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报会

  投稿信箱:jiaoshidubaohui@21cn.com

  关爱农村教育

  拜读了《中国教师报》第512期《朱永新:底线,必须无条件遵守》之后,我感触颇多,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所说的每句话都在拨动着我的心弦。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曾经让我无比沮丧。“我真的就这样待一辈子吗?”无数个夜晚,我泪流满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渴望有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渴望有一个多功能教室、渴望有更多外出进修的机会,这些要求过分吗?

  看到朱永新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提案,我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仿佛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设置“零退化”的底线标准、着力补足农村教师队伍的“短板”、实行城乡教师的互动机制、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真心希望,农村孩子、农村教师、农村教育可以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扶持,让教育的“阳光”更加温暖地普照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朱曲小学 赵玉鑫)

  编者回应: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贫困地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更多贫困地区师生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两会”之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动,更是让贫困地区师生“有了盼头”。我们期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行动起来,让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让师生受惠。

  如何让教师有尊严

  拜读了《中国教师报》514期的《让教师活得有尊严》一文,很受启发。虽然国家在2013年教育投入占GDP总量的4%,各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但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怎样让教师活得有尊严?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慎设好差班。当前一些学校设有好差班,好班教师“一路飘红”,在职称、奖金、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机会多多,差班教师则成了“第三世界难民”。这并不是为差班教师的“差”找理由,但是,人为分等对于学校全面、和谐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关注教师的“非专业因素”成长。“非专业因素”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精神以外的因素,它包括教师的情感、态度、兴趣、意志、价值观等方面。不同的教师,个性、气质、生活经历、处境不同,校长是否可以经常多做点接地气的工作?比如,和老师促膝谈心,走到他的内心,关心他的家庭,解决他的思想困惑,这既是对教师的尊敬,也对学校增强凝聚力有利。(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明智)

  编者回应:一个人,如何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获得尊严?简单说,无非是合理的薪酬、一定的社会认同、良好的工作环境、健康的成长路径、和谐的工作氛围。而当前社会,教师这个职业,无疑是付出与回报比例最为悬殊的一类人群。增加教师收入,只是让教师获得尊严的第一步,要让教师更有尊严,应从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非专业因素”成长等方面下功夫。

  课改推行为何难

  拜读了《中国教师报》第512期《课改不能止于改课》一文,使我茅塞顿开。

  新课改10余年,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在农村学校却落不到实处,原因诸多。一是在“读书改变命运”思想影响下,农村孩子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因此,学好主科在农村教师、家长、学生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二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课改之于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学校把课改简单地等同于改课,在实践中只是走形式,没有实质性地对学校的课堂、课程、文化进行改革。

  面对当今教育形势,如果区域主政者、学校管理者,甚至一线教师还把课改等同于简单的改课,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课改成效的唯一标尺,无疑是可悲的。而现实中,这样的区域、这样的教育人却不在少数。一些教师看不清形势,思想陈旧又不愿上进;还有一些教师的课堂,有领导检查就上课改课,常态课仍然采用灌输式,评价仍然看重分数,导致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不得不让笔者再次感叹:教育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发展,关键在学校、在领导。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镇学校 孙彩霞)

  编者回应:在很多读者的来信中,都提到过当地课改中的这个“怪现象”——将课改等同于改课。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没有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去看待教育、看待改革,没有把课改中的“道”与“术”区分清楚,没有将课改作为撬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支点,去统筹课堂、课程、文化、区域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期待更多的区域、更多教育人在这方面的大胆实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读报会
图片新闻
教育的核心是对真理的追求
教育部启动“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
《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征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