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6年锁定大教育
□ 林 樯 刘 燕 蔡庆林

  “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是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人不变的信念。“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那一方天地”,而甘井子教育人一直努力构建的,正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大教育格局。

  “一号会议”统领发展

  每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甘井子区都会召开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各街道、相关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新年“一号会议”——新年议教会。大家共同研究,破解区域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甘井子区的新年“一号会议”已连续开展了26年,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教育强则地区强、教育兴则地区兴,再难不能难教育,把教育放在新年第一件大事来议,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共识”。甘井子区区委书记郝方林说:“议教,首先要找准平台,然后才能踏步前行,拾阶而上。”

  2000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甘井子区成为辽宁省率先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区域。为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甘井子区成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委员会,以队伍建设工程、资源整合工程、内涵提升工程、数字校园工程、教育评价工程为载体,推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如今,“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督导室”三套马车并驾齐驱,“教育局—街道—学校”的发展共同体业已形成。

  正如甘井子区区长侯祯涛在今年的新年议教会上所说:“我们要坚定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坚守教育内涵提升的理念不动摇,努力实现区域教育由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转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10-2012年,全区年度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拨款增幅达43.1%。另一方面,在新老城区学校新建及部分薄弱学校改造上重点投入,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北华小学便是受惠学校之一。北华小学位于南关岭地区的城乡接合部,70%的生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迁子女人数也迅速增加,学校破旧的教学楼和落后的教学设备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2008年,区政府为学校建起了新教学楼,并开设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多功能室等专业教室,还相继为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使每个班级都具备了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等功能。

  北华小学不仅脱掉了“薄弱”的帽子,近两年,还先后获得全国特色学校、辽宁省中小学体艺卫教育教研基地学校、大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高品位队伍办高品位教育

  “如果没有高品位的干部和教师,就办不出高品位的教育。但是,对干部和教师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侯祯涛说。甘井子区教育局以队伍建设为主题,以培养名师、专家型校长和打造优质特色学校为抓手,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首先是创新管理机制。教育局对区内所有校长实行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职级制,对教师实行首席教师制、特聘高级教师岗位制、教师交流制等。校长、教师的招录、评聘、培训、交流、考核等工作,均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在此基础上,教育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统一全区教职工绩效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其次是合理配置教职员工,并加大干部和教师的交流、培训力度。甘井子区教育局实施了“星火燎原”、“能力提升”、“能力储备”三大工程,组织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赴香港、台湾等地区培训,并与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校长培训基地合作。

  2014年,甘井子区教育局创新干部培养机制,实行专题式、阶段性研学实践成果发布会,积极推广“菜单式”、“模块化”、“走班制”等个性化研训模式;设立干部培训跟踪考核学分管理机制,建立与干部培训课程相匹配的专家导师资源库,培养更多的专家型校长。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甘井子区教育局将重点放在树“师德”、提“师能”上,以教师队伍层级培养项目“四大工程”,即名师示范工程、品牌辐射工程、骨干助推工程、青年素质考核工程为引领,对青年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各类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名目繁多的培训,大连市第30中学教师郭爱军并不觉得有负担,他认为,“教师要解决教育教学的困惑,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

  2011-2013年,甘井子区有849名教师进行了交流,校长定期交流率也达到58.4%。此外,甘井子区教育局还先后引进了省内3名专家校长、44名优秀教师。甘井子区不仅提前完成了“十二五”队伍建设目标,也为区域教育优质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保障,被评为辽宁省“十一五”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与外来娃共拥一片蓝天

  在甘井子区,来自区域外的学生很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中畏手畏脚——想融入集体,却又害怕受到冷遇。”辛寨子中心小学一位教师表示,“这些城市里的流动族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确保每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甘井子区教育局实施了“蓝天计划”:

  设立“爱心热线”。甘井子区教育局设立3部专线电话,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入学提供服务。

  举行“爱心承诺”仪式。新学期开始,各个学校都会组织教师向全体学生承诺,“关爱每一位学生”。

  实行“爱心计划”。每所学校都会举行各种交流活动,并把“爱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和校本课程。

  装饰“爱心格言”墙。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来自农村,来城市就读后,往往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于是,学校从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入手,在墙面上张贴爱心格言,帮助他们克服不适与压力。

  建立“爱心辅导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英语、电脑知识几乎为零。为了让他们跟上城市孩子的脚步,教师常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在甘井子区,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每个教室都是爱心辅导站。

  开展“爱心调查”。教师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甘井子区教育局不定期开展“爱心调查”,对学生和家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表现,尤其是从教师的语言、行为,以及作业批改、辅导、家访等方面,深入了解教师的德行。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爱心,一定可以让爱汇聚成溪流、海洋,一定可以让‘流动的花朵’开得灿烂芬芳。”参与“蓝天计划”的革镇堡中心小学教师张军激动地说。

  创新课程续写教育新篇章

  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2010年,甘井子区区委、区政府将工作重心从项目特色建设转向教育思想特色建设。经过4年的发展,全区每所学校都形成了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例如,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的“温暖教育”、大连市第14中学的“绿色教育”、大连市第80中学的“生命教育”等。此外,学校还根据学情、校情,开发多个校本课程,例如福佳中学的德育协同课程、小辛寨子小学的写字课程,以及泉水小学的口语会话课程等。

  为了整体实现甘井子区学校的特色发展,该区在促进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着力于高中特色品牌与课程建设。其中,大连市第25中学的健美操课程、第18中学的美术教育和排球特色课程、鉴开中学的科技课程,均被评为大连市优秀校本课程。

  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甘井子区教育局还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劳动技能训练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国防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特教中心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基地群。

  劳动技能训练中心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新授课”、“探究课”、“操作课”、“创新课”、“研学课”五大课型的研究,积极对教师和全区初中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科技活动中心注重创新和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每年参与科技中心活动的小学生近8万人次,使每所学校都能发挥其特长。

  大连市第19中学以“科技特色课程化、专业化、活动化、德育化”的“四化”理论为支撑,使科技活动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学校也成为省、市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和中国少年科学院优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甘井子区奥林小学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实施体验式教育的途径之一,学生作品多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截至3月,学校已有15名学生拥有个人发明专利,师生个人科技活动获奖达到522人次。其中,学生周旭培的作品“多功能USB接口”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发明博览会小学组的金奖。

  松山小学聘请大连市学生发明俱乐部秘书长、宋庆龄青少年儿童发明奖专家评委于春杰为学校的科技校外辅导员,接受指导的学生在辽宁省及大连市的各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冠军,特别是在2013年举办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松山小学的科技实践活动“加强科学防范,学会自我救援”获得了国家三等奖。

  国防教育中心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自主开发课程,先后开设了军事理论、军事训练、模拟地震等15门课程,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体验情境。中心还自编《生命教育课程标准》,被大连市教育局推广使用。此外,中心自编的《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生命教育7(8)年级》,通过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编审委员会审查,成为省定规范性基地通用教材。

  艺术教育中心以甘井子区少年宫为依托,将阵地活动与指导学校活动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及活动相结合,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013年,宇峰小学学生的舞蹈作品——《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歌》,获得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表演和创编两项一等奖。

  特殊教育中心是一所集教育、科研、康复为一体的花园式学校,也是一所集早期干预、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的13年一贯制多功能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以及“四先两优”先进实验校。

  一年一个议题,一步一个台阶。正如甘井子区教育局局长李伟所言:“教育是国计,教育是民生,教育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再生产能力。未来,甘井子区的教育将在‘一号会议’的指导下,构建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的大教育,用一次次的进步,促成甘井子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26年锁定大教育
英国:学校考试目标
被指不切实际
教育本质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