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教师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秘:
让学生在课堂“活着”
□ 本报记者 郭 瑞

  刘秘,200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进入北京市大成学校任教。2009年7月离开北京回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同源中学,获得2011-2012年度兴义市教学质量二等奖,2012年7月被评为兴义市优秀教师。

  6年前,年轻的刘秘已经是北京一所中学的教学新秀,业务精湛,备受好评。也恰逢那时,他知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随之,“杜郎口旋风”激荡着他的内心世界。

  现在回忆起来,刘秘的脸上还难掩“杜郎口热”带给他的兴奋,“我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着’”!好在,学校给他提供了实现教学理想的平台。

  “在沉闷的课堂中,学生在受罪。”这句话刘秘铭记于心,于是在北京,他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就这样,他一点点地看着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流畅地展示,能够在小组内“兵教兵、兵强兵”,学生在对学、群学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自信心。“作为教师,只要好好反思一下,就会找到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如果每天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这样的锻炼,考试成绩自然不会差”,刘秘说。

  刘秘的思考与行动不只在北京,2009年7月,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离开北京回到了家乡贵州省黔西南州。他深知,家乡的教育更需要先进的理念去引领。

  “我从小不善言谈,后来在北京教书,虽然知识上不输给别人,但在语言表达和自信心上还是有些差距,我的家乡的孩子与我有共同的特点。”刘秘选择回到家乡,希望通过好的教育方式,改善当地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他也预感到,这份事业可能会让他发挥更大的价值。

  回到家乡后,受政策影响,刘秘没能进入公立学校,但幸运地来到了黔西南州兴义市同源中学,一所更适合他发展的民办学校。这所学校地处兴义市郊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了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天然氧吧。

  同源中学的第一堂课,就印证了他对家乡孩子的判断,“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胆小听话、听课很认真,但不敢回答问题,他们脸上既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又写着各种羞涩,这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刘秘开始在课堂中渗透一些课改理念,但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动作不敢太大。

  改革的第一步,从学生多“爬黑板”开始,课堂动起来了。“没有学生睡觉了,学生的笑容多了,讨论问题的声音也大了”,但是刘秘发现,只有少数学生敢于单独站出来为大家讲解题目,大多数学生因为胆小,怕出错,怯怯地坐在位子上不敢讲话。

  刘秘没有灰心,相反地,这更加坚定了他对课改的信心。他想到一个办法,决定周末组织班里的学生徒步走5公里到七香楼游玩。他告诉学生,到达景点后,除了欣赏风景,还有一场文艺汇演。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表演一个节目,大家还要选出一位主持人,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节目、一个最默契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排练节目,并全程负责成员安全。

  接下来的几天,刘秘默默观察学生们的准备,孩子们积极又认真,活动也圆满成功。此后的课堂里,没有了胆怯,没有了害怕,课堂呈现出你争我抢的快乐状态。那一届中考,他班里的很多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而所有的孩子都对同源中学念念不忘。这里面包含着刘秘的爱与智慧。

  2012年,他主动向学校申请从7年级开始带班。零起点的学生,如今已经完全可以做好自学、交流、展示、质疑和补充的课堂环节了。“他们的展示大方自然,即使有几十个陌生人站在教室里听课,孩子们也不会紧张,质疑和补充恰如其分。同学间关系融洽,班干部管理有方,我管理起来很轻松”。刘秘现在已经不担心成绩了,他知道人的综合能力远比分数重要,孩子们走出大山靠自信,自信能够让他们不断超越。

  “要课改,先要走近学生,更要相信学生,然后,学生才会自己走近你,更会相信你。课改之路很长,也许没有尽头,但课改人留下的深深脚印会为别人的前进指引着方向”,刘秘拿起办公桌上的一只橘子继续说,“山里的孩子也许只能给我一个橘子,但我必须尽力给他们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14
杨尚茜:传统名师的重生
刘秘:
让学生在课堂“活着”
遇上一片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