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教学“三维”主张
□ 李 平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阅读教学就是要以阅读为突破口,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启发悟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拓宽学生的胸怀视野,点燃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我主张语文阅读教学具备“三维”:第一维,从宽度上将阅读由课上延展到课下;第二维,从深度上将阅读由文本迁移到生活;第三维,从广度上将阅读由思维深入到生命。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就是要以阅读为突破口,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启发悟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拓宽学生的胸怀视野,点燃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课上引导,课下思考

  课文《勇气》是篇美国小说,讲述的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前夕发生的一个故事。文章展现了打败敌人的两种勇气,即“青年伞兵智胜的勇气”与“法国农妇毫不犹豫为美国伞兵提供第二次机会的勇气”,并借将军之口,对这两种勇气作了画龙点睛的诠释:“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在随后的品读环节,我与学生经过几次碰撞,共同确定了文本阅读的主旨——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情感起伏,读出“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觉。法国夫人再次施救的那个伟大瞬间被定格,我们仿佛看得到她苍白的面庞、失神的目光……一个很容易被架上神坛、贴上标签的无私、伟岸的女英雄,在我们的品读感悟中,慢慢地被还原成一个平凡普通的农家妇女。一时间,阅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仿佛融为一体,这个过程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融汇、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律动。

  “法国妇女之所以救伞兵是缘于他们有共同的信仰。”这是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升华,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继续追问:“信仰能带给我们什么?”学生回到文本,开始了更深入、更立体的阅读。在这次阅读中,学生内心对德国士兵的愤慨、对正义与良知的渴望被点燃。最后,学生总结道:“无论是训练有素的战士,还是平凡普通的农妇,只要你信仰了真、善、美,只要你信仰了公平、正义与和平,或者说,当你拥有了纯精神层面的信仰,你便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便拥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美国伞兵的第二次敲门,究竟该如何理解?难道仅仅是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吗?”我让学生在课下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评课阶段,一个听课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的一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不考虑让学生上课时充分探讨,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呢?”

  这不失为一种教学方法,但却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希望学生对阅读的思考能够从课上延续到课下。课上,教师引导,课下,学生精彩;下课铃声响起,师生的思考却不停止。不断生成、不断创新,这才是我对课堂教学的追求。

  几天后,学生对我抛出的问题进行了反馈——他们从各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精彩纷呈,有的学生甚至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中文版小说《勇气》。

  挖掘文本,探求生活

  在学习课文《毛遂自荐》的过程中,学生正在分角色朗读平原君与毛遂的对话——

  对抗组说道:“从‘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这一句可以看出,平原君对自己门客的了解竟然只凭‘耳闻’,对于自己门下待了3年的门客完全不了解,简直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你们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师:“同学们,刚才对抗组说平原君识人只凭‘耳闻’。那么,在毛遂之前,平原君选中的那些人是否有真才实学,他们又是怎么让平原君‘耳闻’的呢?从下文我们可知,毛遂圆满地解决了楚赵合纵之事,可见确有真才实学,毛遂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两三分钟后,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觉得,毛遂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平日善于观察、思考,但是他出身一般,也不会宣传、炒作自己,所以平原君对他一直没有‘耳闻’。之前选中的那些人去秦国后,一点作用都没有发挥出来,可见没什么真才实学,恐怕是通过钻营、交际,才让平原君‘耳闻’的。”

  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

  生:“那幅‘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表面上描绘了大臣等待上朝,实际是告诉来客,贾家受到皇帝恩宠。”

  师:“分析得很细致。荣禧堂是贾府的第一接待室,同学们想象一下,贾政在荣禧堂接待来客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来访的恐怕皆非等闲之辈,贾政内心要炫耀自家的地位和恩宠,但不会那么直露。他在官场混了很久,恐怕会用一种诚惶诚恐的语调来讲话。他会讲,我们作臣子的该如何如何对皇上尽忠,因为皇上对我们这些臣子是如何如何恩惠有加的。我认为,他会用‘我们’这个词,而不是‘我’或者‘我家’。提到恩惠,他自然会顺势炫耀皇上赏赐过多少金银之类……”

  《琵琶行》一课的学习目标是“品味音乐描写的艺术,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想象琵琶女弹奏时的神情、动作、内心活动——

  生1:“‘大弦嘈嘈如急雨’可想象为琵琶女苦练琴艺的画面,汗流浃背、指头流血,还要忍受‘善才’的责骂与白眼;‘小弦切切如私语’可以想象成琵琶女休息时与小姐妹谈悄悄话的神态;‘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在这种苦涩与甜蜜中,琵琶女慢慢成长着;‘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句写出了琵琶女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俏佳人。”

  生2:“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出琵琶女的一些品质:‘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句写了她的聪慧勤奋;‘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句写了她的才华出众;‘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句写了她的情感细腻……”

  在这几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把文本中的典型一幕浸泡到生活的剧情中,激活人物、丰富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也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深入文本——触摸语言、品鉴修辞、体会情感、感悟生命,把对文本的解读推向更高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更加“接地气”。

  文本是典型化的生活,反过来,生活又何尝不是稀释、还原后的文本呢?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循着文本的空白,利用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挖掘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去捕捉、利用、创造文本的空白。

  全面体验,感悟生命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深入阅读、积极探究、充分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会人云亦云,不会无条件服从,而是将个性与思辨融入阅读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文本、理解人物。

  学习课文《晁错》时,学生认为晁错虽有才华,但却有才无德,难以服众。他们认为晁错还有以下缺点:不识时务,不知进退;恃宠张狂,不知收敛;固执己见,人情淡薄。因此,晁错为国忘家固然可贵,但因为上述缺点终究难成正果。

  学习课文《木兰辞》时,学生认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不是“烈女子”,也不是“女汉子”,花木兰的故事中充满了勇气、智慧、坚守:远离家乡、浴血沙场的勇气,女扮男装、屡立战功的智慧,功成身退、寻找本真的坚守。经历过岁月磨砺、命运挑战的花木兰,依然向往“当窗理云鬓”的生活,她放弃高官厚禄,回到故土,回到父母身边。学生认为,这种回归是全诗的升华。

  ……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需要分析、推理、训练,需要学生“大脑”的参与;人文性则需要体验、感受、领悟,需要学生“心灵”的参与。这种心灵的参与,其实就是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过程。

  阅读教学不仅是指导学生读书,而是以阅读为纽带,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沟通、交流,从而主动学习、感受生活、品味生命。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二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阅读教学“三维”主张
书声都去哪儿了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