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想教学”的三个比喻
□ 成尚荣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充满思想张力的话题。但感性的方式也可以表达理性,黑格尔早就说过:“美是用感性表达理性。”所以,我试着用比喻、想象的方式来表达我心中的“理想教学”。

  第一个比喻:好的教学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是康宁女士在她的《走进哈佛课堂》里所表达的。她和她的同学都有这样真切的感悟:“到哈佛学习,就像是很快帮助我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把课堂教学比作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是一个生动、形象而又深含意蕴的隐喻。其喻意是: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一次次学习之旅,旅途中定会遇到陌生的风景、他人和陌生的自己,就在与陌生人相遇时,教育就发生了,真正的课程与教学也诞生了。这是其一。通过入口处,可以走上高速公路,只有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才会有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公路上有一些物像,极具文化意义,喻指教学的要义。比如,慢车道、快车道、超车道,喻指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式;比如,路标喻指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和地方对学生作指导和引领。这是其二。但是要走上高速公路,首先要找到入口处,喻指教学时一个不断探索、寻找、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是其三。正因为此,教师应当不断地追问自己:今天的教学我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了吗?

  第二个比喻: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一定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显然,背不动的书包,意味沉重的课业负担;带得走的能力,直指课堂教学的使命和责任。“不要……一定要……”“否定与肯定的语句,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认知和选择。”背不动的书包,会压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人格。毋庸讳言,当下的课堂教学正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死学死记已被发展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吗?这样的课堂培养的学生,能让中华民族再一次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吗?当然不可能。相反,带得走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它们诞生于课堂,离开课堂后依然存活,推动学生发展,因为,它们具有基础性、再生性和发展性。说到底,带得走的能力是一种智慧。

  第三个比喻:教学是师生发展的代际舞蹈。这是美国的一位教师、作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里的描述。他这么说: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我们重返古老舞池的机会”,在代际舞蹈中:长辈的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制人类社会的结构。“代际舞蹈”中,年长者与年轻人的共舞,实质是在建构课堂教学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在共同体中共学、共生、共长。就这样,在小小的课堂里,前喻文化正向同喻文化、后喻文化转变。就这样,“人类古老的舞池”一定永远年轻、充满活力,能量的集聚,必然使课堂教学重新去编织人类社会的新结构。

  三个比喻,表达了“理想教学”之理想状态。它们分别从教学的实质、教学的使命与境界,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大体框架。我当然十分赞同。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理想教学”的三个比喻
给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
“青芷园”里的绿色课程
“小地方”
做好“大工程”
德育“中段现象”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