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殊教育
更应回归教育本质
□ 李奇勇

  特殊教育面向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因其特殊,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本质,国内外有很多表述,例如“教育就是要让人成为人”、“教育在于唤醒”、“教育人实现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生活即教育”等,不一而足。归结起来,无非是让人通过教育生活得更有品质,更有人情味。

  可是对于残疾人来说,被社会认可和接纳,并独立自主地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正是因为不容易,我们更要做好特殊教育。

  但是,当我们面对残疾学生时,才会发现,大一统、标准化的“工厂式”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为他们的残疾程度和部位是不同的。一方面,视力有问题的学生,可能听力没有问题;听力有缺陷的学生,其他方面可能有过人之处。另一方面,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几种缺陷……虽然他们的身心有残缺,但他们也会对未来有期许。但基于身体和心智状况,他们的期许又异于常人。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统一规划和实施,而应一人一案,针对每一个人提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真正完全地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懂得了人是生而不同的,有人长于思维,有人热衷行动。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光和处境的变化,其思想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首先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即人有先天差异,进而尊重和顺应这种差异,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的教育,从而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形成统一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同时也保护个人的个性和特点,为社会的进步和丰富提供活力和色彩。

  这种教育观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作为个体,人从来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二是整个人类都是有缺陷的。这种教育观,既不承认人生而一样或相差无几,也不认为不同人可以按一样或相似的标准和模式对其进行教育,更不接受所有人都能被培养成一样或差不多的工业化的“产品”。尤其是在面对特殊教育,面对残疾学生时,离开个体而空谈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人本思想的亵渎,而且是对人本身的不尊重。

  其实,广义地讲,每个人都是“残疾人”,只是与平常意义的残疾人相比,我们残疾的程度和方面不同而已。残疾人仿佛是人类的“微缩版”和“戏剧版”。一方面,就像自然界中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是没有达到医学意义上的残疾程度。另一方面,人们眼中的残疾人,无非是把普通人也或多或少具有的缺陷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好比微缩景观,一眼望去,原来只能局部仰视的崇山峻岭,也不过就是些尽收眼底的沟沟坎坎。也像是看一部戏剧,短短一个多小时,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都浓缩在里面。

  我们没有医学意义上的肢体残疾、智力残疾或其他残疾,我们是正常人。但是,面对正常人,教育尚且要懂得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到适合其个体特性的教育,更何况是特殊教育。所以,无论是何种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一人一案应该成为每个教育人的最终目标。

  (作者系国家督学、贵州教育厅副厅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德润宝鸡
问政局长
新课程倡导新课堂——道德课堂
特殊教育
更应回归教育本质
“爱心课桌”送到偏远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