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东,我们在这里坚守

  (上接1版)

  巴东教育人的这种“用心”,也带动了一批年轻人走上奉献之路。

  来自江苏徐州的小伙子袁辉,正是受了谭定才的影响,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来到了巴东。今年,已经是他到这里支教的第二个年头了。

  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袁辉,既不想去党政机关坐办公室聊以度日,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公司应聘,他想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某一天,从网上看到谭定才的事迹后,袁辉莫名心动,几经考虑,他拎了个包,买了张火车票,又转了几趟汽车,再加上自己的“11号车”,千里迢迢来到了谭定才所在的教学点。

  初来乍到,在过惯了城市里的“快生活”后,袁辉很不适应。学校没有水,得去别的地方拎水,有时候实在口渴,只好到附近的农户家里讨些水来。

  在学校里,他负责教一、二年级孩子的语文课,教学前班孩子的数学课,还有音乐、体育等;放学了得自己烧饭,冬天还要去砍柴;闲暇之余的消遣就是看看书,打打篮球。

  看着墙上孩子们送给他的画,袁辉说,他很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

  教的是“良心”

  来易来,去难去。

  在巴东工作了42年的袁本安,望着绵绵青山,想起明年就要退休,禁不住有些落寞。

  毕竟,这里承载了太多关于他的记忆。

  他还清楚地记得,1973年8月23日,自己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校园,没想到从此会在这里的4所学校里干了一辈子。

  袁本安先后在小龙片区的西沟、堰塘坪、小龙中心完小任教,1999年,几个轮回之后,他再次被调回堰塘坪小学,后来便一直扎根于此。

  因为自己家位于30多公里外的白湾村,路途遥远,起初还不通公路,于是袁本安干脆将被子行李卷到学校,以校为家,一住便是一个学期。

  “天高皇帝远”,没人看着他,但他毫不含糊。用袁本安的话说,他教的是“良心”。

  只是,一个人坚守一座山,有时候难免寂寞难挨。

  为了度过每一个漫漫长夜,爱看书报的他便订阅了大量的期刊和报纸,但因为地处偏远,有时候,有的期刊、报纸根本就到不了堰塘坪。今年,袁本安想到一个法子,自己走山路去邮局把它们背回来。喜欢看时政新闻的他,尽管身处闭塞的深山里,却对世界大事了如指掌。

  随着国家撤点并校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在经济条件相对改善之后,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集镇或是县城读书,堰塘坪的学生人数锐减,最终只留下两个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

  就在袁本安打算就此“歇一歇”的时候,两个孩子的家长打来电话:学校不能撤,校长不能走。

  从堰塘坪到集镇不方便,进出一趟光车费就要40元钱,到了集镇,还要买各种日常用品,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两位家长恳请袁本安:留下来!

  于是,袁本安留了下来。

  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是炊事员、保姆,他一个人撑起了两个孩子的一片天。

  尽管每天就带两个学生,他照样开齐了国家要求的各种课程,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安全、写字、音乐、体育。

  学生没有衣服穿,他自己掏钱给他们买;学校要整改,他自己亲自上阵拉线、整平操场、装电,不花办公经费;老婆生病了要去照顾,他花钱请人照看学校……

  其实,家人起初并不太理解袁本安这样的付出,有一年大雪封山,儿子和女儿决定去山里把父亲接出来过春节,没想到走了几十里山路,累得筋疲力尽才抵达目的地,后来,干脆一家人就在山里过了年。他们想不通:“这个地方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儿女不止一次想要让他出来过点“正常日子”,但袁本安已经习惯了学校,感觉再也出不来了。

  “农村人体贴农村人”,年深日久,家里人也渐渐理解了他。

  5年前,为了解决丈夫的后顾之忧,妻子陈道香推辞儿子要求她到广州照顾孙子的请求,过来给丈夫当“后勤兵”,由此,堰塘坪小学也被人称作是一所“夫妻学校”。

  一个老师,两个学生,一个“后勤兵”,4个人,成为大山里这所小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看起来似乎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但个中清苦,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坚守的理由

  一直以来,“巴东教育现象”都让人刮目相看。作为湖北省的国家级贫困县,巴东经济欠发达,交通不通畅,但教育质量却在全州名列前茅。巴东教育人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不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先进经验”的考察团,在一番调研后,大多感觉巴东经验“难以复制”,因为这里的教师,因为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谭志辉至今不愿意离开罗溪坝中学,为她的学生,为自己的教育情结,尽管家里人对她的终身大事已经坐立不安。而谭志辉所在的那个团队,一群年过半百的老教师,早已决定把一生献给这片土地。

  袁辉,作为一名“编外人士”,每天在山里教书育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想象着自己如陶渊明一般在山里“归园田居”,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袁本安打算即便退休了,也还会继续待在堰塘坪,和老伴种种花养养草,安享自己的晚年,而一旦村民们还需要他教书育人,他还可能随时“复出”。

  谭志辉们、袁辉们、袁本安们,他们坚守着,也翘首企盼着。

  他们期望有一天,更多巴东的孩子走出这片大山,像风筝一样飞向更为宽广的天空,而他们,心甘情愿去做那个为孩子牵线的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发现弘毅
图片新闻
巴东,我们在这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