段日子,苏锦绣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压力的味道。除了每周会议、听课无数外,这最大的压力还来自于不绝于耳的质疑声。当然,他更记得自己立下的铮铮誓言:“课改是一次革命,如果失败了,责任全部由我来承担!”幸而半年后,事情开始悄然变化了。2011年,福安一中发生了两件事:第一,课堂出现了很好的转机,预习的学生多起来了,原来静悄悄的课堂动起来了,这对教师的触动很大。第二,在那年的宁德五校联考中,原本与其他四校不相上下的福安一中绝大多数科目都排名首位!这一消息让教师们既惊讶又鼓舞。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初期的效果已立竿见影,学校上上下下顿时坚定了信念。2011年秋,福安一中决定,将改革扩大至高三年级。

  横向:教学模式的构建

  福安一中的课改是整体而大气的,如果说课改纵向是思想的推进,那么横向则是教学模式的构建。自2010年起,学校就围绕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展开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使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他们与众不同的思考。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

  如今,福安一中的课堂都采用“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这是学校课改的核心模式。所谓“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导下的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其目标是构建学生主动乐学、优质高效、提升能力、适应高考和未来发展的课堂。模式包括五大环节,也可简称为“五环”教学模式:

  第一,课前自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学案”的要求,在课前完成自学,明确学习目标和核心知识,预习课文,并限时、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通过先学自行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每一学科的预习要控制在10-15分钟,教师要采取各种办法检查学生先学完成情况。

  第二,问题反馈环节。教师首先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第一步是检测,教师通过书面检测或板演与书面检测相结合等形式,检查学生先学情况,充分引发暴露学生先学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第二步是反馈,通过学生互查、互批互改、错误率统计等手段,了解反馈学生检测的情况,总结梳理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第三,互动研讨即后教环节。这是课内的核心环节,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三大特点。第一步是合作学习与再反馈:对于检测中暴露并梳理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帮互学,生生互动。第二步是点拨讲解(演示):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点拨讲解来解决,这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突显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第三步是归纳拓展: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上升为理论观点,回归课本,找出规律,建构知识树(结构),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第四,当堂训练巩固环节。在互动研讨后要安排适量的当堂作业,进行训练巩固。当堂训练控制在5-10分钟以内,限时、独立完成,不讨论,不看书。该环节的功能一是评价,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巩固,引导学生强化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三是实践,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后拓展提升环节。布置适量的课后拓展练习,既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当课后作业与课前先学任务发生矛盾时,要优先完成先学任务。

  对于“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副校长陈琼莹介绍说:“我们对于五环模式中的每一环都有细致的要求。比如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会的同学应该主动教不会的同学,实现先懂带后懂;教师要巡视教室,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评判或启发,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境界。比如点拨讲解,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要通过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师生互动要注意生成性问题的把握,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由于难度大而无法进行互动的内容,应由教师讲好、讲透。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改进。”

  小组合作学习与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有两大配套工程——小组合作学习与导学案。在福安一中,各班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自愿为主、适当调整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一般6人为一个小组,围坐成一个圈。各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和6名学科组长。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兵教兵”,由小师傅带徒弟,解决了教师无法顾及每一名学生的难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在如同‘六方会谈’的讨论中,你会发现他人的巧妙思想,原来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你脚下的一条。”

  小组文化建设是福安一中课改的一大亮点。每个班级的墙上都张贴着吸引眼球的“小组榜”,上面记录着每个小组的励志名称、励志宣言、励志歌曲和每一名组员的奋斗目标。在主题班会上,每个组员还写下《我的理想》,并放入自己的成长档案袋。为了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如在班级开展学习小组创优竞赛,在年段开展年级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活动,在学校开展校级优秀学习小组、先进组长、先进学科长评选活动,等等。现在,小组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个团队,更是课下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真正实现了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也是课改的重要部分。福安一中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与“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配套的导学案,包括课前预学案、课堂检测题、当堂训练题和课后练习题4个部分。导学案的具体编写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备课组一般提前一周编写下一周的导学案,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再由各位教师根据班情进行修改,最后再通过讨论方能拿去上课。导学案还必须通过审查委员会的审查。一个学期用完后,根据使用中反馈的问题由教研组负责修订,然后上传资料库便于下一届使用。关于导学案的使用,学校也一直在摸索和改进。改革第一年,教师们发现课后作业与课前预习有冲突,有些学生的作业来不及完成。为此,学校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首先保证预习,二是将原来每天7节课每节45分钟,改为每天9节课每节40分钟,让学生在多出来的两节课中完成作业。“课改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每一天都有新问题,每一天都在创造。”副校长陈琼莹说。

  教学模式的变式与活用

  作为福安一中新课堂的基本框架,“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有两大基本前提:一是坚持“三不讲”,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不讲。二是坚持先学后教,问题驱动,以学定教。在这两大前提下,福安一中鼓励教师灵活运用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11年,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形成了不同的具体操作形式和步骤,改革愈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例如,高三年级总结出“先考后教,少讲精练”的复习课模式和“先思后评,寻规变练”的讲评课模式,效果出奇地好。传统复习课都是教师从头至尾唱独角戏,而现在的复习课包括“预习—先考—后教—再考—强固”5个环节,一般以单元为单位,用一周或更多的课时来完成。上课时,学生先做课堂检测,即“先考”,教师通过批阅了解学生对某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教”就是通过课堂互动研讨解决问题,“再考”就是以单元或章为单位检测“后教”的效果,“强固”就是不断滚动强化巩固,实行周周清、月月清。传统讲评课多为教师就题讲题,不管学生会不会,而现在的讲评课则按照“订正反思—针对讲评—寻找规律—变式训练”的步骤进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知识牵引、思维拓展的能力。两大课型都是教师讲得少而学生动得多,体现五环模式又超越五环模式,成为高三年级制胜的法宝。

  效果:“放虎归山”,还原天性

  苏锦绣是一位满怀教育理想与教育追求的校长,在他的教育梦中最美、最核心的部分无疑是课堂梦。关于课改的意义,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和动物一样都有天性。森林里的狮子老虎充满生命力,而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就算把它放归山林,生存也有问题。传统的课堂就如动物园的饲养,泯灭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失去社会生存的能力;课改就是要还原学生的天性,将他们放回大自然。我戏称这种方法为‘放虎归山’。”

  顺应教育教学规律的“放虎归山”,注定将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改革初期,许多孩子不肯预习,学校经过讨论决定,暂时先“冷落”这些孩子。两周之后,不预习的孩子感觉到没办法上课了,不请自来地加入了预习大军。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先学后教就像老虎妈妈逼着孩子自己去寻找食物一样,脱离了母亲喂养的孩子才能真正形成生存能力。”另一位教师说:“用五环模式上课前后,学生的变化一目了然。一是上课再也没有人打瞌睡了,二是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提高了;三是学生经常会追着老师问问题了。”看似简单的3句话,反映的正是课改对“学生主体”的凸显。

  2012届高三学生,是福安一中课改的第一批见证人,他们也见证了自身的变化。学生林瑶瑶说:“课改最大程度地将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讨论……课改就如同将发电机的按钮按下,接下来便要依靠你自己独立的思考,多疑多问,源源不断地‘发电’。”学生高兆泉说:“课改很好地解决了满堂灌的低效问题,学生摇身一变成为课堂的主角,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先学’暴露的知识盲点,在‘后教’中得到针对性解决。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交流使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使教师知道‘应该教什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而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种馈赠。新课改理论的培训、编制导学案、无数次公开课,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迅速提高。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现很多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要解决即时生成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准备充分,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遇到难题时还需要备课组一起讨论解决。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开弓没有回头箭,课堂只能向前走,绝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事实上,到了高三效果很明显,谁上课最保守成绩就最差,因为满堂灌和学生没有互动,不能及时把握学情,教学就没有针对性。”一位教师说。

  3年来,福安一中的课堂容量变大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学得轻松了,教师教得智慧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提高。无论是宁德市五校联考还是高考,福安一中成绩年年攀升;毕业生进入高校后,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我展示能力都十分突出,不少学生成为学生会、学生社团骨干。提到这些,苏锦绣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成绩是高中的基石,但我们向往的成绩是在‘减负’的前提下通过‘效率’提升而取得的,福安一中要成为一所坚守素质教育的学校。”

  启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3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逾10年,但无数“县中”依然在迷恋“分数”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这令人遗憾的景象中,福安一中成为特立独行的一员。今天,福安一中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已成为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福安一中也被宁德市教育局确定为“宁德市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承担了引领和指导全市课改的重任。究竟是什么让福安一中在被无数人视为“难于登天”的高中课改中脱颖而出?答案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对于课改有着深刻而正确的认识、思想统一、信念坚定。长期以来,许多教育者认为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与高考水火不容。但福安一中人清晰地看到,当今高考注重考察能力,课堂改革亦是提升能力,因此高考与课堂改革、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并无矛盾。正是思想的高度,成就了改革的厚度。事实上,福安一中对素质教育的追求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学校就提出了“跑步唱歌上大学”的口号,以跑步锻炼身体,以唱歌宣泄情绪,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素质教育的精神传统已刻入福安一中的灵魂深处。

  其次,学校上上下下具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福安一中的课改是福建高中第一家,是一场真正意义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但却能推进得如此扎实和精细,获得成绩与素质的双丰收,在全国高中比较少见。细窥其中,这场改革有着合理的顶层设计、周密的规划步骤、纵横交错的网状管理,又有全体教师一丝不苟的执行,因此推进时间虽短但成效斐然。

  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朴实,这是福安一中的成功之道,也是她独一无二的改革之境。这更如一面镜子,将给予福建乃至全国课改的后来者以深刻的启迪。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八闽高中课改的
第一声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