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生活的审思与救赎
——读赵新芳《教育生活禅》
□ 黄卫静

  最近翻阅赵新芳先生的新书《教育生活禅》,让我感触颇深。在书中,作者摈弃了宏大的教育命题,而是客观、冷静地检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参与教育实践,把教育的主体放在生活中去思考,考虑人如何在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得到合理的融通。

  从生活的视阈阐释教育的真谛,作者从3个方面表达对教育生活的关注之情,令人耳目一新。

  教育生活的关怀。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关注人的生活。作者对教育生活有着深切的关怀,每一次督学考察,接待来访,甚至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都会触发作者的研究情怀。农村生活中的“放羊”、“腌咸菜”、“等死队”;参加教育会议时“一瓶精盐做嫁妆”的故事,都会让作者由此起兴,联想到教育生活的发生机制、改革思路与完善措施。

  作者深入到教育一线,用真情实感去体察教育生活。他深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育行为、校长的教育诉求、家长的教育期待,并如实反映他们在教育生活中所经历的快乐、痛苦、焦灼。作者感同身受,既为他们的教育成果欢呼喝彩,也为教育困境的存在而痛心疾首。作者投入极大精力去实地调查,笔下所描述的都是教育生活中最朴实、最本真的状态,事实上,生活本身也正是教育研究生生不息的源泉。

  教育生活的批判。感怀于目前的教育生活现状,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剖析教育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如开篇《教育“十一问”》,作者从方便办学还是方便就学、是方便教还是方便学、是一味迎合还是主动引领等方面,总结目前教育亟须解决的11个问题,行文充满浓厚的思辨色彩,不仅仅是对当下教育的拷问质疑,更多的是给予一种解答,解读这种现象背后的“推手”、动因到底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解析在书中随处可见,对教育标准化、超级中学、教育产业化、教育行政化与功利化等问题的探讨,同样引人深思。作者批判教育生活时从多维度切入,肯定与否定、解构与建构,从纷繁的教育现象中,剥离出有意义的现象和问题,并为读者拨开重重迷雾,让人们看到教育监管者应有的姿态、教育的出路与希望。

  教育生活的救赎。在教育生活关怀和批判的基础上,如何去建构教育与生活相融通的教育模式,作者运用叙事研究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首先,回归本真的教育生活。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唯有考虑了生活,教育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但是在现实中,教育生活被严重异化,教育与生活脱节,教育者乃至受教育者舍本逐末,只关注考试、分数,教育被工具化、功利化,并不注重“人”的发展。在《教育随想》一文中,作者提出“教育元素中应当有‘享受生命’,为‘享受生命’奠基的肯定是一个完美的、现代的、注重人的终身发展的学校教育”的命题。而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胡家营小学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紧密地将教育活动与社会、与生活深度地结合到了一起,很好地解答了作者提出的命题。

  其次,重构教育参与者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校长与教师、教育监管者与校长等各种复杂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处理中,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关注生活”这样一个层面上去处理问题,很多教育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教师能将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生就能建立新的学习生活状态;如果学校能够丰富教育的内容,给学生以各种有益的教育影响,学生就会有新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教师不再被考试分数所困扰,周而复始超负荷地工作,能够享受生活的意义,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灵感,教育的生活意义就会实现;如果校长不再整天忙着应付各种会议,不再为“挖生源”奔波,将更多时间用到教学理念的研究中,他们就能体会到教育生活中的成就感……在书中,作者通过叙事方式描述的教育生活故事,让我们分享到很多教育成功的鲜活案例,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保持着生活之中最质朴,最单纯的关系,在这里“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学生有“当老师”的生活体验、“喜报”让学生充满信心,每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邢台市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生活的审思与救赎
赴一场春的约会
娘 子
不一样的孟子
桃花雨里
阅读舞蹈
生活因梦想而多彩
首届 “中国教师报·教育情怀”书画邀请赛
雕琢特殊孩子生命的殿堂(十三)
教师书架
春天的“腊”味
阳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