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去哪儿?
□ 本期主持:黄 浩 夏祥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设置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一直广受关注。在日前正在举行的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呼吁完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然而,出于认识上的偏颇和“战略”上的短视,社会、学校、家庭还没有形成三方合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开展,需要制度的完善、观念的改变,更需要有力的实施措施和具体行动。

  两会声音:应完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任蒋秋桃建议,应尽快完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她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设置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任务。自2001年课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为此,蒋秋桃建议:

  一、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1. 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 形成课程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督导,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细则;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学业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专职队伍,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系列,统一管理,从而扩大专职教师队伍。

  4. 建立研训一体的机制。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指导与服务,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将教师培训任务交由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让教师在教科院的引领下,真正做到研训一体。

  5. 多方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学校层面,规范实施过程。综合实践活动3-9年级平均每周3学时,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参照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纳入周课时计划,在保证每周至少安排1学时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活动的进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落实总学时的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尽量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二、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作用

  1. 对学校的评价。要建立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每年应采取互评、随机抽查等多种功能形式对该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督查。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2. 对教师的评价。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研究,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

  3. 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状况。评价内容上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评价方式上要多样化,注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上强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通过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整体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工作。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考核依据,初中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并加强检查督导,避免作假现象;高中学段的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查工作也要加强随机抽查和督查。(姜志雄 姜青辰)

  “实践必修课”怎么上

  对小学生家长而言,出于安全、便捷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在社会实践区域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社区。对高中生而言,社区服务也是必须参加的内容。2007年北京市教委颁布《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社区服务为2学分,要求学生要参与志愿者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帮贫助困、社区文化活动等社区服务,三年内不少于10个工作日。

  小学生:社区活动为啥没意思

  “你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参加过社区活动吗?”早在2013年的11月,在某知名家长论坛里,已经有网友开始发起这场讨论。发起讨论的网友“海豚潇”表示,在小学寒暑假期间,很多学校发给学生参加社区活动通知,开学后要填写活动内容,并需加盖社区公章。他很想知道,其他学校的孩子在社区是否参加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或者只是走个过场,甚至在开学时盖章交差完事?

  从网友回复不难看出,目前社区在为孩子们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或机会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有些家长表示“其实社区里很少有为孩子组织活动的,盖章也不是那么容易”;有些则觉得社区或街道组织的活动还不错,参加大扫除、剪纸、环保活动、科学参观等活动,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比如孩子三年级时,居委会假期组织他们去擦宣传栏。因为他们都很小,也学会了分工。让高一点的擦高处,让男生去打水。干得特别认真。这种事在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教育处教师孙建看来,家长、学生有社会实践的需求,但目前需求和社会资源供给之间还存在矛盾,“新社区还好,老社区,中低档社区比较困难,而且也跟社区管理者的意识和组织能力有关。”

  中学生:趣味作业完成率最高

  对中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会实践的方式,学校也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孙建表示,去年寒假学校安排的假期活动可以归纳为“六个一”: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好电影,做一次社会实践,给家长做一顿饭、写一篇心得与体会(中学生)。而对小学生的要求则主要是体验家庭情感为主。“活动比较常规,因为寒假相对较短,我们学校很多学生都不是北京人,过年会与父母一起回老家,所以学校不会组织实践活动。”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给学生提供的假期指导也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德育副校长李志伟说,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一份列表,其中包括阅读、文化、娱乐、访谈、劳动志愿服务、交友、实践等10大类100项活动,比如做一次家务。“去年假期,有个初一学生做的是用生物发酵原理做馒头,学生的父母都是南方人不会做馒头,结果这个孩子一个寒假蒸了10锅馒头,味道还不错。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比背书本知识强多了。”李志伟说,因为这些假期“作业”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还具有趣味性,学生认真完成的比例占80%以上。

  困惑:家长为何舍实践选培训班

  “学校每年假期都发社区活动表,我家孩子没交,好像也没什么影响”,儿子在东城区某小学就读5年级的徐女士说。一些家长与徐女士也有类似想法,觉得孩子去参加个大扫除、贴个春联、看望一下孤寡老人,更像走过场,甚至有家长认为,有这时间还不如去参加培训班。

  孙建坦言,家长对社会实践的认识、理念不一样,这也影响了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我们学校有一位学生家长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负责人,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带领学生做了帮助空巢老人,捡拾广场垃圾等很多志愿服务。但也有家长会以上舞蹈课等理由委婉拒绝参加。”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看来,家长舍社会实践而选培训班,表现出的是一种极为短视的心态,“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没有公益精神,在未来社会将很难生存。且不说社会实践对青少年的长远发展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有助于其人格发展、社会责任感提升,即使从功利的观点,有没有社会实践、服务对孩子的升学都会有影响。”

  此外,整个社会的开放度、认可度对社会实践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极大影响。多家学校负责人坦言,光靠学校的力量不足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安全问题、舆论问题等都是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阻力。李志伟也认为,目前全民教育、全民示范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已经建立的各类社会实践基地能否很好地利用,都需要思考。(缪晨霞)

  据人民网、《新京报》综合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郑州中学课改再出发
媒体看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去哪儿?
第三届全国民办中小学发展战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