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1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德树人”的文化价值
□ 王继华

  当前,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为教育人思考、探索的热点。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德”的教育法则的把握和育人规律的运用,也是为冲破日渐固化的“有知识没文化”育人模式的藩篱,用“树人”理念培养栋梁之才而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要求。

  缺少立德树人为法则的育人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会像初学绘画的画匠,往往为了技巧去临摹,导致画卷缺少生命精神的光彩和气韵。

  立德树人重在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是师者的先善其德,意在形成人师的行为导向;“树人”是办学的目标价值,重在形成人才的成长指向。

  立德树人既需要环境氛围的“浸”,又需要精神理念的“润”。“浸润”滋养儿童的性情,使人师的表率作用落到实处,使学生的学业修养有了可遵从的方向引领。

  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不但是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思想的新概括,还是对教育根本任务和性质的再阐释。

  然而,仅有指导思想,没有一套贯彻落实规则秩序的文化行动纲领,将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没有文化兴校的载体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战略和发展路向,学校将难以系统地规划发展方向。育人的终极价值取向,就会因缺少办学的发展定位,而失去志趣个性的生命指导。

  真正理解和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立德”的理想信念,放在学校教育精神的首位来把握;必须把“树人”建构的人本主义思想,放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视角来衡量。立德树人精神的广延性,不在于学校的具体管理,而在于师者先善其德的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路向的规定性,不在于维持教学秩序,而在于对少年儿童做人做事德行的培养;立德树人情怀的人文性,不在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在于知识如何延展精神的长度。

  师者先善其德,是立教之道,也是人师的责任担当;是忠诚教育事业的襟怀,也是师者人生境界的标记。师者先善其德,会在别人不注意时表达人格力量,在情感的心境中奉献爱,在灵魂气质的表达中澄明精神,在拒惑的原则守恒中宁静致远,在摆脱功利的浮躁中持重人性美德。要做到这一点,“规划学校发展,确定育人文化”的路向,以及“优化内部结构,调适外部环境”的文化战略,就成了学校发展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坎。

  立德树人重在规划学校文化路向

  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内涵发展的视角看,很多问题依然严峻:大楼在快速增加,考试成绩在不断提高,有知识没文化的单维度人群在不断扩大。为此,必须改变“教育公平的失衡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少年儿童官场化”带来的人生观的扭曲,改变“学校理念思想口号化”带来的办学同质化的尴尬。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先行:促进人的精神思想人文化、教育要素人本化、教育制度科学化、教育规则法制化,形成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就是说,教育是否欣欣向荣与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息息相关。当学校的发展缺少激发生命活力的权威元素时,顶层精神理念的文化纲领设计,就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要务。可以这样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格局、独特精神理念的话语权、理想愿景的目标取向等,都需要走向现代化的教育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的成长模式。

  当我们的教育面临时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时,如何制定设计学校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脉络,就成为新阶段文化强国战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议题。换句话说,学校文化建设,是在学校固有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现实的政策和环境,通过思想体系的重组、物质资源的重配、价值取向的重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其中,精神理念是办学的核心,方法规则是把握的规律,教学条件是发展的基础,评估标准是成长的保障。这一切,不但离不开顶层的学校文化布局和立德树人的宗旨,而且,还需要谋划内涵发展的新气象,谋求特色发展的新气场,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新格局。

  立德树人需要家校合一的路径

  学校立德的途径是德育,家庭立德的方法是“德润”。

  学校的德育不只是几门课程,更不是政治理论的专门知识讲授,而是把握“德”的精神意境和规则的价值,以此促进儿童对“公德”意义的认识,以利于儿童的文化理想;促进儿童对“品德”价值的认识,以利于儿童对秩序的尊重;促进儿童对“道德”作用的认识,以利于儿童的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对“美德”理想的认识,以利于儿童的人性成长。

  “立德”不只是规范行为,更在于培养儿童的文明秩序和公德境界;“立德”不只是奉献品格,更在于培养儿童的诚信知耻和道德良知。

  德的内涵,是人的精神深处人性美德的涵养,因此,文化育人倡导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德的属性,是心性秉性抵御腐朽腐败的知耻,因此,尚德精神注重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德的功能,是内心崇尚高尚,拒绝平庸,因此,德的修炼是一种人的远行能力的修养。

  学校的德育不只是德育教师和德育课的专门任务,更是在一种规定的道路和精神氛围下,全体教师和各学科基础性的思想任务。以德为先的理念,就是要使学校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的德风引航,校长文化具有以德立校的理论导航,教师文化具有德操行为的示范影响,学生文化具有比德思想的向上精神,课程文化具有德配全局的指导思想……

  家庭的“德润”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单纯的物质激励,而是把德风变成家风的思想润泽,把尚德形成规矩的礼仪熏陶,以此打造人的内在德行,使做人的礼节合乎于人性,承重起人的精神道义;打造人的精神准则,使人的气质性格变得高雅知礼,用善行留下美好印象;打造人的远见智慧,使人善于思辨推理,为生命注入洞察力。

  “德润”是家庭风气风尚的“随风潜入夜”,是人性启迪人性的“润物细无声”,是铸就性情形成德行、涵育性格决定命运的精神运动。同时,家庭文化育人还要把握父亲文化“道”的引领、母亲文化“德”的浸润,从而书写家庭文化的“道德经”。

  家校合力不是家庭变成第二课堂,不是家长变成学校的第二督导教师,而是共同负责少年儿童人性美德的成长,家校合一,塑造学生德行,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立德树人”的文化价值
徐展:精彩徐徐展开
中国缺少的不是教育家型校长
如何利用“大数据”为教育服务
本刊暑期系列增值服务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