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写就均衡“华”章

  (上接1版)

  以策底镇中心小学为例,该校承担着该镇3所学校的帮扶任务,学校教师之间,定期举行业务交流,中心校教师定期下校指导,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们在帮扶中不断成长。他们也会不断走出乡镇,与城区学校交流碰撞、互学互助。这是多年来华亭县域内教师自主成长的有效路径。

  但在华亭县皇甫学校,教师来自县内“七乡八校”,既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上的优势,又有教学阅历和教学观念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队伍建设问题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校的校本问题。结合这一现状,该校建立了3种教师培训途径,即校内岗位培训、校级交流培训和外出轮流培训,以此来推动学校教育工作。

  据介绍,华亭县学校公用经费的5%固定用于教师培训,他们坚持“学校自主安排校本培训、择优推荐参与上级培训、按实际需要组织县级培训”的原则,切实办好相关培训,不走过场,力求实效。仅2013年7-9月,就有745位教师分3期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县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参与了新东方英语教师培训;1391名教师参加了“国培”。

  为了“扩量提质”,在培训之外,华亭县还通过招考、聘任、交流等途径,不断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该县严格落实“凡进必考”准入制度,近3年招考中小学教师188人,解决了部分中小学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制定《华亭县城乡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并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和合同管理制度,在皇甫学校、华亭三中、东华小学等城区学校和东华学区、西华初中等部分乡镇学校开展了教师全员聘任工作。2013年,华亭县又提出了“双百双十”计划,即每年由城区学校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选派100名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学习,时间不少于1周;农村学区学校之间每年互派10名教师参与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建立起了“能进能出、能城能乡”的教师交流机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共享资源促均衡:农村校发展谋合力

  汽车翻过两座大山,又在一个山沟间逼仄的小道行驶了半个小时,才来到距离华亭县城40公里左右的神峪回族乡草窝教学点。这是该县最南端的一个学校,也是甘肃省和陕西省交界的地方。记者走进四年级的英语课堂,看见教师正用电子白板演示情景对话,之后学生在白板屏幕上用手拖拉移动“eyebrow”、“eye”、“mouth”等单词拼凑人体部位,教室里刹那间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英语教师郭晓丽自豪地告诉记者:“原来上课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不愿听,老师讲得也没劲。自从有了多媒体电教设备后,学生乐意接受,我们上课也轻松多了”。

  为了让农村教学点的孩子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华亭县投资6000多万元,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电子白板、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教学器材等设备,所有初中和中心小学建成了微机教室和多功能厅,“数字校园”平台和远程互动教学视频会议系统辐射全县各学校,全县实现了教育信息化。

  像草窝教学点这样的教学点,在华亭县有20多个。为了解决这些偏远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华亭县还建立了县直部门帮扶乡村学校工作机制,通过物质帮助、资金帮扶、技术服务等方式,千方百计为联系学校办实事、解难题。特别是农家书屋、乡村卫生所与乡村中小学联点资源共享,不仅让图书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更让山村儿童实现了“上好学”的梦想。

  据统计,截至目前,各有关单位落实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帮助50多所农村小学购置了计算机、图书、办公桌、课桌椅等教学设施设备。其中,仅华亭县交通局一个帮扶单位,就为草窝教学点硬化运动场地1400余平方米。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发展成为区域内教育单位共同的事,而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又与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各阶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支持和帮扶教育的行动,让有限的资源为教育服务最大化。

  锁定课改促均衡:课堂变革有模式

  西华镇初级中学是华亭县的一所农村初中,正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改变学校的课堂生态。记者听课时发现,课堂上,教师简要地讲解学习目标后,各个学习小组成员借助课前拿到的导学案,开始讨论新课,随后,各小组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情况,其他小组成员时不时提出问题。整节课,激烈的争论声、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你不认真可不行,每个小组之间时刻进行着较量。”九年级学生王勇超告诉记者,“我们都爱这样的课堂,许多知识都要自学或者讨论,学不会的也有小老师帮你。”在西华初中学习的学生是快乐的,他们不再正襟危坐、安静听讲,而是不断地在教室走动,时而交叉提问、时而大胆讲解、时而独立完成检测……

  其实,这样的课堂在华亭县已经司空见惯。早在2008年,华亭县按照“一校一特色、一科一教法、一师一风格”的总体目标和“全面推开、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在县域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他们先后选派1500多名骨干教师、校长前往外省市课改名校参观研修。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生本课堂”。他们通过坚持开展送教下乡、课堂教学大赛、课堂教学“定等晋级”、“同课异构”,举办校长“课改论坛”,召开课改现场推进会,建立城乡学校捆绑式结对帮扶等多种活动和策略,有效带动了薄弱区域、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

  在课改的带动下,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多年稳步提升。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均在98%以上,小学、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优良,高考成绩位于全市前列。河西初中、华亭三中等一批典型学校也在课改中成长起来,周边县区30多所学校的2000多名教师,先后走进华亭县学习、观摩课改。

  “正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享受到了充分的学习权利,实现了在起跑线上的公平和优质。”这在康文昊眼中,是比硬件均衡更重要的成长公平,也是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更重要的衡量标尺。

  特色发展促均衡:高位均衡可期待

  在安口镇武村铺小学的大课间时分,苍松翠柏覆盖着大片校园,在金黄的迎春花盛开的花坛旁边,一些学生正蘸着池水练习毛笔书法;教学楼前空旷地带,学生排着整齐的队形,变换形式摇着呼啦圈;在草长莺飞的种植区,一些学生正在栽种花卉和蔬菜,有些草木已被命名,还挂有记录着它们成长的卡片……

  在这里,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草木言情、墙壁说话”。安口镇教委副主任兰玉坤告诉记者:“目前,安口学区的13所学校都达到了‘一校一品’的要求,武村铺小学的艺术校园、马家堡小学的民俗校园、吴家堡小学的环保校园、晨光小学的小作家校园等,都已经形成鲜明的特色。”

  在策底学区,大南裕小学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倡导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红旗小学以课间活动为载体,积极创建活力课间;光明小学积极打造传统体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策底镇中心小学结合乡村少年宫项目,主动挖掘校本课程的潜力,整合开创出活动育人的高效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华亭县在做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增建等工作的同时,下发了《华亭县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教育局组织各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位、一校一特色”的要求,开展校园特色创建工作,创新学校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快乐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民俗校园”。

  同时,该县大力倡导各学校组建书法、绘画、舞蹈、剪纸、摄影、手工制作等兴趣小组,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特长,“综合+特长”的教育模式,已在全县各学校全面推开;教育局还积极鼓励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剪纸、刺绣、泥塑、曲子戏等民俗艺术走进了校园,进入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情怀。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六个一”读书活动,通过师生诵读经典、读书交流与演讲、读书标兵评选等途径,使广大师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所没有文化支撑的学校不会有持续长久的发展力和生命力。”康文昊表示,接下来,创建特色学校文化将成为华亭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的核心轴线。

  精彩语录

  课堂教学改革不只需要切中肯綮的思路,更需要筚路蓝缕的辛勤付出和玉汝于成的心灵坚守。

  课堂教学改革绝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必须依赖学校的感召力、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理解力,这些就是学校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长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校长要坚持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坚信“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能力是逼出来的”,并用铁的面孔、铁的手腕、铁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行课改,才能确保教师摒弃课堂上的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

  校长要切实沉下去、干起来,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带头上课、听课、评课,带头读书、参加教研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昨天的辉煌不等于今天的高人一筹,不能浅尝辄止;课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今天的课堂亮点不等于明天的快人一拍,不能小成即满。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能跟风模仿,而是要凝练各校办学理念、打造各校办学特色、体现各校办学水平,使之形成学校的教育名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用心写就均衡“华”章
课改,也需要坚守
问政局长
教育路上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