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知伴我成长
□ 董伟学

  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理念?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许多教师只会让学生“啃”书本而不求甚解。教师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要学会如何教学生,要将关注的教育重心从书本转移到学生身上。

  所谓“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连接起来:一方面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并指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同样的方法,产生相同的思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思路找到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陶行知所说的“教学生学”,就是当下新课程教学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教学生学”,并自觉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合作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习得这些经验,学生便能自主探求知识的本源,学到真正让自己受用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当下许多教育家主张的“自我能动”。陶行知还提出“社会即学校”,倡导人们“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解放教育从学校开始,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方法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所在。陶行知说:“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联系,也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如今,联系我们的教学生活,陶行知所指出的这种问题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们的学校里,几乎所有课堂都是有“预设”而无“生成”,师生之间基本都是“灌输”、“授受”的关系,教师大多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想想听过的形形色色的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多数课堂教学基本都能反映出施教者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对教材的钻研都很透彻,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暴露出来的通病却是几乎所有施教者都更多地将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基本上把学生当作“听众”。这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差异而不顾的教学分离的思想和做法,只会让教师收效甚微,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如果教师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宽容之心原谅学生的失误,用独特的视角鼓励学生的发现,便能让师生之间流淌着信任和智慧,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有如沐春风的幸福感觉。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民主、智慧的学堂,学生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育公平的执行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智慧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科知识建构的催化剂。教师站在更高的教育视界,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产生心灵乃至灵魂上的共鸣,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好教师永远是勤奋自觉的学习者。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应拿自己所研究出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将自己从前所学的学问照搬过来,传授给学生。

  然而,现在“照搬”的人大有人在。一些教师自认为从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足以应付学生,一些老教师自认为凭多年来在教坛上摸爬滚打的经验足以以不变应万变,读书学习似乎只是学生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有调查表明,72%的教师平时只读教学参考书,做教辅资料上的习题,几乎不读文学作品和专业理论书,45%的教师竟从来没有看过专业杂志,甚至列举不出一本专业杂志的名称。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凭一本“教参”打遍天下的教师,或者靠网络支持应对一切的教师,他们只管“拿来”,然后全盘“送去”,不顾效果,没有自己的思想,更缺乏相应的研究,致使自己只会做“空壳”教师,也耽误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相反,优秀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必定是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做到教学相长。因为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思考教育与生活,就能学到新的知识,找到新的道理。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学生也能不断受益。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也告诉我们教育者永远是学习者。

  陶行知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我们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用心体会和感悟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当我们用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透,最后必然能成就一件大事。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岷县锁龙九年制学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升级自己的存在方式
何焱:
和孩子“谈情说爱”
新“三让”的内涵
行知伴我成长
本刊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