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语”的小伙伴儿们
□ 本报记者 康 丽

  在全校率先承担“思维与表达”、“阅读与欣赏”等4门选修课的任务;自发研制课外阅读教材《乐读》;自办的“家教小报”让家长动起来;别致的“小讲师活动站”让学生“high”起来……这些新点子、新举措都是“四语”团队的结晶。“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战斗。”“四语”人这样说,就差一个“fighting”的姿势,以示她们对团队的骄傲。

  何谓“四语”,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四年级语文学科组,该学科组共有8位教师,清一色的“娘子军”,且年龄分布极不均衡,最大的50岁,最小的刚30岁。更重要的是,这个学科组可谓人才济济,有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市区级师德标兵,有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等。这样的团队不好带,“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是8位优秀的女教师,那得多少台戏?但在“四语”,这样的担忧不成立,她们在这个团队里相互搭台,共同成长,只为学生们唱一台好戏。

  创意无极限,自选动作很精彩

  “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能创造,人人都可成功,更鼓励老师们在学校规定动作之外多做自选动作。”这不仅是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四语”的信条。

  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阅读与写作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读书,爱上读书?研编《乐读》的想法应运而生,而这正是“四语”教师刘江平、张新明的创意。

  这个创意源于她们的一次外出学习,受山东潍坊教师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法”的启发,刘江平、张新明一商量,为什么不自己编一套“读本”,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呢?为此,她们专门制作了一个学生问卷,征集孩子们的读书需求,随后确定了选书的要求:贴近孩子生活;情节生动有趣;能够影响孩子品德良性发展。比如葛冰的《皮皮和神秘动物》系列,童喜喜的《嘭嘭嘭》系列。

  不仅仅从儿童文学里面撷取精华,刘江平还从各种文摘里选出合适的篇章,比如《读者》、《意林》,还有各种版本的教材,而她把这些文章全部进行分类,以备不时之需。“看到学生义卖的杂志中有好的文章,也会马上买过来,分主题放入读本库。”

  最初的《乐读》尽管稚嫩,却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年级组长李松瑜发现了这个小创意后,立即在全组进行了分享。于是,编写《乐读》成为全年级组的共同行为,大家都开始给《乐读》提供各种素材。

  如今,当记者翻开这本设计精美、信息量大的《乐读》时,很难想象这只是一本课外读物,里面不仅有选编的童话,还有各种经典文章、感人故事,分门别类,有励志的,有感恩的,有写人的,有写物的……不仅有经典摘编,还有思考题附后,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团队结晶。

  创意没有到此结束。

  2013年,中关村一小在四年级进行试点,每两周开设一次“思维与表达”、“活动与习作”、“阅读与欣赏”、“国学启蒙”等4种类型的选修课。而“生逢其时”的“乐读”,刚好为“活动与写作”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误打误撞”从一个小创意发展为一个大实践。

  无论是学校的试点,还是“乐读”的创意,其实都共同指向一个目的:在国家和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大一统”教材不能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阅读、学习需求的大前提下,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本”,在“四语”这里不是说说而已。8位教师两人一组,成为学校首个“吃螃蟹”的人,承担起4门选修课的任务。

  刚开始,不可谓不困难,负责“国学启蒙”的李松瑜、闫静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离得太远。她们需要多方查找资料,确定古文中许多字词的读音和意思,然后结合孩子的实际深入浅出地讲出来。

  以“阅读与欣赏”为例,上个学年确定的主题是“走近老舍”、“走近林海音”。考虑到这些名作家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作品中反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负责该课的李翠新、李珊很是费了一番功夫,到处找老北京的照片,老舍电影、话剧的视频,拉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我们不是被动地根据教材教选修课,而是要找准课程与学生的结合点。”教此课的李珊这样说道。她同样很有“创意”地把写作课搬出了教室,搬出了学校,直接来到了圆明园。

  “教师们渐渐领悟到,每天改变一点点并不是什么难事,而这种积累的过程,就是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智慧的过程。”校长刘畅这样说。

  经过选修课磨炼的“四语”团队,变得更强大、更自信了。随着暑期的降临,她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选修课的“意见”,将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接地气,更贴实际。

  合作研修体,成就“最好的我”

  “四语”之所以在学校有名,不仅仅是因为教学有创意,也因为她们的“团队意识”,用最年轻的小字辈洪丽娟的话说,“我们真的像亲姐妹一样,大家说话不用顾虑,也不用去揣测彼此的想法,氛围特别好。”来到这个团队的几年,洪丽娟的成长速度就像田间的庄稼,噌噌往上长,现在已经是语文学科组长。

  “每个人,有了什么想法,都会拿出来分享,从不藏着掖着。”比洪丽娟大不了几岁的年轻教师吴月红说。或许这就是年轻教师在这里快速成长的奥秘。而她们的很多做法也同样会被当成经验,成为老教师学习的对象。

  吴月红的“每人都是小作家”活动就是在这种氛围里诞生的。

  最初,吴月红的班上有一位“特殊学生”,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总是捉弄其他学生,但这个孩子有个特点:特别爱写东西、画漫画。为此,吴月红与她约定,如果她能认真上课,就把她的作文和漫画推荐到学校,六年级时还有可能结集出版。

  此后,这个约定开始扩展为“每人都是小作家”——鼓励每一个孩子写小说,写得好会得到一个漂亮的笔记本。孩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都非常踊跃,短短几周,关美格、李姗霓、周思成等“小作家”就把数十篇小说摆在了吴月红的面前。此时的吴月红又有了新的激励办法,除了在每篇小说写上评语,还让家长进行“积极性”评价。这种评价,既鼓励了孩子的创作热情,也增进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小字辈”教师动起来,“中字辈”教师也没闲着。

  为了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李松瑜在自己的课上设置了“读而思”小讲堂,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孩子讲授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效果很不错。这时李松瑜动起了脑筋,为什么不能把这项活动再扩大一些,刚好此时张新明告诉她,自己班上有位小女孩,对美术很有研究,曾经在班上做过讲座。

  “有展示欲望的孩子那么多,谁规定孩子只能在本班展示?”李松瑜决定,打破班级界限,让孩子们“走”起来,于是有了“小讲师活动站”,这里聚集了口齿清晰、认真严谨、有专项才能的优秀小讲师,涉及国学、美术、舞蹈等各个领域,他们来自各班学生、教师的推荐,由“四语”根据各班的需要进行安排,随时到各班去巡讲,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有的孩子能讲15分钟,有的孩子甚至侃侃而谈半个小时,有的还精心准备了PPT,孩子们太厉害了!”李松瑜说。

  更让张新明“震惊”的是,自己班上专攻美术领域的那个女孩,在给四五个班巡讲之后,还在不断“调整”和“修正”,“刚开始只有她一个人讲,后来她边讲边互动,不断修改PPT的内容,俨然就是个‘小专家’了。”

  中青年教师的创意和活力“刺激”了老教师,而老教师的严谨、细致和游刃有余,同样让前者印象深刻,不管怎么乱的班级,到了她们手上,都是班风“顶呱呱”,纪律“齐刷刷”。“每次在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向锦囊团发出求救信号,组里的大姐们,也每次都会及时回复,有效支招儿。”洪丽娟笑言。

  家教小报的想法就是张新明、李翠新、闫静等老教师根据家长需求提出来的。每个学校都会开家长会,但如何让家长会更有效果?老教师的经验在此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家长会召开之前,张新明、李翠新、闫静会专门制作一份很详细的针对本年级教育、教学等方面内容的评价表格和了解家长需求的调查问卷,同时在每学期家长会上发放“家教小报”,上面有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学期各科学习的重难点,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性文章。不仅如此,在家长会上,她们还和家长现场交流,比如有时孩子没办法进行自主展示时,家长提供一些智力支持和帮助有没有必要;家庭生活中是否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男孩家长在处理孩子纠纷时采取什么方法,等等。

  “元老级”的张新明直言:“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不能被拍在沙滩上,必须努力转型,不能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遗憾。”

  在合作中成长,在对抗中发展,无论是中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在这个集体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发展自己,努力成就“最好的我”。

  “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会带给人无限的正能量,我在工作的同时积累了更多经验,得到了更多乐趣,收获了更多情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它让我觉得教育的整个过程是神秘的、趣味的、富有挑战的,它让我更加喜欢做一名老师,更愿意去投身工作。每天的组内生活,是我快乐的源泉。”洪丽娟的话代表了“四语”的心声。

  爱教育,首先要爱生活

  “四语”有一个微信群,名字很特别——“饮食学术论坛”。

  该论坛的目标为:共同分享生活经验,交流饮食信息,因为群里所有成员都已达成共识——“一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位爱生活的老师”。所以,这个群里的图片多是各种菜肴,无论发布的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会引发众人的“吐槽”。

  不仅在微信中分享美食,享受生活。“四语”的办公室也成为美食的集中地。闫静、李翠新、李松瑜带的家常水果,张新明、李珊、刘江平纯手工制作的食品……都构成了办公室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谁有病了,谁有事了,都是一呼百应。厨艺甚佳的张新明,会把自己做好的菜拿到办公室,不仅分给其他“七仙女”,甚至家属也有份分享;家住学校附近的李珊,帮忙为家远的同事义务带早饭……

  她们在这里享受教育,享受生活。在“运动达人”洪丽娟的引领下,整个“四语”练起了竞走,跳起了长绳,有人为此成功减肥瘦身;在“药匣子”张新明的关怀下,很多教师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无论是口腔溃疡还是头疼脑热,只要出现一丁点症状,细心的她马上就会提供相关的药品;在“管家”闫静的督促下,每个人都学会了持家有道,勤俭节约;但在“败家女郎”吴月红的鼓励下,很多人又压抑不住消费、购物的冲动,狠狠地“美了一把”。

  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不像一个办公室,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小家,无怪乎某位教师在下班时间惋惜地说:“真不愿意下班,回家都没人说话。”

  而作为“一组之长”的李松瑜,更是对“四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我们‘四语’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闫静老师灵活通透;张新明老师严谨认真;李翠新老师执着坚韧;李珊老师敬业爱生;刘江平老师学识深厚;洪丽娟老师幽默风趣;吴月红老师理念先进,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一起且行且快乐地成长着,进步着!”

  成长,进步,每天都在这个团队发生。暑期到了,洪丽娟告诉记者,她已和小伙伴们约好假期带家人共同出游,“四语”这个小集体,将变成“四语”大家庭,“我们的笑声会更加清亮,我们的心情会更加愉悦。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将一直保持到退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四语”的小伙伴儿们
■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