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灯小学:一所乡村学校的文化自觉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当前,文化已成为教育的核心词汇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近年来教育之间的竞争已从表面的物质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竞争。只有以文化解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的内涵,为教育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所学校有文化自觉,才能明晰自己的使命。

  

  伴随着新一轮的“文化热”,追寻并建构教育的文化价值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文化,才能让学校拥有灵魂。”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量乡村学校进行了改扩建,一些新建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了城里的学校。但学校文化缺位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乡村学校空壳化现象严重。不少乡村学校盲目复制城市学校的做法,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伦不类,走入办学迷途。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学校的办学者缺乏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乡村学校办学必须有自知之明,‘明’在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立。”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长储昌楼说,乡村学校的办学,根本在于不错失,不迷失,树立学校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历史中寻找价值,在现实中寻找亮点,着力于融合创新,形成“这一个”的学校文化,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和品位。

  重温,致敬,回归

  千灯中心小学建于190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址数次调迁,自从1997年搬迁到现址,树木已经长大,房屋也已有些老旧,但是单单从校园环境上,记者很难感觉到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文化气息。

  “当初学校搬迁的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在新校园里给老学校延存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旧物,于是,学校的血脉断了,学校的根断了。”

  “根断了,可以再续吗?”

  “只能在学校文化建构中来尝试,来努力聆听百年的足音,努力延续百年的香火。”储昌楼自问自答。

  课程是延续学校文化最好的载体。于是,储昌楼想到了复制民国时期的课程,让过去富有文化内涵的课程在自己的学校再现。他想到了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这套1932年由开明书局出版的教材不仅在当时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时过近一个世纪之后,近来又被重新发掘出来,备受学者和一线教师推崇,新印的版本很快断货,甚至引发一股民国教材热。

  这套教材的初年级课本文字用手写体,由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书写并绘插图,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文字内容都很简单,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很浅显易懂,一点即通。”储昌楼说,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编写的课本活泼隽永,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让孩子自然产生学习兴趣。书中内容大多是从孩子身边的景、物、人、事写起,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幅充满乐趣和温情的情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对家园、父母、朋友的爱,乃至人和环境、动植物之间的和谐,使孩子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接受丰子恺的漫画艺术濡染,可谓一举两得。

  “老教材中很多宝藏,等待着我们师生来探寻。还要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挖宝吧。”于是,储昌楼从这本书中精选了几十课,特地找广告公司印制装裱好,挂在各个教室的外墙上。在学校教学楼走廊和楼梯的墙壁上,记者看到挂着的一页页课程,图文并茂,叶圣陶的文笔和丰子恺的插图充满童趣,意境幽远,带给人一种历史和文化感。“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应该是人文读本、公民读本。现今中小学教科书缺失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最终缺失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意蕴。我们将老教材到处呈现在校园的墙壁上,是重温,是致敬,更是回归。”

  储昌楼还推荐教师阅读关于这套教材的系列解读文章,重新认识这些课程的意义。在他的引领下,教师喜欢上了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的课程;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也爱上了这些活泼有趣而又温暖的文字和插图。

  有了上世纪30年代的老教材,就有了“那一个时代”的课程。“于是,爷爷奶奶的时代,被我们再次走进;爷爷奶奶的生活,被我们再次延续,并在生活中,传承了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根在我们心中扎下并生长。”储昌楼对记者说。

  学校还特意把这些教材中涉及到的有趣的传统游戏汇集起来,组成一个“爷爷奶奶的游戏专题”,孩子们课前课后很喜欢玩这些游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着影响。

  “千小六艺”

  千灯,一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这里是昆曲的发源地,是江南丝竹创始人陶岘和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昆曲始祖顾坚的故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内涵,注定了这座古镇是一个文化韵味深厚的地方。

  千灯中心小学紧邻千灯古镇景区,古镇的历史赋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校园中每一个角落的典雅精致,到专用教室内充耳可闻的古韵昆腔,校园内洋溢着典雅的文化艺术气息。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我们先是发现与创造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与融合。这就是美的境界,这就是美的历程。”储昌楼说。

  经过反复研讨,学校确定了“教育点亮人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乡镇最美学校”的共同愿景。“教育点亮人生”,“一灯一世界”。“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盏明亮的灯,有其独特的光亮与发展;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盏明亮的灯,有其独特的教育特色与做法;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是一盏明亮的灯,讲述着学校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学子。‘一灯一世界’与‘一千盏明灯’的校歌,一起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形象写照。”储昌楼说。

  千灯中心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以昆曲、科技创新、体育见长,学生素质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与一些校长喜欢将前任的办学实践不分青红皂白地推倒重来,为新而新的做法不同的是,储昌楼对学校过往积累下来的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了理性审视,对其课程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既深度认同,又优化组合。“学校已经有很多美丽的珍珠,原来一个个散落在那里,我的任务是用教育的智慧把这些珍珠一个个穿起来,让它们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比照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学校最终确立了校本化的文化课程——“千小六艺”。

  第一艺是一曲:专业的是昆曲,人人都会的是诵昆谣、唱昆歌;第二艺是一乐:专业的是民乐器,人人都会的是口琴或竖笛;第三艺是一绘,专业的是国画,人人都会的是科学幻想画;第四艺是一笔:专业的是软笔书法,人人都会的是硬笔书法;第五艺是一作:专业的是发明创造,人人都会的是手工制作;第六艺是一球:专业的是足球,人人都会的是篮球或排球。

  作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与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六艺”彰显的正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对每一个孩子兴趣特长培养的关注,是对每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担当。

  因为缘自传统特色,“千小六艺”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大家凝心聚力,群策群力,让六艺扎根开花,让六艺千灯璀璨,形成了“时时听得到,处处看得到,人人感觉得到”的生动局面。

  “一曲一世界”

  学校在规划特色课程建设时,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最终确认昆曲文化课程为学校的主打特色课程。

  千灯古镇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储昌楼说,作为昆曲的故乡,学校有责任保护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昆曲文化课程建设,在昆曲的温婉至美中,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昆曲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活化石”代代相传。

  昆曲文化课程首先注重的是普及性,然后才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知昆曲,诵昆谣,唱昆歌。同时让有特长的学生通过“小昆班”专业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水平。

  日前在千灯镇的一家影剧院,记者观看了千灯中心小学“小昆班”成立10周年的纪念演出。尽管小演员年龄不大,个头不高,表演却颇具专业水准,唱词清丽温婉,神态惟妙惟肖,令人沉浸其中,深深感受到了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昆班”创办于2004年7月,至今已经10年,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的成长之路。至今“小昆班”共有13名小演员获中国戏剧家协会“小梅花奖”金奖等,这次参加演出的就有好几位该奖项的获得者。如今,这个由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孩子组成的“小昆班”,已经成为千灯历史文化名镇的一张名片。

  昆曲是“千小六艺”之首。在学校文化整体规划设计中,昆曲也是最重要最突出的元素,从校园小景,到路名、校花,甚至学校的基本色调,都洋溢着昆曲的气息。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了周雪峰昆曲工作室的建设,更注重专职教师的培养,选拔青年教师为“小昆班”专职课任老师,并选派教师到江苏省昆曲院学习。

  学校将“昆曲文化课程”定位于文化素养类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感受昆曲文化中提升艺术素质,提高审美情趣,形成了对昆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的浸润下完成对乡土的归依。

  学校有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中有不少人就是“小昆班”学员,如何让这些外来的学生有归属感,学校在这方面特别用心,提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培养技能,更培养孩子们的德行,以艺术点亮孩子们的人生。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因此我们不能只追求单一的学科成绩。艺术、科学、运动,我们的特色教育与学科教学一起,共同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我们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储昌楼认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实现文化渗透、文化传承,播撒审美种子,修复文化基因。“我们要通过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照亮文化,同时点亮幸福人生,点亮德行、智慧的人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教育是对美的追求”

  不久前,苏州市教育局在办公楼大厅开辟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厅,在全市参展的14所学校之中,千灯中心小学是唯一的一所乡村学校。在强手如林的苏州教育界,一所乡村学校能突破重围,跻身这一全市教育文化的最高展厅,绝非易事,需要有与众不同的教育内涵和文化气质。

  千灯中心小学的文化气质不只是昆曲的千回百转、绕指温柔,还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刚健雄强和经世致用。“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刚柔并济,剑胆琴心。这正是千灯中心小学的独特文化气质。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割断历史就无法看清现实。教育需要尊重历史,更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储昌楼看来,学校要能体现出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厚度,又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学校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一个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个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方。只有扎根脚下的土地,才会有学校的成长;而学校的每份果实,应该回落生养的大地,分享收获的快乐。”

  千年古镇,百年老校,相依相偎,大美与共。乡村教育的文化深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在乡村文化中间。“教育是对美的追求。教育人要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身在朝野,心在庙堂。”储昌楼强调,做教育不求“高大上”,但求真实、美丽。生活就是艺术。回归本真,才能返本开新。

  “当我们在办学中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能实现文化自立自强,办出又好又美的学校,彰显文化的力量。”储昌楼说,“愿景最美,理想最美,信念最美。其实最美是行动。如果心动,一起行动,行动让梦想成真,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必将成就你我的最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千灯小学:一所乡村学校的文化自觉
运动,让成长更美丽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