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状元县”谋变
□ 金 锐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被誉为“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甘肃省会宁县,虽经济基础薄弱,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特别是教育风气浓厚,高考成绩卓越。但会宁教育人没有坐在“功劳簿”上享太平,而是直面教育改革大潮,选择面对风险与质疑,通过课改谋求由“苦”到“乐”的新发展。

  

  2000多年前,驼铃与马蹄的声音悠悠响起,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穿境而过;600多年前,这里建孔庙、设学宫,从此文风炳蔚,学士辈出;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会师精神”与“长征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这里就是甘肃省会宁县,西北有名的“状元县”!  

  曾经,“状元县”的“三苦精神”甚至“五苦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跳出“农门”,走出西北,走向全国。后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为会宁教育新的精神元素,“三苦两乐”精神成为会宁教育发展的核心经验。

  “如果说‘苦’是一种精神,那么‘乐’就是一种方法。”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认为,教育是改变贫困地区人民命运的一条路径,无论多么艰难,会宁人对教育一直情有独钟、坚持不懈。

  如果仅从高考成绩上看,会宁教育无疑是卓越的。但教育仅仅是一张高考成绩单吗?教师和学生在“苦教”、“苦学”的过程中,丧失了多少快乐?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社会适应能力又在哪里?这是张启业内心最担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成绩是好的,但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依靠多年来形成的重视教育的风气。如果其他地方也像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加重视教育,我们的优势还会存在吗?必须要改革,由‘苦’走向‘乐’,这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一直在思考教育转型的张启业,下定了改革的决心,他与教育局班子成员达成改革的共识,整个团队心向一处,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寻找符合会宁现状的教育模式,毅然带领会宁教育人走上了“状元县”谋变的课改之路。

  蹒跚起步:教育人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

  几年前,会宁教育人接触到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梦想课程”,他们开始尝试这一“让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的教育方式,坚持转变观念、培育师资、打造课程,形成了会宁的课程模式。张启业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态,“正因为观念的转变,我们又认识了‘高效课堂’。实际上,课堂与课程是新课改的两条‘腿’,一定要齐步并行,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内容上,“梦想课程”和高效课堂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全面推进“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课改,会有阻力吗?

  “阻力非常大,压力非常大,而且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我甚至做好了辞职的准备。”张启业说。

  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会宁县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困难,缺少推动改革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会宁县社会各界重视教育,追求高分数,对现有的教育成果非常满意,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重视教育的风气反而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老百姓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改了之后成绩下滑怎么办?”张启业表示,“这种想法我非常理解,但是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不能只盯着眼前,教育人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

  面对充满艰难险阻的前路和并不理想的现状,会宁教育在谨慎中蹒跚起步。

  2012年,教育局成立了8人考察团,由副局长王谦和李世杰带队,前往山东、河南等4省8校进行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坚定了他们改革的决心。王谦坦言,会宁教育人应该重新认识什么是好的教育,鼓足勇气寻找差距。他认为,课改“可以成就学生快乐成长,可以成就教师职业幸福”。李世杰更是明确表示,对于会宁教育来说,不应该再探讨要不要改革,而应该探讨如何改革。“我们早一天实践,早一天成功,就能早一天受益”。

  考察归来,会宁县教育局立即成立课题组,研究全面推广新课改的策略。教育局将推广策略概括为“三步走”,即启动、整改、规范。第一年的改革在24所学校中试点,第二年将试点学校增加至81所,第三年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

  社会的压力和质疑并没有“稀释”张启业改革的决心,因为这是管理团队共同的选择,他们同进退、共担当。就在那年暑假,会宁县全面启动课改培训,首次集训便邀请了由34人组成的课改专家团队,班子成员全部出动,在不同会场指挥“督战”,全县2000余名教师参训……随后,外出研修、进校诊断、同课异构等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策略,逐渐将会宁区域课改引向深入。

  助力前行:从改变观念到系统升级

  推动新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师观念,但做起来谈何容易。北关小学校长李立峰介绍,“越是骨干教师,反对越强烈,他们对现在的教学方式已经很熟悉,本能地反对改变,抵触新事物,反而是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会宁实验中学校长刘琦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教师观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局的强硬举措——不改革的教师没有评职称、评先进的资格。

  一方面是政策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局也多次组织校长与教师外出学习。3年时间,会宁县的学习团累计超过3000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多个省市。通过外出学习,校长和教师近距离接触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模式,收获良多。河畔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安湖认为,实施高效课堂贵在坚持,“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让学校在特色中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久课题”。郭城驿镇中心小学校长焦广智则认为,“应该从人性和生命的视角关注教育”。相对于校长更注重的宏观层面,骨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面获益匪浅。郭城驿镇华峰初级中学教师柴普隆总结出教师在课堂中的3个关键作用:“熟悉课标,掌握学情”、“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探究与合作来学习”、“在课堂中适时地进行指导、监控、反馈、评价”。桃林中学教师冯向新则坦言:“走下讲台,才发现许多学生‘可以为师矣’!”

  除了组织外出学习,教育局还将高效课堂发展经验汇编成册,从组织实施、过程控制、效果评估等方面给予学校和教师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教育局结合专家意见和学习成果,确立了具有会宁特色的“双向三步三查”课堂模式:“双向”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三步”是课堂的3个基本环节,即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检测、教师总结;“三查”即3次学情调查和学习反思。

  教场小学校长贾芸认为,会宁县的改革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德育系统”、“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和“模式系统”。

  从改变观念到系统升级,在教育局的悉心扶持下,会宁县的各所学校在课改路上快速前行。

  大道畅通:新课改形成“会宁特色”

  短短几年时间,新课改已经在会宁全面铺开,第一批试点校对新课堂建设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教育局一直强调,在课改初期,必须要严格遵守模式和流程,但也鼓励各学校在理解新课改理念后,灵活调整、创新模式。

  会宁实验中学经过长期实践,推出了“361”模式。刘琦解释,“361”是一个综合概念,从学习方式来看,30%的问题由学生自学解决,60%的问题由学生交流、探讨完成,只有10%的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从课堂环节来看,教师讲授时间不超30%,学生合作交流时间占60%以上,此外,每节课有10%左右的时间用于检测。

  教场小学对课堂学习目标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贾芸认为,课堂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无论是自学、展示还是检测,都必须‘目标先行’”。贾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开展有计划、有方向的学习。

  会宁一中是会宁县的5所高中之一,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样一所高考压力大的学校,该如何面对改革?校长张贵荣介绍,“学校每个学科都成立了‘讲题小组’,每天一个学科的‘讲题小组’利用中午、晚上各20分钟的时间,面向全班学生讲题。”张贵荣说。有学生表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获得了更多展示和学习的机会,也多了一个与同学探讨问题的机会”。

  有标准与规范,也有创新与特点,这就是会宁课改路上的多彩风景。现在,会宁课改的道路,越发畅通;会宁课改的脚步,越发稳健。

  齐头并进:教师是贫困地区的重要资源

  尽管许多学校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张启业依然谦虚地表示,会宁县的课改还在学习阶段,“不敢谈经验,更不敢谈范本”。“如果一定要说会宁课改的特点,我认为是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张启业说。

  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教育局将全县划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副局长担任负责人,再搭配由3-5名教研员、督学或骨干教师组成的顾问团队。教育局对副局长的考核,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他所负责片区的课改效果。“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推进全县范围的课改,相对于典型,我们更需要整体和均衡。”张启业如是说。

  受困于城乡差距,张启业坦承,如果一定要求全县400余所学校在硬件、生源等方面全部做到均衡,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目前只能先从教师做起,教师是贫困地区最重要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在他看来,只有先让教师素质均衡,才能带动学生素质均衡。

  张启业的想法得到了太平中学校长李军义的支持。太平中学是一所乡村学校,李军义认为学校最大的困难,除了资金和硬件,就是教师素养。“好在教育局给了我们许多帮助……”自课改以来,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方面,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学生的进步也很大,许多原本孤僻的农村学生变得开朗。教师和学生荣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达348人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校获得了“白银市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学校”、“全国作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如果说综合素质,我们学校的孩子绝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李军义自信地说。  

  与李军义的自信相对应的,是会宁教育人在改革路上再次燃起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学生们精彩阳光的成长表现,来源于教师们在全国交流比赛中精彩的表现,也来源于“状元县”在课改的新时期依然保持的教学高质量。

  就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西北地区“中国好课堂”大赛中,代表会宁县参赛的唐鹏,获得英语学科特等奖。而北关小学的韩彦江,更是有机会与全国课改精英同台,在北京领取2014年度“课改优秀教师”的荣誉证书……

  如果说,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向全国输送了6万多名高学历人才代表着曾经的辉煌,那么,通过今天的改革谋变,会宁教育人也有信心创造教育发展的新景象!

  他们正在行动,教育也正在快乐起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状元县”谋变
●局长出镜·张启业
法国:校园控烟
推出三项计划
教育应是一项快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