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师,我不会”
□ 王 禹 黄 超

  4-5岁的中班幼儿,每天都在用他们那无与伦比的可能性塑造着属于自己生命成长的内在活力与张力。可是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常常听到一些孩子挂在嘴上的诉求“老师,我不会脱衣服”、“老师,我不会画头发”……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的表现是冷静或烦躁、是思考或无奈、还是兴奋或漠然?本期,我们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看教师们如何应对——

  看懂“我不会”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搞清楚幼儿产生“我不会”的内在矛盾。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会发现,其实幼儿在说“我不会”时,常伴随“缺乏方法的不会做”、“缺乏自信的不敢做”与“缺乏兴趣的不愿做”等多种情况,当然此时要排除幼儿是否存在“个体原因的不能做”等其他原因。进而,教师可结合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外在教养环境,寻找“我不会”背后的原因:

  动作能力的水平。4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基本动作更为灵活,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自己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等精细动作。但是由于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直接自主体验学习的方法不是十分丰富,因此在涉及一些新鲜的活动内容时,他们往往因为缺乏方法而不会做。例如,在使用真实刀具切萝卜的活动中,中班幼儿由于缺乏双手协调能力和使用水果刀的经验方法,因此容易在活动中产生“我不会”的情况。

  自我意识的发展。4-5岁的儿童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在幼儿园一日集体生活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他们开始理解他人对自己的意见、情绪,反应敏感性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自己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有羞耻感,因此,一些年龄较长的、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以及性格敏感的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容易因为在乎同伴、成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而在一些自己不熟悉或不经常尝试的活动中畏手畏脚,显得自信心不足。

  个体发展的差异。不同家庭教养背景下的幼儿个体,兴趣点存在着普遍性的差异。因此,在一些不感兴趣的活动中,幼儿个体也会出现“我不会”的口语表达,来规避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在律动活动中,男孩子对于“舞蹈”动作的兴趣不大,容易对教师生硬的动作要求产生反感,从而借助“我不会”来表示自己对于活动内容的不感兴趣。

  “我不会”的外在影响。除了幼儿自身普遍或特殊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趋势等因素外,班级的环境、活动的内容以及家庭的教养观念等,同样影响着中班幼儿“我不会”的表达倾向。

  班级环境氛围。借助对文献资料的学习与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教师会发现,往往在“控制型”管理文化的班级中,幼儿“我不会”的比例,会高于“自主型”管理文化的班级幼儿。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幼儿一日生活的适度放手,能够影响幼儿对于“会”与“不会”的选择。

  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在设计一些活动内容时,往往容易忽视“现阶段幼儿的基础在哪里?对于活动核心经验的已有认识有多少?如何建构适宜有效的支架提升幼儿的可能性?”等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从而导致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能力要求出现偏差,引发“我不会唱”、“我不会做”、“我不会写”、“我不会画”等各种各样的“不会”诉求。

  家庭教育观念。隔代抚养、独生子女等家庭教养现实情况,也影响着儿童的自主生长。包办代替、溺爱、呵护过度等,使幼儿丧失了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服务的机会与平台,这些也是衍生幼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出现“我不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我不会”到“我会”之间一字之差,但是带给孩子们的却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良好习惯与意识品质。自我服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信自立的习惯,以及主动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品质,都将成为幼儿发展的关键。那么,教师在实践中又该如何去合理地引导幼儿呢?

  发展“我不会”

  蒙台梭利提出: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而他生命的发展也将走向独立。那么在幼儿园、班级、家庭的三方互动中,教师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

  放:放空间、放时间、放心态……

  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幼儿成为班级管理、区域管理、自主管理的主人。在自主宽松的环境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成人、同伴带给他的安全感与相互接纳、支持的感觉意识。中班幼儿已经能够实现自主值日、自主盛点心、自主穿脱衣物、独立进班、自己进餐等任务。因此,教师在继续开发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时,应让幼儿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从心态上与行动上都愿意在集体或家庭生活中尝试、练习、体验、收获,从而积累属于自己的快乐经验。

  给:给经验、给方法、给机会、给鼓励、给赞赏……

  有了环境氛围的营造,还需要让幼儿不断汲取成长的经验、方法。作为中班教师,要着重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基础,并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经验和方法。

  在一日活动、家庭生活的多个环节中,教师与家长要创设幼儿喜欢且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给予他们体验探索、交流互动、不断提升的机会与平台。例如利用散步时间鼓励幼儿与其他班幼儿交流互动,增强幼儿主动与人交往的积极性,消除幼儿对于“不会交朋友”的苦恼。

  此外,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个体与群体中的闪光点,不吝惜自己的鼓励与赏识。但同时要注意,教师在鼓励、赏识的时候,语言组织必须立足于具体的事件,真正帮助幼儿建立“我会……”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对于家庭教育观念、方法的指导同样需要给出经验和方法,指导年轻父母在育儿观念上不断提升。在与祖辈家长沟通育儿观念时,教师应及时肯定祖辈养育工作的艰辛,委婉地给出教育建议。

  收:收心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放”与“给”的背后,教师建立的是心与心的依恋,让幼儿、家长与教师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幼儿对于教师的依恋感将有助于“我不会”向“我愿意试一试”的尝试;家长对于教师的依恋则有助于幼儿在家园实现“我会……”的“做”文化。只有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和家庭生活中,同步实现幼儿“我会”建设,才能真正在润物细无声中促成幼儿的改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老师,我不会”
幼教信息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