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村小建设 守住公平底线
□ 实习记者 陈佳邑

  当“大跃进”式的撤点并校暂时告一段落,大部分在撤校浪潮中幸存下来的农村学校仍然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而恰恰是这些学校的存在,使得那些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却不能接受“城镇化教育”的学龄儿童有了学上。办好这些“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守住了教育公平的底线。

  

  农村学校、农村教育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人们把目光都集聚在这个话题上的时候,却很少意识到,还有一个更加被边缘化的群体——农村小规模学校,一个农村教育中最需要帮助的群体。11月16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旨在为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建言献策、探索出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农村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标,就是把底部托起来,帮助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而当前在农村,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就是这20%乡镇以下的小规模学校”。这些所谓的小规模学校一般不超过200人,通常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这种学校之所以大量存在,主要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比如深山区、草原等,但是一旦把这些最偏远、最荒凉地区的学校撤除,就意味着孩子们将会失学,所以即使有一个人也要办,一个都不能少”。

  杨东平提到,由于地理原因形成的小规模学校,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存在。在英国、德国、芬兰这些发达的教育强国,小学的平均规模很多都只有150-180人,“小班小校是教育现代化最外在的特征,如果从这个视野来认识小规模学校,它不仅不是农村撤点并校非常悲剧、亟须消灭的存在,而有可能是更加符合人性、更加具有现代性的教育方式”。

  虽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首先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需求。吉林抚松县兴参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王暖訸将学校面临的困难总结为缺少“三支一扶”:缺少硬件支撑、机制支撑和精神支撑,缺少对乡村学校各个部门整体的扶持。

  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人力资源与研究部主任姚晓迅从学校和乡村的关系上论述了这些困境的成因。他指出,当前学校和乡村长期脱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真正地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中去,这使得教师的身份不再是曾经社会精英群体的代表,而变成了边缘化的打工者;孩子们读的书、学习的内容,可能是从北京或其他地方来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但与他们的真实生活关联并不密切。“乡村学校何去何从,我认为既是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是乡村建设的政治问题,关乎乡村教育的未来。如果不采取足够的努力,随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没落,到时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只是教师。”姚晓迅指出。

  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瓶颈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贫困问题,包括师资贫困、经费贫困、地理位置贫困、地方政府主观发展愿望贫困等。但是光靠政府政策的积极导向远远不够,社会力量在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肃省临洮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毛朝晖就此提出了两个关注点。第一要关注学生,从关注学生的校舍,转变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特别是学生在课间的时候玩什么,在课余的时间读什么;第二要关注教师,从简单地关注教学质量,转移到关注坚守在农村学校教师的精神需求,以及他们的专业成长上。只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成长起来了,农村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西部阳光基金会秘书长来超以“激励”为切入点,针对志愿者支教的问题提出“靠外面的人永远发展不起来本地教育”,指出应通过公益机构的力量,鼓励一些本地的年轻人,甚至是本地原来的民办教师,参与到家乡的教育工作中来;另外,越是小规模的学校,就越需要多样化的课程,应尽快开发一些有趣的课程模块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学、好好学。

  论坛还宣布成立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盟将致力于推动各地小规模学校间的交流学习,并帮助其与公益组织和政府部门搭建桥梁,为实现小规模学校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推动村小建设 守住公平底线
硬件达标后
农村学校还缺什么
图片新闻
声 音
“教育新闻人”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