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思想撞击课堂
授课内容:《珍珠鸟》 执教者:郭初阳

  郭初阳,曾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致力于语文课程的生态改良。

  师:我们阅读一下课文,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最好不要重复。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因为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的可爱。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和珍珠鸟的关系,突出了“信赖”的重要性。

  师:非常好,从人与鸟的关系中,引发出一个哲理。那么,信赖的建立需要什么?

  生:时间。  

  师:时间。很好,请坐。小鸟在落到作者肩上之前,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它一开始在笼子周围飞动;然后慢慢地飞到书架上,渐渐扩大范围;最后飞到了“我”的身边。

  师: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播放歌曲《囚鸟》片段:“我是被你囚禁的鸟,已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师:下面来探讨一下笼子的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什么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带着这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阅读、思考)

  师:第一个问题,珍珠鸟的笼子具有什么特点?

  生:从环境方面来说,有吊兰的衬托。另外,其中还有它的父母,很安全。

  师:这位同学讲出了两点意思:第一,笼子上有吊兰盖着;第二,它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感觉,住在笼子里面非常安全。

  生:但是鸟儿离开了大自然,笼子只是它暂时的家。

  师: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

  生: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作者为它创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氛围,希望它能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后来它渐渐地离人类近了。我认为它已经离开了笼子。

  生:我觉得它没有离开笼子,因为毕竟它的父母,还在笼子里生活着。它出来是为了活动,不是为了到外面生活。书上写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就飞回去。”还有一句,“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回笼子。”从这两句话来看,它并没有真正离开笼子,只是偶尔钻出笼子,了解一下它自己身边的环境。

  师:非常好,找到书里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再来看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个人物,叫老布,老布被关了一辈子,后来年纪大了,被放出去了。放出去以后,他就自杀了,他不想离开监狱。有个监狱里的朋友是这么评价他的,“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课文中的这句话,“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它到底能否飞得出去?它飞出去又会怎么样?大家想一想。

  生:我认为是飞不出去的。刚才上面那段话,说明还是笼子里面比较安全。再说,假如它飞出去的话,笼子里还有它的父母。它不会撇开父母,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

  ……

  师: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冯骥才为什么会写这么一篇文章?他为什么会欣赏这个笼子?他为什么会欣赏笼子里的小鸟?

  点评:这是一篇并不复杂的课文,篇幅短小,主旨明确,教师仿佛无事可做。但本节课,郭初阳老师不愿意做课文“温顺的”读者,他要用“叛逆者”的眼光审视那些许多人“想当然”的东西,使课文的一切忽然间变得“陌生”起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用思想撞击课堂
文章外的“回声”
深度感知体验
扑捉思维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