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级教师谈教学·武凤霞
读写结合为什么收效甚微

  在众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中,读写结合尤为教师所青睐,因为它根植于语文教学最常规、占据课时最多的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可以在读中悟法、读中学法、读后用法,并通过仿写把这些方法内化于心,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关于仿写,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也正是因为深谙读写结合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师都在谈论读写结合,都在运用读写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学生应该有较强的作文能力才对,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为什么常学法而不会用法?常写作而不会写作?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问自己:读写结合中,我们做了什么?我曾走进一些教师的课堂,多次观摩他们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能抓住文章特质指导写作。所谓文章特质,指的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写作特色。这种特色包括语言风格、修辞运用、段落结构等方面。比如,语言的简短诗意是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特色;反复、对比的写作方法是臧克家《有的人》一诗的写作特色;构思新奇、充满童心、把游记写得如童话一样,是李汉荣《山中访友》一文的特色;等等。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色,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看见写景的文章就抓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看见总分段落就把这种结构当作学习的要点,看见写人记事的文章就抓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如此的反复之中,再鲜活的方法也变成了标签,再有趣的练习也会让学生熟视无睹。

  写作方法探讨不深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写了什么,而忽略了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一点从课堂提问中可见一斑。我们经常听到“哪里写出了景色的美丽”“从哪些词句看到了人们的辛苦”“这个镜头最让人感动,我们走进词句,深刻体会一下”……而很少听到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美丽的景色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作者如何把司空见惯的事情写得这么精彩”等问题。两类问题的区别在于它们指向的学习目标——前者关注的是文字的内容,后者关注的是承载内容的形式。读写结合的目的恰恰是让学生学习用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读写结合中,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当范本不成为范本的时候,读写结合的有效度当然会大大降低。

  教师重读悟而轻评写。许多课堂中,读的时间远比写的时间多。这样的时间安排我们可以理解,毕竟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但是,在学生进入写作阶段之后,教师的指导就几乎与写法无关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经常关注了方法却想不起内容,想起了内容又忽略掉方法,使得读写结合的训练不能在模仿中进行。此外,学生写作后的交流指导往往是走过场。许多时候,教师把交流指导的环节当作展示教学成果的时间,沉醉于夸奖学生写得如何好,而不是真正结合写作方法进行指导。

  以上所谈的几种情况,读与写都是处于一种看似结合、实则疏离的状态,当读与写不能很好地融合时,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下)
读写结合为什么收效甚微