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2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堂品质提升的锡山路径

  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始终聚焦课堂,积极探索课堂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课堂品质提升的锡山路径,有效地助推了课程改革的内涵、质量与水平的整体提升。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郑骊君 □ 蒋洪兴 田长青

  当课堂成为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词,许多问题便有了更生动更有效的解决之道;当品质提升成为关注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教育便有了更丰富更个性的可能。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正是始终锁定课堂,在品质提升上下大功夫的区域代表。他们“探索课堂”、“研究课堂”、“观摩课堂”的“三层面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机制,将教育局管理层及中小学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的目光,全面汇聚到了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实施的以“说课、听课、评课”为重点的“三课”活动,“好课、好课例、好课型”的研究活动,“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的“三品课堂”建设,不断引领教师朝着创新教学方式、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的方向迈进……

  他们关注常态,立足课堂,形成了“三和”、“四常”等工作机制。结合专题调研,教研员开展“和教师一起备课,和教师一起上课,和教师一起研讨”蹲点教研活动;结合常态调研,下发了《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建议》,提出“关注常态,关注常规,关注常效,关注常人”的“四常”要求,促进每一位教师常态教学水平的提升,真正走出了一条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锡山路径。

  从课标到达标

  “10分钟写字?课都来不及上,怎样能保证?”

  “我们语文作业的种类本来就多,要抄写、做练习,还要小练笔、写习作,现在还要每天练字,这不是又多一项作业内容吗?”

  “我估计这项‘标准’没有办法落实!我也做不到!”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之初,锡山区几乎每一所学校,都能听到教师这样的议论,他们或质疑,或表示担忧,有的还下了“断言”。

  这些议论,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新课标中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的一条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这条建议,既然已经作为国家意志写入了课程标准中,那就意味着必须执行,但,如何执行?这是从课标到达标遭遇的一个“阻碍点”。面对这一本意令人“喜”,执行却倍感“忧”的规定,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照“标”执行,保证“语文课中10分钟写字”。

  “令则行”,各校陆续有了校本行动。“每课5分钟”,确保的是每堂课都必须至少留出5分钟写字时间;“提笔即练字”,提升的是师生“落笔练字”的意识,指向的是让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成为每个锡山学生内在“写字素养”的目标;“识写结合,描仿入体”,强调利用好与教材生字同步配套的《习字册》规范练字;“即时书写”,关注的是学生随时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书写……

  有了行动,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即时启动。比如学校在质量调研、习作誊写中,都单独设有“写字分”,如隆亭实验小学设置“写字节点检测”,云林实验小学则将“写字教学”与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相结合……一系列的做法,将学生素质报告单中“写字”项目的考核过程化、具体化、细节化了。

  由此可见,“课标”是课程实施的纲要,是规则,从课标到达标,首先是执行的过程。而如何实践课标的理念,落实课程内容与目标,则需要实践者将心“融化”在每一节课中。

  2012年金秋,隆亭实验小学教师施萍一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与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同课异构《如梦令》一课。针对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板块第7条目标与内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施萍一所在学校,以及工作室成员进行了深度思辨,以下为辩前与辩后的教学片断对比:

  【辩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

  师:词,很多都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我们一般把第一句记作题目,这首词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数数它有几行?

  生:6行。

  师: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

  生:6、6、5、6、4、6。

  师: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辩后】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

  师:词,很多都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我们一般把第一句记作题目,这首词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李清照还有另外一首《如梦令》,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首《如梦令》字数是一样的。

  师:数数,都有几行?

  生:6行……

  生:我还发现它们句式是一样的。

  师:嗯,古代的词都是根据曲调来填写的,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格式……

  真理越辩越明,参与团队教研的教师与工作室成员们领悟到,促进儿童生长,应反映出学生的“前经验”,又联结着新经验,上下之间是递进的,是攀升的。《如梦令》不是学生学的第一首词,辩课前的教学片断,其指向的是“词有固定的格式”,辩课后的教学片断,以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为线索,创设了同一词人同一词牌对比读的情景,指向的是“《如梦令》这一词牌独有的格式”,达成了新旧经验的融合,以及新经验的产生。

  这样的研讨过程,体现了锡山课堂教学实践新课标“三位合一”的整体构想。一指课程标准,具体科学地制定了各年段课程内容,隐含着课程能力的生长序列;二指教材,教材承载着课程内容,往往看起来是散点式,但事实上紧紧与课程标准相吻合,生长序列依然暗含其中;三指儿童经验,课标以及教材中的课程内容是“应然”,但儿童经验则是“实然”。“应然”与“实然”相结合,课堂教学实现了在课程标准的坐标系中,儿童每一次学习活动的“生长”。

  这样从课标学习到课堂实践的“关键场景”,在锡山的课堂教学研讨中并不鲜见。比如教研员蹲点调研,教师会围坐在一起,针对课标中新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焦点式“围观”,或者畅谈对数学课标中由“双基”变成“四基”的所思所想……无疑,从课标到达标,是课堂规范重建、课堂品质定位之“准绳”科学化的过程。

  “顺其天性,启其智性,扬其个性”是锡山品质课堂的品性;“儿童化,生活化”是锡山品质课堂的意韵;“让儿童获得课程能力的生长”则是锡山品质课堂的核心。这根“准绳”,源于课程标准,从教育实践走来,一步步“落地生根”,成为锡山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

  从问题到课题

  日记,很多人写;但语文课堂日记,写的人一定不多。锡山教育人是怎么想到写语文课堂日记的呢?

  这是一节古文阅读课,教师诚恳而和蔼地说:“老师昨天晚上钻研这篇古文的时候,有的地方未能搞懂,大家能帮助我解决吗?”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样一篇短小的寓言故事,老师竟然被难住了,能见“难”不救吗?于是,教室里,瞬间响起了一个字:“能!”

  在学生钻研文本、查阅字典、相互讨论时,时间过得很快;大概是觉得还有一些教学环节没有完成,情急之下,教师便顾不得刚才讲的一番“诚恳”的话了:“同学们,时间有限,大家不要讨论了,我们来一同看看大屏幕上这些词语的解释。”学生一脸惊讶,片刻的七嘴八舌之后,教学流程依旧往前推进……

  这样被打断的课堂不在少数,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深感自己对课堂的研究不够,开始记录下自己的每一节课,自己记,学生也记。

  于是,我们看到了学生杨佳晓在课堂日记中写下的这样的文字:这节语文课,不同以往。老师提议由4位同学上台合作讲解。学生当起了老师,在讲台上尽情发挥,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胆量……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这样做很好,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天下,但试问,这样的方法又会让自己听进去多少呢!没错,这样的课堂的确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但这只能是那台上的4位同学提高了个人能力……初二的我们,是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这需要更完善的计划!

  读到这样的课堂日记,老师留下了这样的反思:看了这段文字后,我调查了一些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可的,认为在主动思考、查字典时,多个义项确认、重要字词积累、语法等方面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从我的设计上来看,目的基本达成。但是,杨佳晓同学却大胆直言,特别是“这需要更完善的计划”一句让人警醒……

  这是锡山教师研究课堂的写照,也是锡山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重要抓手。要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必须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争取“真”成果。

  魏爱民,江苏省怀仁中学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多年,他认为,氧化还原概念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是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观念基础。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到高中要实现学生从“形式运算”到“实质运算”的转变,氧化还原的概念建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有的教材对氧化还原概念掌握的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对氧化还原概念的掌握进行校本化规划和开发,使之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于是,魏爱民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突破高一化学迷思概念的模型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教学案一体化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但也无意识地使教师远离了课本,弱化了研究,抹杀了教师的个性与风格。如何根据教材、师情、班情、学情进行再钻研、再备课?学校教研组相继开展了二次备课的实践研究,区教研室分学科研讨二次备课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教学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据统计,近几年来,锡山区学校申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研究课题200余项,且均是来自教师课堂中的“真问题”,如今,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已经在锡山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从课堂到学堂

  坐在课堂里当一回学生,与录像里的“现场学生”比一比,是东亭实验小学教师为了“成为儿童”经常开展的一种体验活动。

  课堂上,教师追寻儿童意义,正面赏识,积极期待,更多地遵循学生思维的足迹前行。听课的时候,坐在学生对面,更多地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状态。课末,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评课,反馈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成效。

  “听了‘敏求讲坛’,我明白了儿童成长存在着规律性,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有了学生课堂主体性行为表现诊断表,课堂上我更关注学生的‘成就动机、主动参与、同伴合作’等表现,在归因的基础上以赏识、期待引领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品质”……教师们达成了课堂应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共识,共生了“让课堂像呼吸一样顺畅自然”的信念,也共同研发了具体可操作的学生课堂表现诊断表,在观察、诊断、调整中,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长的实际。

  “谢芹老师的英语课前,用上两三分钟和学生一起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罗列了听、说、读、演等6条自我评价项目,学生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一位数学教师听了英语“目标明确”的课堂创意后,深有感悟。

  “有幸坐在女儿的课堂里,听老师带着学生上语文课,感觉全班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课堂,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能说会道,孩子很快乐,我也很放心。”在“家长进校园”半日活动中,三年级(1)班学生周雨馨的家长如是说。

  这是东亭实验小学打造“童心课堂”的缩影,也是锡山人追求让课堂成为学堂,让课堂回归教育的原点,“信仰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写照。

  站在儿童立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近几年,锡山区教育局围绕课堂品质提升,开展了一系列“沉入式”实践:

  面对新课改的推行,很多教师存在陌生感和畏惧感,锡山区推行“局长公开课”、“校长公开课”、教研员“重心下移”,和老师一起备课、上课、研讨,各校推行“骨干开门献课、上门导课”等活动,让全区教师共同走向“被深深卷入,沉浸与被吸引到当下的课程改革之中”,共同推动课堂向“生本”迈进。锡山区倡导的教师互动式教研—同伴互助,学科单元式教研—课例研究,陆续推出的“说课、上课、评课”、“好课、好课例、好课型”、“品味、品质、品牌”的“三品”课堂打造等系列活动,使教师们研讨、反思、深度提升。

  “你能看到学生吗?你能看清学生吗?你能看懂学生吗?教学千万不能以‘我’为本。”

  “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室里却不能有刻意培养的主角。”

  “校本教研既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

  这是锡山区教育局全面征集出台的《给教师的72条课堂教学建议》中的3条。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锡山区不但带领校长、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实地考察,还以专家讲座、全员培训、校长带动等方式进行全面辐射。

  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更新,使全区教师达成了“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的信念,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变,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学中师生相互悦纳、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学生,首先需要读懂学生。锡山教育人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都有积极学习的美好愿望,好奇与求知的需要让他们能学、会学、乐学,兴趣与知足心使他们容易获取成就动机,遵从和从众行为使他们参与、竞学、互助。

  港下实验小学以“选择微笑,告别古板;选择鼓励,告别责骂;选择引导,告别堵截”为操作要点理解学生;东亭实验小学以“正面评价、积极期待”营造课堂“积极心理场”,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张泾实验小学认识到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预习单”,让学生课前有目标地“预习”,课中针对疑惑处进行“研习”,课后再链接生活开展“实习”……

  从课堂到学堂,锡山的教师们“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尊重、信任学生,更是让学生有话语权、探究权、合作权。由此,教师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更好的学”、“课堂中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不讲就会的免讲,一讲就会的少讲,怎么讲也不会的不讲”、“课堂里至少三分之一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教师的教致力于引领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批评、学会创造,致力于实现引领学生、丰富学生、提升学生。此外,锡山的课堂中还尝试给予学生评价课堂、点评教师的权力,使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真正得以践行和实现。

  从课堂到学堂,锡山教育明确: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他们倡导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试、口试结合,日常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举并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点评、教师评价使评价方式综合多元……这样的举措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生长课堂、生本课堂、新目标课堂、简课堂……各校以不同的触角,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范式;课堂上,师生和谐共融,互助分享,学生乐观自信,个性飞扬。

  未来,锡山区课堂教学的品质,还将在各具特色的发展中进一步彰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课堂品质提升的锡山路径
课堂教学改革的“锡山主张”
校长“成功学”
学校“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